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成脫貧攻堅的希望之海

——浙江四地在樂山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新探索

2020年11月23日08:45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匯成脫貧攻堅的希望之海

  2019年倫敦設計周上,來自峨邊的“彝族小涼山包”文創產品被一搶而空。

  從中國西南群山深處來到泰晤士河畔,一塊彝繡的出國之旅,也是這個貧困山區融入世界、奔向小康的奮進之旅,其背后推手是東西部扶貧協作。

  2017年,按照中央部署,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台州市椒江區、衢州市江山市和金華市浦江縣等四地,開啟對口幫扶樂山市馬邊、峨邊、沐川和金口河“三縣一區”的歷程。

  在中國美術學院的幫助下,峨邊彝繡首次走出大山,實現了“創意下鄉,產品進城”﹔

  在浙江的幫助下,沐川的蜂蜜賣到北京、上海,甜蜜產業有了甜蜜味道﹔馬邊的青梅和白竹制品出口日本﹔犍為建起跨省飛地園區,10多家浙江企業聞訊入駐。

  從點到面,教育、健康、產業、勞務和社會等領域實現全面協作聯動,文旅、經貿和科技領域深度融合推進。

  浙江牽手小涼山同行,匯成脫貧攻堅的希望之海。

  新動能:不只是提供資金和項目,更帶來思路和理念

  “2000元!”得知自己參與生產的一款彝繡絲巾在英國賣出高價,阿赫秀枝頗為意外。

  她萬萬沒想到,那麼“洋盤”的地方居然喜歡自己這些“土”東西,而且還賣出這麼高的價錢。

  今年52歲的阿赫秀枝是峨邊婦聯彝繡工作室的一名成員,從事彝繡工作已有10多年。在這之前,彝繡工作室的產品主要集中於服裝等領域,一件產品少則幾十元,多則兩三百元。

  轉變的契機發生在2017年。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吳碧波副教授率隊在峨邊縣開始地方特色品牌設計與傳播實驗,通過創意,賦予彝繡現代化、國際化的表達,為他們走出大山、進入城市賦能。

  效果出乎意料得好。通過一系列創新,工作室的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手法更加多元,更受市場歡迎。僅今年“雙11”期間,他們就賣出近10萬元產品。

  10多天前,吳碧波又來了。這次,他們與樂山就助力脫貧振興及文化創意發展簽訂了合作協議。未來幾年,將通過藝術設計策劃與實踐,帶動當地鄉村創業創新。

  “他們的設計比金子還珍貴。”在阿赫秀枝看來,吳碧波等人帶來的創意彌足珍貴。

  變單純的給錢給物為更加多元的智力、創意、人才幫扶,是這一輪浙江對口幫扶樂山的新變化。

  在馬邊,對口幫扶的紹興市越城區先后投入扶貧協作資金2000多萬元,新改建一批學校,同時在這些學校設立“樹人班”“陸游班”“魯迅班”“元培班”,構建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全方位幫扶體系。

  在市中區,浙江理工大學與樂山職業技術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圍繞人才培養、師資培訓、基地培育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合作。

  在金口河,浙江中醫藥大學的研究團隊深入研究當地的烏天麻,開發出一系列健康產品,壯大了當地的烏天麻產業。

  新模式:從“端碗送水”到“挖塘養魚”,立足當前更著眼長遠

  初冬,浙江-四川東西部扶貧協作樂山產業園犍為飛地園區內,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園區規劃范圍為5.7平方公裡,分三期實施,其中第一期5萬平方米的標准廠房已竣工,部分企業開始入駐,其中包括投資150億元的晶科能源25GW單晶拉棒、切方項目。

  從表面看,這個園區和別的園區沒什麼區別,但深入進去,就發現其非同一般:入駐企業絕大部分來自浙江,稅利則是犍為、峨邊、馬邊、沐川、金口河“四縣一區”分享。

  這就是浙江與樂山聯合探索出的“跨省飛入+市內跨縣落戶”飛地園區模式。

  浙江省赴四川省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工作組樂山片區片長、樂山市政府副秘書長朱潤曄形象地稱這個模式為“挖塘養魚”:浙江樂山聯合挖“塘”,聯合引“魚”,今后的收益歸幾個對口縣區按比例分享。

  更特別的是,這個“塘”並沒有放在四個對口區縣,而是“飛”到了犍為。

  為何這樣?朱潤曄透露背后的秘密:四個對口區縣山高坡陡,土地異常匱乏,要實現脫貧,必須有產業支撐,經過反復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這個方案。“提出容易實現難!”朱潤曄回憶,雖然各方對整體方案很認同,在具體分配比例上卻分歧很大。

  尤其是落戶地和對口縣區之間的稅收分配比例,到底是7:3,還是6:4,抑或是5:5,雙方各執一詞,經過反復協調,最終達成一致。

  “單純幫扶一點錢,如同端碗送水,幾天就用完了。但引進一家企業,就有源源不斷的稅收和就業﹔建一個園區,就能吸引更多企業。”這就是整個浙江對口幫扶的理念,不隻瞄准當前,更要著眼長遠,始終把產業扶貧放在首要位置。

  3年來,“挖塘養魚”的模式一以貫之,幫扶隊將近八成的協作資金用於產業發展,建基地、搞加工、促融合。

  不隻產業發展要“挖塘”,人才援助也“挖塘”:在峨邊,幫扶隊在縣人民醫院建立起7個專家工作站,實現常態化入駐。

  在幫扶隊的支持下,峨邊縣人民醫院建起婦幼、消化等7個科室,先后培訓5000多人,引進新技術新項目70多項。

  新理念:始終堅持用市場化的理念來踐行和實現脫貧攻堅任務

  “4萬多!”說到今年賺了多少錢,費友盤算了一陣,興奮地亮出4個手指。

  今年51歲的費友是沐川縣楊村鄉新壩村村民,曾經是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

  去年,他養起蜜蜂,逐步發展到60箱。前幾天割了第一輪蜜,總共500多公斤,每公斤100元,累計5萬多元,扣除成本,純收入4萬多元。“做夢都想不到。”面對記者,費友咧嘴笑了。

  轉機,發生在2018年江山市對口幫扶隊入駐之后。江山市是全國蜂產業第一大縣,全年蜂產業產值高達近30億元。如何利用當地的產業優勢推動沐川的脫貧攻堅事業?在江山市副市長、挂職沐川縣委常委、副縣長楊君看來,協作,就是要整合雙方的優勢。

  幾經思考,養蜂業最終進入幫扶隊的視野。在他們的協調下,江山市農業農村局派出專門干部隊伍,同時協調當地蜂產業協會和會員企業進駐,把整個蜂產業鏈條搭建起來。

  在這個鏈條中,當地農民借助良好的生態環境,主要從事養殖,江山對口幫扶隊主要負責技術培訓和必要的資金支持,引進的企業負責檢測、加工、包裝、銷售。

  “終端產品就有10多個。”楊君透露,不同於之前的零散養殖,蜂蜜只是一種產品,在這種模式下,通過品牌化、系統化的打造,產品變成商品,不僅有了穩定的市場,而且價值大大提升。在這期間,他們還為沐川的蜂蜜注冊了專門的商標:沐蜂櫛雨。

  沐風櫛雨,一路走來,全縣的養蜂量從之前的幾千箱一躍變成今年的兩萬多箱,按照一箱售價1000元計算,也有2000多萬元的收入。

  沐風櫛雨的故事不止發生在沐川。

  今年4月,中國紹興黃酒集團與馬邊達成初步協議,將實施青梅果酒生產加工項目。馬邊青梅攜手紹興黃酒的同時,在紹興市越城區的幫助下,馬邊縣還大力發展白竹和藤椒,並與中旅集團共同打造“霧裡茶山”福來美麗鄉村核心區扶貧建設項目。

  在台州市椒江區的對口支持下,峨邊建起萬噸級的氣調庫,補上了水果產銷的關鍵一環,打通了“基地+冷鏈+消費”的全產業扶貧鏈條,經濟效益大大提升。(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梁現瑞 曾小清)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