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紅星路,見証中國新詩的黃金時代

2021年04月15日07:34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紅星路,見証中國新詩的黃金時代

  《星星》詩刊創刊號。

  《草堂》詩刊創刊號。

  新中國成立后,承載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精神追求的新詩一路高歌猛進新中國詩歌史上創刊最早的《星星》詩刊,就是在一個全民文化熱情高漲的年代在紅星路誕生

  成都紅星路,是中國新詩的高地。從《星星》詩刊創刊的1957年算起,舒婷、北島、傅天琳、楊牧、顧城、李鋼、楊煉、葉延濱、江河、葉文福等詩人的作品都是從這裡走向全國﹔石天華、白航、流沙河、高櫻、張新泉、梁平、龔學敏等詩人都在這裡生活和工作過。

  而在新詩走向大眾、走向繁榮的過程中,四川以成都紅星路為支點,巴蜀詩人在這裡匯聚﹔非非主義、整體主義、莽漢主義,中國新詩發展中的重要流派都在這裡發揚光大﹔《星星》《草堂》,中國詩壇的兩本主流詩刊在這裡相映生輝﹔中國詩歌節、成都國際詩歌周、草堂詩歌獎,吸引八方賓朋在這裡坐而論道……巴蜀詩人,無疑是中國新詩中一支無法忽視的力量,而紅星路,恰是此起彼伏的詩潮中,一座永遠閃光的燈塔。

  《星星》之火 照亮中國當代詩壇

  新中國成立后,承載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精神追求的新詩一路高歌猛進,更多的人開始讀詩、寫詩。1957年,新中國詩歌史上創刊最早的《星星》詩刊,就是在那樣一個全民文化熱情高漲的年代,在紅星路誕生。

  《星星》詩刊由四川省作家協會主管主辦,自創刊以來,一直在紅星路編輯發行,始終保持前沿、開放的姿態,以推介中國新詩最新成果、展現詩歌文本演變為己任,見証了詩壇的繁榮和詩歌新人的崛起。

  對於熱愛新詩、關注中國新詩發展的讀者來說,紅星路因為《星星》詩刊的存在而有了精神聖地的意義。1986年,《星星》詩刊發起的“我最喜愛的10位當代中青年詩人”活動,舒婷、北島、傅天琳、楊牧、顧城、李鋼、楊煉、葉延濱、江河、葉文福10位最終當選。

  當年12月,為慶祝《星星》詩刊創刊30周年,成都舉辦了為期一周的“中國·星星詩歌節”,10位當選青年詩人除楊牧、楊煉、江河三人因故未到四川,其余7人都應邀到來,在成都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詩歌熱潮。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的《星星》詩刊已形成一月三刊的規模:每月上旬出《星星·詩歌原創》,中旬出《星星·詩歌理論》,下旬出《星星·散文詩》,在詩歌細分門類和詩歌創作流程方面有了全面和細致的關注。

  結廬《草堂》 不辜負城市與時代

  “有溫度有質感的大唐風骨,有顏面有尊嚴的當代詩歌”,在《星星》詩刊誕生59年后的2016年,又一本重量級詩刊——《草堂》詩刊在與紅星路相連的如是庵街創刊。一座城市、一條大街、兩本全國主流詩刊,詩歌在成都的繁盛全國罕見。

  這本名字取自“杜甫草堂”的詩刊,先天就帶著“向偉大的詩人杜甫遙相致敬”的意味,《草堂》詩刊不僅為關注現實生活和掃描底層生態的詩歌開辟空間,還為傳統詩詞寫作、詩歌鑒賞以及實驗詩歌提供版面。正如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草堂》詩刊主編梁平在創刊號“卷首語”中所寫:“這是2016年的春天,中國的詩歌已經繁花似錦,成都又為中國詩壇綻放了一朵芙蓉。我們唯一要做的是,希望她的顏值不辜負這座城市,不辜負這個時代。”

  《草堂》詩刊是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在中國詩壇形成口碑的?當下詩歌整體的繁榮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草堂》的理想。《草堂》詩刊突破地域性,打造成一個行走的詩歌符號,走出四川,走向全國甚至海外,這個東西和杜甫的千詩碑相得益彰。

  除了給當代最活躍、最知名的詩人群體打上紅星路的烙印,四川還以《星星》詩刊和《草堂》詩刊為依托,保持著全年高密度的詩歌活動,從紅星路出發,把詩歌的種子播撒在巴蜀大地上:成都國際詩歌周、草堂詩歌獎、西昌邛海“絲綢之路”國際詩歌周、遂寧國際詩歌周、中國都江堰田園詩歌節、阿來詩歌節、劍門蜀道詩歌節、羅江詩歌節……從初春到隆冬,詩歌的溫暖與感動在紅星路上蔓延,在巴山蜀水間流淌。(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肖姍姍、成博)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