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巴山早

彭家河
2021年03月29日16: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川東有大山,秦漢以來就叫巴山。大巴山脈從西北至東南綿延千裡,橫亙天地,阻擋南下的北風寒流,迎接入川的第一道陽光,護佑著四川盆地的肥田沃土。雖然我從小對“巴山蜀水”“巴山夜雨漲秋池”這些詞句耳熟能詳,但從未到過大巴山區。

  乘坐“和諧號”從成都到達州隻三個多小時,沿途山勢漸陡,但險峰絕谷不多,山水村落田疇在窗口一一展現,這是盆地常見的景致。從達州到萬源,換乘客車,窗外畫風陡轉,讓人熱血賁張。放眼望去,龐大的山體上群峰林立,此起彼伏,錯落有致。每一座山峰又獨自成主峰,連接著大小山丘、坡地、台地又一級一級直伸向山谷。這些山一列一列,綿延天邊,如同靜止的波濤,如同行進中等待檢閱的將士兵馬。陽光雪亮,藍天上片片白雲輕盈華美,一片白雲的身影落在巨大的山坡,就形成一道墨綠的色塊。我想象著天上的雲朵都一塊塊投影下來,整個大巴山就披上了一件嶄新的叢林迷彩,在春天裡一往無前。

  首站是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1933年1月,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根據地轉移到大巴山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同年9月,20萬川軍“圍剿”川陝革命根據地,紅四方面軍奮起反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萬源保衛戰。1934年底,萬源保衛戰取得勝利,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得以恢復和擴大,意義重大。

  在戰史陳列館,我們得知,在大巴山南麓的達州市,王維舟創建了川東北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涌現了李家俊、徐彥剛等多位革命烈士和無數仁人志士,培育了張愛萍、陳伯鈞、向守志等50多位共和國將軍,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等300多位共和國將帥在這片紅土地上浴血奮戰,留下了深深的革命足跡。巴山巍巍埋忠骨,巴河滔滔頌英烈。大巴山,是座豐碑,是道脊梁,也是前進的路標!

  大山必有大峽。地處宣漢縣境內的巴山大峽谷有百裡畫廊之美譽,屬喀斯特地貌,六大山脈托出十大主峰,山勢奇峻,峰叢入雲,綠樹覆蓋,勝景重重,長達300余裡,磅礡壯美。循新辟的旅游通道進入桃溪谷,一路山環水繞,景色幽深。進入谷口,寒氣襲來,濕潤的空氣讓人神清氣爽,宛如天然氧吧。我們沿著濕漉漉的棧道前行,兩山夾壁,不見天日,激流飛瀑,雪浪震耳。對面數尺外的石壁,有如波浪起伏的褶皺,有如書卷錯落的斷層,無不令人驚嘆。天下之堅者莫過於石,而岩石在這裡卻暴露出柔軟脆弱的一面。壁立千載,水行萬裡,一個至剛,一個至柔,二者在此呈現出互為轉換的痕跡。水在峽谷中奔流,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挂滿蕨草藤蔓的岩石,也無法掩藏在大自然偉力下的任意扭曲斷裂的過往,太剛則折,太柔則靡,天地之道,剛柔互用,桃溪谷是一部自然水山長卷,也是一部人生哲理長卷。早年無人問津的荒山野嶺,如今開發成游人如織的文旅扶貧景區,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在此又得以實証。

  巴山高,多雲霧,自然產茶。大巴山南麓的萬源市亦是古老的產茶區,種茶歷史悠久,高山富硒茶聲名遠揚。在萬源東南部的八台山下,我們看到了一個精致小巧的茶文化小鎮,茶文化廣場上刻錄著大巴山區種茶史及茶業發展史。八台山自古就是鹽茶古道上交接、補給、休歇、娛樂的重要驛站,也是大巴山富硒茶、藥材、鳥獸等山貨購銷的重要集散地。鹽茶古道是荔枝古道的重要分支,北上西安東下重慶的背夫商旅,都會在八台山下歇息轉運,這裡一度茶館林立,酒肆興盛。隨著交通要道的更改,八台山下的鹽茶古道已沒入荒草,隻有小鎮外的雕塑還重現著當年“背二哥”們爬坡上坎的場景。光陰流轉,如今的八台山已成為風景名勝區,山下的扶貧安置點也因地制宜打造成茶文化小鎮,成為大巴山下的一處新地標。

  在准備離開的下午,我們去品嘗巴山茶。看著兩葉如雀喙、小芽如舌尖的茶葉,我問村民胡運海,這茶就是“巴山雀舌”嗎?他說,巴山茶葉品種品牌有多種,我們喝的這種是他自主培育的品種,叫“巴山早”。

  巴山早,巴山早!我細細品味這個名字,更覺意味深長。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