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試點:因時制宜 多方協作

2020年12月24日10:21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原標題:專家解讀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試點:因時制宜 多方協作

  人民網北京12月23日電(董童)教育部8月27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數據顯示,在今年6月對9個省(區、市)小學、初中、高中學生疫情期間視力變化情況開展調研后發現,半年近視率與2019年年底普測結果相比增加了11.7%,其中小學生的近視率增加了15.2%,初中學生增加了8.2個百分點,而高中學生增加了3.8個百分點。

  針對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在全國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試點工作,專業對口機構將分區分片進行現場專業指導和效果評估。近日,人民網聯合國家衛健委,邀請到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教授陶芳標,上海眼病防治中心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中心主任醫師許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醫師王凱,圍繞開展試點工作的技術路線、試點工作的重點措施等進行了深入解讀。

  適宜技術有七大核心 需因時制宜具體、多部門協作

  在介紹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試點工作的主要內容時,陶芳標表示,試點工作圍繞組織領導、基線調查、視力健康檔案建立、技術方案制定、過程監督、結果評價以及經驗總結等七方面逐步開展。這七方面緊緊相扣、缺一不可,重點圍繞因地制宜制定近視防控適宜技術方案、慎終如始組織實施、及時跟進過程評價與監督工作這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他表示,去年10月,為指導各地科學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制定印發了《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今年9月,組織在全國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試點工作。

  “《指南》提出的適宜技術,是根據當前國內外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研究成果所提出的專家共識,有七大核心技術,共三個方面。在視力健康管理方面,包括篩查視力不良與近視、建立視力健康檔案、規范視力健康監測與評估﹔在視覺友好環境與健康行為方面,包括培養健康用眼行為、建設視覺友好環境、增加日間戶外活動﹔在醫療保健服務方面,包括科學診療與矯治。”他說,各地在組織實施和使用這些適宜技術時,可因地因時制宜地採用單一技術、組合技術,形成一項或者系列的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行動。

  他建議,從六個方面來應用這七大核心技術:一是強化近視健康管理。建立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檔案,形成定期視力篩查和診斷制度並及時轉入視力健康檔案﹔發展如及時評價小學生的遠視儲備情況等近視預測預警技術。

  二是推進學校健康教育。建立學校保護視力預防近視的健康教育制度,做好眼保操,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讀寫姿勢,積極聯系專家將科學近視防控知識普及到校園﹔探索與當地宣傳部門及媒體開展廣泛健康教育活動。

  三是落實校內每天戶外活動1小時行動。讓學生走出教室,建立上下午大課間制度,增加體育課,開展下午放學后的校園內體育活動等。

  四是探索校外每天1小時活動。鼓勵低年級學生家長陪伴走路上學、高年級走路上學,探索結伴同行上學方式,倡導家長更多地與孩子一起參加戶外活動、周末遠足、郊游等。

  五是建立“學校—社區—家庭—學生”聯動機制。學校和家庭以及社區相互配合,共同建設有利於促進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的社區和家庭環境。

  六是提出近視防控行動口號。為便於學校、學生和家長更好地理解與實施各項技術,各地可提出適宜的口號。

  此外,他還呼吁,國家衛生健康委積極推進兒童青少年防控近視試點工作,各地區要及時跟進,創新工作,對標對照《指南》的技術規范,拿出適合的方案; 對口指導單位專家要全程跟進,全面指導。全國上下努力、多部門協作,一定能為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作出新貢獻。

  強調篩查重要性 建立屈光發育檔案

  對於篩查在近視防控中的重要性,許迅以上海為例進行了介紹。他表示,篩查是近視防控的一項基礎工作,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經研究發現,與感覺到視力下降去醫院就診的孩子相比,經過學校篩查轉診到醫院的孩子視力要好,即使發生近視后也較輕。這表明篩查有利於早期發現近視,促進近視關口前移。

  “一般來說,不同年齡兒童青少年的視力發育水平情況不同,3歲不小於視力表上的4.7,4至5歲不小於4.8,6歲及以上不小於4.9。但即使視力正常,也需要進行預警和早期干預。”他說。

  許迅還表示,正常情況下,人出生后都會有一定的遠視儲備。如果眼睛發育正常,到成人期時儲備未完全用光,就不會發生近視。反過來,如果眼球發育特別快,就有可能就會變成近視。不同發育階段,遠視儲備參考數值也不同,即3歲為175度至200度,8歲為125度至150度,12歲時約為75度至100度左右。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在前期研究中發現,小學一到三年級的孩子遠視儲備如果小於50度,兩年后發生近視的比例要高於85%﹔如果遠視儲備不到100度,兩年后近視發生率要大於50%。所以通過篩查可查出遠視儲備不夠的重點對象,有針對性地進行預警和實施干預。同時,篩查還有助於發現如高度遠視、高度近視和散光等一些其他眼病。所以,篩查是近視防控和保証兒童青少年全視覺健康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許迅說。

  他還強調,在篩查的基礎上建立屈光發育檔案,開展近視預警、轉診、復診管理、預防、規范矯正干預、健康宣教等全程的視覺健康服務,實現閉環管理,才能有效發揮篩查在近視防控中的價值。

  許迅認為,一份規范、完整的屈光發育檔案,除視力、非散瞳屈光等篩查數據,還應盡可能收集、納入像早期因素、身高、體重、父母近視以及遺傳情況、日常和近視相關的一些因素情況。一定要給每個孩子設定如身份信息、學籍號等唯一編碼,便於橫、縱向整合學生健康體檢數據和居民健康檔案數據。

  “要基於連續的、動態的屈光發育檔案,從五方面開展近視全周期管理。”許迅建議。

  一是針對正常屈光發育階段的兒童青少年,主要提供視覺健康教育、影響因素監測和近視風險評估等服務,督促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用眼行為習慣,促進屈光能夠正常發育。

  二是針對要發生近視的高危兒童青少年開展預警、視覺健康教育、近視危險因素監測,實現強化的戶外活動等針對性干預,避免或延緩近視的發生。

  三是針對已發生近視的低、中度兒童青少年,除進行規范矯治和高度近視預警教育外,對近視增長過快的,需強化干預,延緩兒童青少年近視度數進展速度、避免或延緩高度近視發生。

  四是針對高度近視兒童青少年(近視500度以上),要開展以控制近視進展為重點的視覺健康教育和醫學干預,定期隨訪監控眼底並發症的發生,高度近視眼最怕眼底並發症。

  五是針對斜視、弱視、上瞼下垂等影響兒童青少年正常視覺發育的眼病,要及時有效轉診、早期規范治療。

  “篩查建檔工作需要系統性的頂層設計,需串聯家長、學校、基層衛生保健機構、診治醫療機構、衛生健康和教育行政部門等共同推進,通過廣泛的健康宣教,提高公眾認知和參與度,提高近視防控效果。”許迅說。

  近視防控方法分兩類 應保持健康用眼習慣

  談及生活中如何注意用眼衛生,王凱建議,孩子每天有兩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時間。不過,他強調,戶外活動是一個行為學控制,沒有成本值得大力推廣,但一定要在白天有陽光時進行。因為陽光較好時,光線刺激視網膜分泌的多巴胺,是一個延緩近視增長的神經遞質。

  “孩子們在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用眼習慣,‘一拳、一尺、一寸’的距離一定要做好。在臨床中,有些孩子雙眼度數增長的不一樣,就是因為寫作業時歪頭造成的,而致使歪頭的原因,就是孩子握筆的姿勢可能出現了問題,所以保持正確坐姿對用眼衛生非常重要。另外,要堅持‘20-20-20’原則,我們建議大家在連續看書寫作業20分鐘以后,要休息20秒鐘,看看20英尺(6米)以外的地方。”王凱說。

  對於如何判斷近視度數,王凱對相關指標進行了介紹。他表示,指標在臨床中主要分為驗光結果和眼軸變化。眼軸就是眼球從角膜到視網膜的距離,有些孩子從100度長到200度后,從度數上就能直觀發現進展﹔還有些孩子在帶一些如角膜塑形鏡等特殊接觸鏡時,屈光度會發生改變。他們在白天脫鏡狀態,通過屈光度判斷近視進展,就要用到眼軸指標。如果孩子一年眼軸的增長小於0.2毫米,基本是25度的變化﹔如果增長了0.4毫米,對應75度的度數變化﹔到了0.5毫米,就接近100度了。

  王凱表示,得近視后,臨床上有光學控制和藥物控制兩種方法。光學控制主要指框架眼鏡,包括離焦型設計的框架眼鏡、角膜塑形鏡、漸變多焦點的軟性接觸鏡,這些設備都能從光學角度幫助孩子,控制近視度數增長。阿托品是從藥物角度控制近視,在臨床中應用非常廣泛。目前,0.01%的低濃度阿托品控制藥物的循証醫學的証據等級非常高,有50%至60%的控制效果。

  王凱介紹,角膜塑形鏡是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硬性角膜接觸鏡。它的作用一是白天讓孩子基本脫鏡,不用再佩戴傳統框架式眼鏡﹔二是希望它能夠幫助孩子們延緩近視增長。角膜塑形鏡可在晚上睡覺時佩戴,早上起來摘掉,為讓孩子在白天活動比較方便。不過要提醒家長,角膜塑形鏡的驗配有一定要求,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佩戴。

  “很多家長覺得散瞳驗光對眼睛不好,可該技術對監測兒童青少年近視是安全的,在第一次驗光時有必要進行。有些孩子在臨床中對散瞳藥物比較敏感,散完瞳后瞳孔可能長時間不能復位,也有些散瞳藥物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讓一些特殊體質兒童出現不良反應,這些現象都非常罕見,總體來說,發生率很低。” 王凱在解答關於散瞳驗光的問題時說。

  對於如何處理散瞳驗光發生的不良反應,王凱表示,這種不良反應大多比較輕微,我們一般鼓勵孩子多喝一些水,代謝掉就沒事了。診斷近視時,要做睫狀肌麻痺驗光,就是因為孩子的調節力較強,如果不做散瞳檢測,可能驗出來的度數不准確。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