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史書外的四川

本報記者 張鵬禹 

2021年04月15日09: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今年3月20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進展會公布了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最新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新發現的6個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出土了金面具殘片、巨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再次點燃人們對古蜀文明的強烈興趣。

但四川不隻擁有三星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從考古發現角度,帶領讀者走進四川歷史。全書19個章節,從新石器時代寫起,一直到清代,不僅有大眾耳熟能詳的三星堆、金沙遺址,也有蒲江船棺、江口沉銀等難得一見的考古現場見証,還涉及大量出土文物和遺址留存。

在作者蕭易看來,大眾熟悉的歷史往往是以通史方式書寫的。漢代400余年歷史被濃縮在《漢書》與《后漢書》中,而其中史學家分配給蜀地的章節就更為有限。“但可以想象,大漢王朝的每一個郡、縣、村,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都有無數故事發生,只是未進入史學家的視野,自然也就鮮為人知了。”蕭易說,“因此我選擇了一些四川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考古發掘以及荒野田疇的遺址,試圖從微觀的剖面,解讀蜀地歷史——它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它的故事,來源於某些被史書遺忘的片段。”例如《尋蜀記》宋代篇中“西蜀夢華”一章,作者通過彭州金銀器窖藏這一考古發現,講述了董氏家族的悲歡離合。四川出土的宋代金銀器的數目,幾乎佔到了中國同類文物的一半左右。數目為何如此之多?蕭易給出的答案是,因為戰亂。大約800多年前,聽聞蒙古鐵騎入侵的消息,董家將金銀器埋到地下。他們或許沒有想到,在四川許多地方,驚慌失措的宋人紛紛將金銀器、銅器、瓷器掩埋起來。戰爭最終使他們再也沒機會回到家鄉取走當年的埋藏。作者以“透物見人”的方式,勾勒出這些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命運浮沉,將物與人、歷史與當下聯結在一起。

在《尋蜀記》中,蕭易對諸多遺址進行了梳理與定位:以三星堆為代表的古蜀文化,是古蜀最為璀璨的一頁﹔以萬佛寺為代表的南朝造像,填補了中國南朝造像的空白﹔瀘州市是四川乃至中國宋石室墓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又以瀘縣、合江兩縣數目最巨﹔彭州窖藏金銀器350件,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宋代金銀器窖藏。而四川總體窖藏金銀器近500件,約佔中國宋代出土金銀器一半﹔瀘州市瀘縣,境內明清龍橋141座,是中國最集中的明清龍橋群……這些蔚為大觀的文化遺產,讓讀者重新認識了“四川之最”,激發了他們探索文博和中國文化的熱情和信心。

曾出版《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年/1941年的廣漢》《知·道——石窟裡的中國道教》《空山》《金沙》《古蜀國旁白》等書的蕭易,為了寫作《尋蜀記》,訪古城、探古墓、尋遺跡,十余年間足跡幾乎遍布巴蜀,將神秘的三星堆、四川漢闕、瀘州宋代石室墓、王璽家族墓地的土司遺珍的無限魅力呈現在讀者面前,有強烈的現場感和較高的可讀性。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4月15日 第 07 版)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