一條連接全球的新通道,為西部地區產業發展提供新動力

“一市兩場”下 螺旋向上“飛”

2021年06月11日07:33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一市兩場”下 螺旋向上“飛”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候機大廳。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候機大廳指示牌。圖片均由成都市東部新區黨群工作部供圖

  本月底,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就將正式投運。隨著“一市兩場”時代的來臨,成都與外界的聯系也將變得更通達。

  “一市兩場”之下的成都面臨哪些變化?又有哪些謀劃?

  走訪、探尋、追問……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即將通航之際,我們走訪成都市級相關部門和相關區(市)縣,看歷史、尋項目、問思路,感受城市發展新脈動。

  A

  內陸地區對話世界

  航空是最佳突破口

  成都立城千年,流傳著太多關於飛天的夢想,太陽神鳥、青銅神樹……一系列文物上鐫刻下“鳥”的圖騰,講述著蜀人對天空的向往。

  在成都,第一次真正飛上天空則是近代。這次起飛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抗日戰爭時期,四川成為抗戰大后方,成都一度成為日機轟炸的重點。1939年,20萬人在成都修建一座軍用機場,工人們白天黑夜連軸轉,短短4個月,就建起了雙桂寺機場。17年后,1956年12月,機場移交民航使用,更名為“成都雙流機場”。

  從戰時的生存需求到和平年代的發展需求,雙流機場的變遷,也深刻改變著成都乃至四川的發展格局。

  “四川不靠海、不沿邊,長期以來都面臨著內陸地區該如何與世界對話的問題,從交通上入手,航空是最優解。”西南財經大學智庫總裁湯繼強分析,從時間效率上看,航空要優於鐵路、公路和水運。

  成都航空發展的歷史也証明,一個內陸地區要成為開放前沿,航空是最佳突破口。

  1984年,成都航空口岸開埠,當年出入境流量僅2萬人次。1987年,全國民航體制改革在成都拉開帷幕,彼時的雙流機場剛剛實現政企分離,家底隻有一根跑道、一個候機樓和民航賓館,被戲稱為“一根扁擔兩個筐”。

  隨著國際航線網絡的不斷拓展和口岸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成都航空口岸出入境流量不斷突破,2019年成為中國第四個、中國中西部唯一一個出入境人員流量突破700萬的一類航空口岸。今天,成都已開通國際(地區)客貨運航線131條,其中定期直飛航線81條,國際航線開行總數穩居全國第四、中西部第一。

  B

  打通“空中絲綢之路”

  注入產業發展新動力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投運后,將成為全國第四個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如果從北京起筆,由北向南串聯起北京、上海、廣州,落腳於成都,4個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則在中國版圖上空勾勒出一個清晰的“U”形空中廊道,加速中國對外開放。

  這條開口面向歐亞大陸的“U”形空中廊道,是“一帶一路”倡議最佳的空中回響。在成都市口岸物流辦相關負責人看來:“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填補了西向‘空中廊道’的缺失,是打造世界級成渝機場群的關鍵,是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全面融入全球經濟的重大戰略布局,更是四川建設西部開放前沿的重大歷史機遇。”

  在湯繼強看來,機場發展的歷史折射出成都的對外開放史,也折射出成都產業發展史。

  一條航線搭建起的空中大通道,對於企業家和創業者來說是效率也是資源。2018年是成都新開通國際直飛航線最多的一年,新開通了10條國際定期直飛客運航線和2條全貨機航線,填補了歐洲和北美洲際全貨機航線空白。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通航,也將為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提供一個新動力。

  在成都市口岸物流辦相關負責人看來,成都重點發展的電子產品、冷鏈食品、生物醫藥這些高時效性、高附加值的產業都能利用航空網絡通達全球。

  同時,成都和重慶都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航空貨運和客運上的壓力和需求也在不斷上升。2019年,雙流國際機場客、貨吞吐量分別達到5585.9萬人次、67.2萬噸。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啟用后,能滿足年旅客吞吐量9000萬人次的航空需求,將成為西南地區最大機場,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產業發展帶來新動力。

  產業+機場不是簡單的加減法。在成都市口岸物流辦相關負責人看來,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打通了一條連接全球的航空新通道,如何通過這條空中走廊,給地區產業帶來連接和升級,帶動成渝地區參與產業全球化分工、引領國際供應鏈,實現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的高端融合,是“一市兩場”的成都未來巨大的潛力所在,也是努力的方向。

  C

  區域共興

  在服務全局中實現突破

  美國經濟學教授卡薩達認為,城市的輪廓和命運都取決於交通運輸方式。如今,是航空運輸的時代。

  這樣的時代下,天府機場通航也為成都帶來新的“必答題”:通航將為成都帶來哪些新的變化?成都又該如何應對?

  最明顯的變化發生在區域之間。看市內,雙流不再是唯一坐擁國際機場的區縣,東部新區與機場物理距離最近,仍需白紙畫圖、從“新”出發,相近的簡陽也在重新謀劃發展路徑……變局之下,各區域該如何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在服務全局中實現自身發展?

  “陽光照耀大地總是會移動的,但無論在東南西北各個方向如何移動,總的趨勢是螺旋向上的。”湯繼強用一個比喻來解釋區域間的相互關系,在他看來,這樣的“轉移”在成都並非首次,成都的城市發展,也正是由“轉”而興。

  從上世紀50年代算起,成都的產業在“東郊”鋪下第一塊基石,隨后向北轉移,新都、青白江等地也由此熱鬧起來﹔如今,以高新區、天府新區為代表,成都“南拓”成效凸顯﹔天府機場的通航,為“東進”戰略打開更廣闊的發展圖景。

  “總體來看,變化中的成都城市能級也在不斷提升。”湯繼強建議,天府機場通航后,成都既要用好長期積累的航空優勢,也要用活、用足新機場帶來的增值空間。

  跳出成都看成渝。“一個國際樞紐一定能夠更有效地帶動周邊機場群的發展。”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允春說。天府機場不僅是成都“東進”戰略下,重構城市空間、重塑經濟地理的重要引擎,更是帶動成渝地區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進國際航空樞紐建設,適度調整策略、超前布局。”成都市口岸物流辦相關負責人說。特別是在構建航線網絡上,讓國際國內航線、干支航線搭配更加合理、時效更高、范圍更大。

  無論是成都市內各區縣之間,還是跳出成都看成渝,機遇都與挑戰並存。變局之下,“一市兩場”,成都動力澎湃,昂揚向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程文雯 雷倢)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