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市大安區獲評“四川省城市基層治理示范區”

2020年12月21日12:10  來源:大安區融媒體中心
 

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城鄉基層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公布全省城市基層治理示范市、示范區和示范小區名單。四川省有15個區被確定為“全省城市基層治理示范區”,大安區榜上有名。此外,大安區龍井街道紅苕地社區綠洲花園小區、大安街道仁和社區仁和半島小區被確定為“全省城市基層治理示范小區”。

今年以來,大安區深入貫徹落實省市全會精神,突出黨建引領,深入推進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堅持高效能治理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取得初步成效。

多維延展,優化工作格局

創新體制機制。以深化改革為動力,整合街道內設機構職能,成立“三辦一中隊”,實行“一支隊伍管執法”“一枚印章管審批(服務)”。厘清職能部門與街道的職責權限邊界,賦予街道相應權力,編制形成《大安區街道行政權力和行政權力責任清單》38項行權事項。開展街道屬地管理事項清理工作,涉及街道68項。

健全組織架構。完善“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片區)黨組織—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體系,小區黨支部覆蓋率達100%,“紅色物業”覆蓋率達80%以上。鼓勵黨員到社區報到,亮身份,亮承諾,亮服務,突出“一核多元”,實施“三社聯動”,構建共治共建共享工作新格局。

狠抓試點示范。大安區成功入選全省首批城鄉社區治理試點區縣,申報實施社會服務項目化、社會組織參與型等省級試點項目。金桂社區入選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龍井街被確定為省級基層黨建示范引領行動單位,為全市唯一街道。實施黨組織“五引領”和黨員“五帶頭”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周家沖老舊小區改造被確定為省級試點示范項目。

多管齊下,提升治理實效

以“小切口”促“大治理”。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首創“1519”(1個社區治理創新支持中心、5個社會組織服務支持平台、19個服務群眾功能坊)模式,構筑社區治理微觀基礎。創新開展組級事務“唱票公開”800余場次,參與群眾達3萬余人次。該做法被省深化改革辦刊發並報中央改革辦。創新“三個三”市域治理工作法,在今年平安四川建設暨全省市域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推進會上作交流。

以“小網格”促“大防控”。整合社區工作者、物業服務人員、職能部門派駐社區工作人員等各方力量,融入相應網格。對網格員實行實名管理,完善5大類28項工作制度。每個網格內設有網格長、宣傳員、治安巡查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等服務崗位,健全“巡查、報告、解決、督查、反饋”的閉環運行機制,形成“一格多員、一員多責、一員多能”的管理格局。每年平均辦理網格事件1.6萬余件,成為化解矛盾糾紛的“安全閥”和“減震器”。

以“小隊伍”促“大和諧”。著力提升群眾自治能力,打造“金桂大媽”志願服務品牌,展現新時代鹽都精神,被評為鹽都志願十佳服務隊。以樓棟、院壩為單位,推選組建“居民小管家”,加強小區“微治理”,構建三級聯動、多方參與的基層治理模式。充分發揮社區無職黨員作用,組建“紅袖標”巡防隊、“七點鐘小分隊”,深入居民家講政策、解難題、送服務,爭當城市建設的生力軍和攻堅隊。

多方共建,強化服務保障

夯實基層基礎。制定《大安區社區專職工作者管理辦法》,建立崗位薪酬體系,高質量抓好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全面推行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每個社區設立1名基層治理專干。以“三百工程”為載體實施社區干部遞進培養。今年該區選派了5名社區干部分別到成都、宜賓跟班學習實踐鍛煉2個月,24名社區干部參加學歷提升計劃。

抓實陣地建設。通過配套建設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租借使用一批、規范完善一批“四個一批”方式,開展黨群服務中心“1+9+8”建設,“1”即以龍井街華大社區區域黨群服務中心為“紅色軸心”﹔“9”即實施9個社區活動陣地親民化改造﹔“8”即依托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建設8個共享開放式“黨群微家”。

提升保障能力。大安區爭取省級試點資金220萬元,區財政投入陣地建設資金260萬元。按照區財政劃撥一點、街道匹配一點、社區自籌一點的方式,建立社區干部績效考核辦法。在全市率先將社區基層組織活動和公共運行經費提高到10萬元/年。

來源:自貢網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