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思維賦能基層“治理”變“智理”

黃莉

2021年04月02日08:32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基層既是產生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的“源頭”,也是協調利益關系和疏導社會矛盾的“茬口”。可以說,基層是服務群眾的第一線,是社會治理的最末端,基層治理的科學化水平,體現出整個國家的治理能力。

區塊鏈思維具有共識機制、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分布式賬本以及去中心化“五大優勢特征”,可以在基層治理等諸多應用場景發揮巨大功效。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的重要時刻,以區塊鏈思維為代表的創新科技思維,成為助力新時代基層治理智能化、安防化的“硬核”思維。

強力推進區塊鏈思維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的科技優勢,給基層治理插上智慧“翅膀”,助力“治理”變“智理”。

區塊鏈思維的去中心化有助於創新基層工作方式

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思維的首要原則。從人類群居生活誕生之初,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爭便已存在。人類的天性是喜歡群居而又渴望自由。在刀耕火種的年代,人們恐懼於自然之力與生存壓力,更願意放棄自由而依附於族群、村落和國家。當滿足基本物質需求后,人類又開始為了追逐自由而挑戰曾經歸屬的中心化組織,即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指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特征,節點之間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即節點與節點之間相互制約、權利平等且是自由流動的。區塊鏈思維按照去中心化原則,追求新興技術所能觸及的“自由”。它與人類向往的自由一脈相承,既是促進人民當家作主的科技思維,也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徑。

基層治理的中心工作日益向社會治理聚焦,利用區塊鏈思維的去中心化原則,從組織扁平化、業務協同化、數據融合化入手,摒棄傳統的“管理—規制”模式,創新“治理—服務”執行方式,加大簡政放權力度,轉變政府職能,突出個體獨特性,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創新構建社會、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一張網”,形成政府與群眾社會組織合作互動的去中心化治理體系,推動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體系。

區塊鏈思維的共識機制有助於提升基層治理效率

共識機制是區塊鏈思維的靈魂所在。對於人類而言,我們能打敗各種比我們自身強大的野獸,最終在自然界崛起,很大程度是因為人與人之間達成集體共識,提升了整體戰斗力。區塊鏈技術就是讓鏈上的每個節點,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自發而誠實地遵從協議設定好的規則,判斷每筆交易的真實性並將認為是真的數據記錄到區塊鏈,形成可信任的網絡,從而高效“執行”各種命令。它與我們推崇的“伙伴精神”“團隊精神”一脈相承。

求共識,是時代的呼聲、發展的大勢。利用區塊鏈思維的共識機制,加速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新技術和政務服務融合,搭建“政府服務鏈”,打通政府之間、部門之間、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壁壘,實現政務數據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共同維護和利用,消滅“信息孤島”,促進業務協同辦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構建“一門一次一窗”電子政務模式,從根本上解決內外融合難、上下對接慢、人員需求大等問題,助力基層治理從低效到高效、從被動到主動、從粗放到精准轉變,有效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推動基層治理正式邁入以人為本、統籌集約、協同創新的新發展階段。

區塊鏈思維的不可篡改性有助於推動基層治理法治化

不可篡改是區塊鏈思維的根本遵循。為了降低違約率,強化信用風險管理,區塊鏈思維中的智能合約(電子合同),具有不可篡改性。這可以理解為契約“代碼化”,通過代碼的不可篡改,約束契約執行,從而改善信任生產關系。通過契約數字化、數據化后,在公開透明的鏈上自然履行契約,最大限度地降低違約率,實現契約的“法治化”,它與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理念一脈相承。

基層法治建設,是依法治國在基層的具體實踐,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區塊鏈思維不可篡改性,構建可信任的計算網絡,強調基層政府嚴格落實“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監管制度,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社區公約、行業協定等在日常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打造群眾參與公共決策和法治建設網絡平台,實現數據的集體維護、不可逆轉、智慧流通,構建透明清晰的監督鏈和流程透明的溯源鏈,有效推進政府信息公開,提高政務透明度,增強基層政府公信力,形成基層政府不可篡改治理體系,即“法治保障”治理體系,強化基層法治化建設,為全面依法治國奠定堅實基礎。

區塊鏈思維的可追溯性有助於規范使用基層資金

可追溯性是區塊鏈思維的重要特征。基層工作瑣碎繁雜、情況多樣,直接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比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征地補償監督以及扶貧資金監管,是直面群眾的三個重要領域,也是最容易出現“微腐敗”的薄弱環節。根治“微腐敗”,必須規范使用基層資金。區塊鏈的可追溯性,正好能有效解決“錢去哪兒、錢該去哪”的問題。在區塊鏈上,每一個區塊都會被加蓋時間戳。時間戳既標識了每個區塊獨一無二的身份,也讓區塊實現了有序排列。通過驗証時間戳,就能有效實現對每個數據的全程管理、跟蹤監督。它與黨中央對腐敗問題“零容忍”要求一脈相承,是破解基層資金監督難題的有效途徑。

利用區塊鏈思維的可追溯性,規范資金監管,扎緊制度籠子。結合地方實際,實行項目、權力、責任、問題、負面“五個清單”制度,創建“特殊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 基層組織經費保障機制”等制度,搭建集財務線上審批、大數據分析預警、村務陽光公開等功能於一體的智慧管理平台,實現對基層資金的全入庫、全監管,形成以轉作風促發展為核心、以制度規范為重點、以聚焦問題為導向、以創新監管為抓手的治理體系,從源頭上有效防范基層小微權力腐敗發生,確保基層各項資金有效運轉、社會各界和諧穩定。

區塊鏈思維的分布式賬本有助於基層干部精准到村

分布式賬本是區塊鏈思維的核心原則。在計算機沒有出現之前,賬本存在於紙上。計算機的出現,讓紙質分類帳轉換到數字分類帳,但是大多數數字分類賬只是以前存在於紙面上的數字化版本,沒有檢驗真偽和分析數據能力。區塊鏈推翻了傳統的記賬模式,鏈中的交易信息不再由單個機構來記錄,而是由其中的每一個節點共同參與記賬。在這個分布式網絡上,每個節點都有權查詢本權限下的賬本內容,從而發現適合本節點的內容,通過算法的調配,讓適合的內容為節點服務。這與基層干部任用,特別是扶貧干部任用時“人崗相適、用當其時、用其所長”原則一脈相承,可為著力培養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好的干部隊伍,是做好基層工作的保障。利用區塊鏈分布式賬本,可以在基層建立一個點對點的分布式的數據系統,各方通過數據訪問將各項資料錄入系統確認交易。比如,建立一個點對點的分布的數據系統,依靠“分布式賬本”功能,首先將所有對口支援村的特點、人才需求等相關信息錄入系統﹔其次將所有待選的駐村干部以及他們的相關信息,如工作經歷、成長經歷、業務專長等,根據對口支援村的實際需求進行精准匹配﹔最后通過區塊鏈技術的相關算法,挑選出合適的駐村干部,提高用人需求和選人供給的契合度,從而確保干部選派的精准性,進一步發揮駐村干部的優勢以及內在潛力,實現駐村干部和對口支援村的雙贏。

基層“治理”變“智理”,不能“一哄而上”,也不會一蹴而就。我們相信,承“鏈”而上,有了“區塊鏈思維”的管理手段,基層治理的觸角不僅能更貼近一線,也將更貼近人心。

 

作者黃莉,女,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本文系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區塊鏈思維賦能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研究”(SC20A022)成果]。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