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醒龍《如果來日方長》——

彰顯身邊的抗疫精神

本報記者 張鵬禹 

2021年04月08日09: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第七十六天過去,接下來的日子不再是第七十七天!”“對於我們,兩江四岸的武漢三鎮,過去是生活與存在,現在是生死之交。”劉醒龍這樣寫道。他用親身經歷和處於一線的在場感受,寫出20萬字長篇紀實散文《如果來日方長》,抒寫那段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武漢抗疫歷程。書中,作家以理性客觀的視角,詳細描述了親人、朋友、同事、鄰居以及或熟悉或陌生的同城人與疫情決戰的具體細節,用大量事實表現了武漢人民在抗擊疫情中的“拼命”精神。

3月27日,由作家出版社主辦的《如果來日方長》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劉醒龍介紹了自己的創作經過。他說:“疫情期間,我從頭到尾身在武漢,與全家三代人共住一個屋檐下,因此創作《如果來日方長》時的身份就不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位在抗疫戰場上,沒有任何退路、隻有挺身而出的1100萬普通武漢人中的這一個。”身在現場的感受,使得這部作品具有更加堅實的現實主義質地。劉醒龍希望寫出身處武漢的人們日常生活的真實感受,講述疫情給武漢人心靈、生活帶來的巨大沖擊,記錄下一個又一個普通武漢人在非常時期的所思所想,留存下一幕幕催人淚下的感人瞬間,銘刻下國家、社會、醫護人員、志願者的艱辛付出,彰顯身邊的偉大抗疫精神。

在劉醒龍心中,武漢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如果來日方長》中,既有個人日常平凡小事的描繪,也展開了有關疫情的思考與反思﹔既有未成年兒童在疫情之下令人動容的不一般表現,也有本地抗疫主力軍鮮為人知的故事。他說起小孫女為了出門,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鞋子的經歷,感嘆道:日常生活回來了。他特別指出,創作在面對未知時,要有科學精神和反思精神。

評論家梁鴻鷹認為,《如果來日方長》具有充分的真實性、豐富的文學性和高度的思想性。全書充滿著生活的質感,以扎實的細節和強大的語言整合能力,達到了生活情感與藝術才華的統一,是抗疫文學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4月08日 第 07 版)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