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現代書店

本報記者 張稚丹 

2021年04月15日09: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南昌有家江景書店,坐落在省圖書館二層平台,有近400平方米獨立空間。坐在店內,可平視贛江對岸風景,精選的圖書、高品質的咖啡飲品,常將逛完省博的游客吸引進來。

3月30日,由中國出版協會和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主辦、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閱讀X論壇在京舉行,主題是“閱讀X:行業新勢力”。

上午面向書店的“解鎖書店新勢力”主題論壇上,江西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江景書店負責人王玉龍,講述了他如何操盤兩家書店的設計裝修,以低成本打造有想象力的小型新華書店、組建有想象力的團隊、組織有想象力活動,讓我們看到了一家新型書店從無到有的過程。

為吸引讀者,江景書店不僅嘗試咖啡飲品自營,還立足圖書,在書店進行“場景實驗”——魔術秀、“女神節”的多肉種植、書店奇妙夜等,增強書店的黏性。僅有4個人的團隊開展跨界合作,讓策劃走出書店,如為月子中心策劃讀書會,幫其他單位策劃團建旅游(帳篷、餐飲、讀書)。用王玉龍的話來說,就是“躬身入局,創造驚喜”。

全方位的包裹

在海豚國際兒童之家總經理謝晴川的主題演講中,人們看到書店成為體驗經濟的空間,對讀者形成全方位的包裹。

兒童之家的服務從胎兒開始,准父母在這裡參加父母沙龍、父母講座、讀書會、咖啡課等活動,借閱關於育兒、家教理念、兒童心理、親子關系、品格素質培養方面的圖書,接受知識付費和家長工作坊等課程。兒童之家為不同年齡的孩子提供適合的圖書、玩具以及健康、語言、社會、藝術、科學方面的活動,一路支持著兒童的全面發展,陪伴他們不斷成長,從0歲到12歲。

快樂的學習與玩耍使得孩子們每到周五就充滿向往地說:“我又可以去海豚了!”當然,價格也不菲,年費上萬元。

這種包裹建立在整體布局之上。海豚國際兒童之家是海豚傳媒圖書出版、幼教、數媒、書店連鎖的最后一個環節,2018年,海豚傳媒還專門成立了兒童教育研究院。專業的水准、專注的態度、國際化的前瞻視角以及全心全意的服務,使海豚兒童之家不僅走出湖北,還為連鎖書店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路。

年輕的活力

“一次為書展連續加了半個月班,有個女孩換了微信頭像,告訴我說這是‘笑對人生’。”佘攀說,“打死我也不信!去百度,原來這個頭像是‘死亡微笑’。”佘攀是四川成都文軒BOOKS(九方店)的總經理。在他的分享中,書店裡那些“95后大神”們被刻畫得栩栩如生。

在書店論壇上,最讓人感觸的是演講嘉賓年輕的面龐,以至於佘攀首先聲明自己是偽“90后”。

你能想象嗎,有人會以“明天必須要睡個懶覺”為理由請假?

佘攀說,新一代的書店人,和我們印象中的不一樣,他們的訴求更直接、更大膽、更理直氣壯——“我要請假”“你不理解我”“不喝奶茶不開工”,很難管理。但同時,他又深深感受到“95后”鮮明的個性魅力、聰慧和進取心,在表明態度的同時,他們依然在努力,所以要從他們的需求反推。文軒BOOKS(九方店)經常設計業務競賽,“得到的不只是獎金,還有一個崗位”。一位有能力的導購脫穎而出,一躍成為高級選品師。

這些年輕人充滿了創新精神,他們設計的“少數派”主題,讓當月此類圖書的銷量增長了10倍。針對年輕人的焦慮,如害怕衰老、不想上班、消費大於收入等,開出圖書這個“人間處方”,這樣的薦書搔到了讀者的痒處。他們的熱情和專業為書店注入活力,讓文軒BOOKS(九方店)在選品、美陳、跨界、用戶經營上亮點多多。

現代書店到底賣什麼?

“賣場景?賣體驗?賣空間?現代書店到底賣什麼?”溫州無料書鋪創始人張瀟一身暗色休閑服,樣子挺酷。這位法國馬賽高等商學院碩士,曾供職匯豐銀行(法國)、農行分行,轉行后竟讓無料書鋪獲“2019全國首屆十大未來書店”“浙江省首屆‘最美書店’”等稱號。他的發言,把關於書店的思考帶入近乎形而上的層面。

說起現代書店,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包裝得漂亮時尚的空間,售賣的咖啡、文創,還有經常舉辦的各類閱讀推廣活動。

張瀟曾認同於把書店構建為一個基於書籍、基於書籍編輯、基於書籍內容呈現的好場景,但后來困惑了:書店的場景是什麼?是零售場景?休閑場景?閱讀的場景?有書的咖啡廳?雜貨鋪?還是網紅拍照地?這些“場景”,似乎都沒有指向書店本身。

體驗的實質又是什麼?好聽的音樂?可口的飲品?舒適的家具?亮眼的環境?具有設計感的空間是好品牌的標配,但並不是書店的核心產品。

“習慣影響了人們對一個東西的判斷。其實,人們真正在意的不是載體,而是載體之上的內容。紙質的、電子的、音頻的各種書,其內容傳遞的信息以及所有人想去獲得這些信息的訴求,才是書店應該賣的東西。”

張瀟說,不同書店基於自身定位,對相同內容會進行不同的呈現。一本《萬歷十五年》放在無料書鋪,可能是因為我們在推薦生活方式,一個高層次職場人應該知道萬歷年間發生的事情,在飯桌上也多一個談資﹔但這本書放在單向空間中,可能與影視、戲劇相關。“不同的書店有不同的閱讀服務形式、不同的閱讀服務場景、不同的內容編輯與呈現邏輯以及內在組合方式。”

他們找到的答案是“讓書店說話”——從讀者入門那一剎那,就讓他直觀地感覺到這家書店在賣什麼。把“趴”在紙頁中的內容、文字、信息,用巨大的物品、明亮的色彩立體地呈現於空間,或者用活動表現出來,讓用戶成為擴音器。悉心關注分析讀者的數據,什麼人會參加你的活動及其消費記錄,從而對未來方向做出更准確的判斷。

應該說,張瀟的思考正中目前書店生存發展的痛點。書店是文化產業也是商業,僅僅吸引人們進來打卡拍照,喝杯咖啡是遠遠不夠的。在這之上,還是要回到內容服務,讓書店氣質鮮明,吸引特定的人群,讓書的內容鮮活起來,真正把書和人聯系在一起。

在論壇上,記者看到種種的努力,從外部環境、整體服務鏈、店員的活力以及對書店本質的思考。隨著探索、實踐和總結,書店的新能量會不斷被解鎖,我們終將找到讓書店自然陪伴生活的方式。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4月15日 第 07 版)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