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好三大獨特優勢 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專訪瀘州市委書記劉強

2020年10月26日08:02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發揮好三大獨特優勢 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毗鄰地區、長江水道、自貿優勢——觀察瀘州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的位置,前述三個元素最為突出:是四川和重慶毗鄰的6個市之一﹔是6個市中唯一與重慶有長江黃金水道相連的市﹔是6個市中唯一有自貿試驗區的市。

對瀘州市委書記劉強的專訪,就圍繞這三個關鍵詞展開。

談融合發展

尊重規律,做好規劃,分步推進

記者:先說第一個關鍵詞,毗鄰。瀘州提出,要打造跨行政區組團發展模式的融合發展示范區,從全國來看,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都是一個難題,瀘州准備怎麼做?

劉強:關於跨行政區組團發展模式的融合發展示范區,探索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目前全國還沒有現成的模式,大家都處於探索階段。瀘州將按照省委、省政府明確的融合發展方向,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力爭形成一定的經驗。

記者:在推動融合發展方面,如何把地理上的毗鄰優勢發揮得更好?

劉強:一個高水平的規劃擔負著指引方向、確定路徑和凝聚共識的作用,因此第一步就是做好規劃。我們將堅持統一規劃、分塊實施,做好經濟管理、社會管理以及其他管理,通過高水平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益經營,最終推動融合發展,實現優勢互補、疊加效應。

記者:有沒有可能,規劃做出來后市場不買賬,成一紙空文?

劉強:做規劃不是閉門造車。規劃是集發展規律、群眾需要、專家智慧“三位一體”的產物。編制規劃的過程中,我們將廣泛征求群眾和市場主體的意見,整合各方資源,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

記者:毗鄰區范圍大,是全部囊括還是像長三角地區那樣,先搞一個示范區,再以點帶面?

劉強:發展合作不能遍地開花,必須找准著力點。我們已經確定,瀘州和重慶江津、永川以跨行政區組團發展模式,規劃建設融合發展示范區。最近,我們邀請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等機構編制專門規劃,以示范區域作為支點,帶動全域融合發展。具體來講,我們將高水平規劃建設瀘東新城,以軌道交通為引領、產業發展為支撐、自然生態為本底,推進與重慶江津、永川融合發展,推動形成跨行政區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記者:實際早在政府出手之前,兩地之間市場的聯系已經很密切了。一個問題是,融合發展到底是市場規律使然還是政府規劃使然?

劉強:兩者不可偏廢。一方面要尊重市場規律,強化市場供給﹔另一方面,要做好規劃,加強引導,為市場合作創造更好的條件,提供更好的服務。總之,要尊重規律,做好規劃,推動發展,實現良性循環。

談黃金水道

在建設航運中心的基礎上建設貿易中心

記者:再說長江。瀘州市委八屆九次全會明確,要建設長江上游航運貿易中心。這個中心怎麼建?

劉強:建設長江上游航運貿易中心是省委對瀘州發展的一個定位,因為瀘州有四川最大的水港——瀘州港,有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瀘州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6個國家級開放平台,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除成都、重慶以外擁有開放平台數量最多的城市。下一步,我們將著重從通道建設、平台建設、發展外向型經濟等方面發力,加快建設長江上游航運貿易中心。

首先是建設航運中心,然后在航運中心的基礎上建設貿易中心。航運中心是一個運輸概念,貿易中心是一個流通概念。相比航運中心,貿易中心不僅需要貨物,還需要專業市場以及人才支撐,包括企業家、市場運營人才等各方面的優秀人才。

記者:建成長江上游航運貿易中心,我們的短板在哪裡,如何補齊?

劉強:目前,瀘州在設施規模、市場功能、平台建設、人才儲備等方面還有一些差距,需要全方位提升。下一步,我們將著眼提升功能、拓展領域、做大規模,積極爭創更多開放口岸,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發展加工貿易、中轉分撥、保稅物流等業態,打造長江上游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進出口加工貿易中心。

談自貿優勢

持續釋放改革紅利,下一步制度創新是關鍵

記者:從全省來看,瀘州是四川除成都之外唯一一個布局自貿區的市州,過去幾年,這張牌打得如何?

劉強:川南臨港片區是四川自貿試驗區的三大片區之一。2017年4月挂牌以來,我們按照國務院批復的方案,有力有效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發展。特別是突出制度創新核心任務,圍繞海關、海事、金融、稅務、政務服務5大領域,累計形成創新成果314項,其中生產型出口企業出口退稅服務前置、企業套餐式注銷、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智能輔助申報獲國務院發文全國推廣。

同時,自貿試驗區在招商引資、集聚產業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去年我們成功招引世界500強企業恆力集團投資200億元建設恆力智能化新材料項目,這是瀘州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2019年,瀘州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2.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分別是自貿試驗區設立前的3.8倍、1.8倍。

記者:下一步將從哪些方面改進和提升,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的優勢?

劉強:有3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著力制度創新,在首創性、差異化、集成式、成體系上下功夫,提升規則型、制度型開放水平,營造法治化、國際化、市場化、便利化營商環境﹔二是集聚產業發展,積極參與國家級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深度融入國際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三是推動協同開放,扎實推進川南臨港片區和全省8個協同改革先行區聯動改革創新,全面加強與成都、重慶自貿試驗區等的政策銜接、功能對接、產業承接,共同打造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

談宜瀘競爭

沒有所謂的同質競爭,隻有競相發展

記者:從全省范圍來看,宜瀘地區的競爭一向比較激烈,呼喚兩地錯位發展的聲音不絕於耳。你怎麼看待所謂的同質競爭?

劉強: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競爭是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所在,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沒有活力。兩個地方、兩個企業之間競相發展,最終有利於激發彼此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提升整個地區的整體實力。其次,要辯証看待同質競爭。小范圍是同質競爭,大范圍就不是同質競爭。比如法國的波爾多葡萄酒、德國的豪華汽車,在各自國家有競爭,但放到全球市場就是需求不夠的問題了。

記者:我倒覺得同質競爭是個偽命題,沒有同質,何談競爭?

劉強:不容否認,瀘州和宜賓在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方面確實有很多共通之處。但發展基礎相似、發展方向趨同,並不意味著就是所謂的同質競爭,兩地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和互補,而且合作很多。我想表達一個觀點,從全國、全球的范圍看,瀘州與宜賓的發展並不是量大需要錯位的問題,而是量不夠的問題。比如,化工產業兩地加起來總量可能不到1000億元,但有的地方一個企業的總量就是1000億元級別﹔白酒產業兩地加起來剛好超過2000億元,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600多億元。在這種體量下,雙方更多地是需要合作和協同,抱團發展、競相發展。我認為,兩地應共同把產業做優做強做大,在全國、全球去擴大市場份額。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梁現瑞 高啟龍 魏馮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