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為幸福加碼

——雅安雨城區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工作綜述

2021年01月15日12:47  來源:雅安日報
 

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城鄉基層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公布了15個全省城市基層治理示范區、200個全省基層治理示范小區名單。雨城區榜上有名。同時,雨城區青江街道下轄的漢都華府小區、通工小區,與河北街道下轄的新安巷大院同時上榜,成為“全省基層治理示范小區”。

作為主城區,城市美不美、基層治理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城市的“面子”。在城市的進步中,雨城區用黨建來引領,用真心來化解,打造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雨城范本”,破解了城市治理中一個又一個難題。

幸福、安定、有序、和諧、融洽成為城市的代言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迅速提升,城市成為最美的樣子。

漢都華府小區開展志願服務

一街一策對症下藥 構筑街道治理新模式

街道是基層治理的“龍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至關重要。

無物業、無業主管委會、無維修基金的“三無小區”,道路坑窪、牛皮癬廣告印滿牆壁、基礎設施嚴重老化。老舊小區不僅影響城市的“顏值”,更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

曾經,河北街道康藏路社區新安巷大院就是這一幕的真實寫照。

“群眾能搬走,街道不會搬。”河北街道相關負責人說,老城區不會被遺忘,於是他們決定讓老城區恢復生機。

河北街道黨工委深入思考,認真傾聽群眾心聲,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居民小組(業委會)“5級”網格化治理,調動黨員參與治理的積極性。經過治理,大院面貌煥然一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得到了大院居民稱贊,居民歸屬感不斷增強。“就住這裡,哪兒也不去”成為不少居民的心聲。新安巷大院也榮獲“全省基層治理示范小區”。

面對村級建制調整下出現的諸多新問題,從鄉村到城鎮如何才能順利過渡?從農村管理到城市治理如何才能無縫對接?

雨城區堅持黨建引領、“調治”並驅,將草壩、多營、河北、大興4個鄉鎮街道涉及的順路、穆家、龍溪等9個“城中村”“近郊村”優化調整為7個社區,劃清各社區轄區邊界,厘清各自“責任田”。同時,聚焦破解“村改居”、“三資”劃轉難題,探索“三鎖定”工作辦法。

作為雅安城市發展的新地標,大興街道順路村和穆家村分別完成了拆遷安置點建設,安置小區就在醫院附近,離學校也近,環境安逸,生活舒適。昔日的矮舊村居,如今已成為新城中心鱗次櫛比的座座高樓﹔昔日的鄉村泥濘小道,如今已是新城中心寬闊的交通干道。經過一段時間,村民們完成了從村民到居民的轉變,完成自我重新定位,在新的家園開啟了幸福生活。

城鄉接合部治理一直是城市治理的“老大難”問題。雨城區青江街道位於新城核心區,是典型的城鄉接合部,常住人口多達87843人,人員流動大、構成復雜等情況突出,難題突出。然而經過治理后,這裡煥發了生機,成為城市的亮點和中心。

試行“街長制”,實現“街長治”。青江街道黨建引領、精准施策,利用位處新城核心區共享雅安城市數字城管的區位優勢,主動融入大數據城市管理,在正黃美食風情街、和平南路、和平西路等11條重點難點道路,試行“街長制”,探索出群眾、社區、街道“三級街長”和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公安等八大職能部門相配合的“3+8”治理模式,實現了“群眾參與、三級協調、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新格局,形成了城市管理繁中有序,城鄉接合部治理“難點”變“亮點”。

青江路社區“親民化”黨群服務中心

康藏路社區“暖冬行、愛傳遞”迎新春活動

“四治”並驅“三進”齊抓 構建治理方式新途徑

2020年,雨城區實施“民生福祉增進”“治理效能提升”“黨建強基聚力”等六大工程,整合市、區專項資金500余萬元,推動資源、管理下沉到社區。

在此基礎上,雨城區積極探索“自治”“共治”“法治”“德治”融合推進,積極開展組織覆蓋、結對共建、精准服務進小區,打通“最后一米”服務群眾為落腳點,著力城市治理最小的活細胞“小區”的長效治理。

曾經“臟、亂、差”的通工小區抓住示范改造契機,在青江街道桐梓林社區黨工委的帶動下,發動通工小區居民成立社區黨工委領導下的“紅色自管委”。選任小區內政治素質優、群眾威信高、服務意識強的黨員骨干為自管委主任,開展環境衛生、基礎設施集中整治。

從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從通工小區清運走的垃圾有60多車,小區群眾主動捐花草美化小區,建起“黨群之家”活動室……一系列看得到的改變得到了群眾認可。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這是雨城區堅持居民自治,健全居委會主導、業委會負責、樓棟“兩長”領頭、居民群眾參與的“四級”自治體系,推行社區黨組織提議、兩委商議、多方審議、會議決議、群眾評議“五議工作法”,建立推廣“陽光居務”微權清單三十三條的具體實踐。

在共治方面,雨城區充分調動各方的參與熱情,在實踐中,解鎖了“統籌區域共治”這一新方式。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居民委員會和居務監督委員會協同聯動的民主管理體系,由社區黨組織領導、有效整合本社區內的各種組織、各方力量資源投入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開展需求與資源“雙向對接”、結對雙方“雙向服務”,建立“需求”“資源”“實施”三張清單,有效聚合資源力量,破解社區陣地建設、安置小區修繕、老舊設施改造等治理難題。

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壓艙石”。雨城區不斷加強全區學法守法用法氛圍,在全區城鄉接合部、安置小區等建立矛盾糾紛調處室、警務室等29個,為社區“法治”夯實硬件基礎。定期組織“三官一律”進小區,吸納社區民警、黨員律師擔任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或法律顧問,重大決策和重點工作征求法律顧問意見,定期開辦社區法治講堂,一站式化解群眾矛盾訴求,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雨城區重視德治力量,通過“黨群之家”、高齡老人過集體生日、榜樣示范引領等方式,將德治融入群眾生活各個方面。

無論是抗疫、還是雙創工作中,雨城區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考量問題,思考解決方案。於是,“網格發現、社區呼叫、分級響應、協同處置”的工作機制開始有效運作,構建全域覆蓋、全網整合、規范高效、常態運行的城市黨建引領驅動基層治理發展的新機制,群眾隨時隨地都能找到黨組織,找到傾訴和解決問題的地方。2900余名小區居民黨員亮明身份參與工作,引領良好風氣,樹立黨員先鋒形象。

“聯包幫”不僅美了環境更暖了群眾的心。雨城區在雙創工作的基礎上,深化“聯包幫”行動,落實86名領導干部為小區幫扶責任人,組織市區300余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進入小區開展結對共建。

在雨城區,“移動辦公”進小區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小區管委會和社區干部每半月進小區(大院)收集意見。對小區停車難、環衛管理難等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現場辦公立即解決﹔對涉及小區基礎設施、歷史遺留問題等群眾關注的急難問題,梳理形成需求清單,定時解決。這已成為雨城區常態化開展的一項重點工作。(廖慶蘭 記者 胡月)

來源:雅安日報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