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城市示范區驅動美好生活

2020年10月24日08:25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公園城市示范區驅動美好生活

連日來,《瞭望東方周刊》一組關於《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報道,深刻剖析了成都在探索公園城市建設中走過的路徑、作出的謀劃,以及所推動的變革和創新。“成都所打造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其實也是開放包容的生活城市。”報道中對成都給予了如是評價。

誠然,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正是公園城市的人民屬性和人本邏輯,而深諳此理的成都於兩年前便已開始探索。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這既是對成都前期探索公園城市形態實踐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成都更好詮釋新發展理念城市表達的深切期許。

主動擔當公園城市首提地和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首倡地的政治責任,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明確提出要突出生態型、高質量、人本化、有韌性公園城市可持續發展特質,在生態價值轉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提升現代治理能力、創新空間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試。

10月24日,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再次邁出重要一步——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在天府新區舉行。作為一項面向未來探索城市發展新路徑的系統工程,示范區建設蘊含著農耕城鎮的鄉土守望、工業城市的標准高效、生態城市的綠色低碳、世界城市的開放包容,而其價值取向也正是本次論壇所要傳達的內容——以人為本、美好生活。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引領下,成都大膽闖、大膽試。兩年多來,圍繞服務“人”、建好“城”、美化“境”、拓展“業”等方面,成都積極探索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和實踐經驗。

建體系

搭建公園城市四梁八柱

這些天,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工作人員施玉潔十分忙碌。她所在的規劃管理處牽頭編制的三個規劃——《成都市公園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9-2035年)》《成都市全域公園體系建設規劃(2020-2035)》《成都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建設實施規劃(2020-2025年)》基本完成並形成了送審稿。接踵而來的,還有一系列后期工作需要去對接。

“從基礎調查、專家討論、大綱編制,再到修改完善、意見征求,中間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細致且嚴謹。”親歷了規劃形成的施玉潔如是說。她舉例,單是《成都市全域公園體系建設規劃(2020-2035)》一項規劃便醞釀了近兩年時間,中間反復征求了多個領域權威專家的意見建議,並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機構進行了深度對接。這中間,讓施玉潔感受頗深的是,不僅要吃透最新的精神和要求,更要不斷學習、拓寬眼界,加快豐富和提升自己。

這樣的感受從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挂牌之日起,便開始滋長。從“成都市林業和園林管理局”到“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讓她體驗到的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還有工作內容的擴展和更新。

“摸著石頭過河”的不僅是施玉潔,挂牌后,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進行了諸多探索。面對一個全新的課題,要如何切入?完善好頂層設計是一切工作的基石。在公園城市理論研究方面,邀請了多個領域權威專家組成顧問委員會,系統開展公園城市“兩山”發展指數、全域公園體系等20余個專題研究,強化了公園城市研究、規劃和咨詢。

公園城市規劃體系編制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構建了“公園城市規劃—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及總體規劃—區(市)縣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總體規劃”三級規劃體系和“設計導則—技術規范”二級技術標准體系。專項編制《天府新區公園城市總體規劃》《天府綠道總體規劃》等20余項規劃,制定各類技術導則50余項,精准標定了公園城市成長坐標。

為理順公園城市推進機制,我市還成立了市委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公園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在機構改革中整合組建市、區兩級公園城市建設管理機構。

2020年9月3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公園城市研究中心在成都挂牌成立,這意味著在努力推進公園城市建設規劃的前瞻研究方面,又邁出重要一步。

強生態

塑造公園城市大美形態

在東門碼頭,乘坐一艘古色古香的烏篷船,順著錦江而下,途經合江亭、蘭桂坊等地,欣賞兩岸美輪美奐的光影秀,領略不一樣的錦江風物、人文風情。如今,“夜游錦江”已成為成都的一張獨特名片。

這般美好享受,來自於我市厚植公園城市生態本底的不懈實踐。一組數據証明:1-8月錦江流域優質水體率達97.6%,同比提高7.1個百分點,濱河景觀風貌逐步提升。從“護城河”到“景觀河”,再到如今的“都市濱水公園”,作為天府綠道體系的核心“一軸”,錦江公園正以嶄新的姿態挺入3.0時代。

不僅僅是錦江公園,整個天府綠道體系也正在煥發生機。當前,全市綠道累計建成4081公裡。1000條“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穿插其間,植入書店、花店、商店、咖啡館(茶館)“三店一館”基本設施,實現“綠道讓生活更美好”的建設初心。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汪小琦以錦城綠道為例,算了一筆“綠色賬”,“建成后,將形成133平方公裡的生態公園、20平方公裡的生態水系、24平方公裡的城市森林、8條一級通風廊道,同時保護35平方公裡的基本農田。”

塑造公園城市大美形態,成都要營造的是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巨大綠色空間,在“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思路下,形成“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的公園城市生態美境。

作為“城市之眼”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台景區,已成為人氣爆棚的網紅新地標。這是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第一個先導性、示范性、引領性項目,立於此,盡收眼底的綠,蒼茫遼遠,蔥郁綿延﹔天府國際機場、天府奧體城、三岔湖等地標盡收眼底。

作為引領成都“東進”的支撐性工程,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全面建成后,全市人均增加10平方米淨森林,每年固碳31萬噸、釋放氧氣23萬噸,創造30余萬個就業崗位。

根據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提供的一組數據:通過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成都實現新增綠地面積1900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39.9%,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9平方米。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成都市已記錄的鳥類達495種,成都觀鳥協會關於鳥類個體監測數量較2017年增加近萬隻,達29987隻。

促轉化

推動公園城市綠色發展

逛綠道、逛稻田、體驗川西民俗、吃全世界最大的一鍋蒸農家土碗、帶孩子參加田園藝術教育、住林盤民宿,聞稻香聽蛙鳴……走進位於大邑沙渠街道的祥和村,各種精心規劃設計的村落場景,讓市民游客得以體驗已基本成形的“林盤+濕地+綠道+農田大地景觀”農業公園社區形態。

崇州市的鮮道·幸福裡,將餐飲與音樂融合,引進社區音樂廳資源,打造音樂盛宴、音樂咖吧、音浪火鍋、燈光音樂秀、樂享悅舍民宿等特色消費場景,並聯動精品林盤打造,帶動了群眾發展稻田小龍蝦種養、民宿、燒烤、親子等業態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公園城市區別於傳統城市發展理念的鮮明標識,更是生態文明時代營城模式變革的必然要求。

在前期公園城市建設中,成都有著許多生態價值轉化的例子:天府沸騰裡,講述了一個天府綠道的火鍋故事,成為成都近郊休閑游的一張新名片﹔猛追灣·香香巷通過營造宜居宜游“新社區”,講述了成都的市井生活……

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思路,依托公園、綠道等綠色資源和開敞空間,當前,成都已統籌布局1764處、399萬平方米文體旅商設施,全面提升42個商圈、63個特色商業街區,培育生態體驗、文化創意、生活美學、體育運動等新興業態和生活方式,公園城市成為新業態的成長發育之地。

諸多“網紅”的制造模式背后,記錄著這座城市理念的轉變。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成都以330個公園城市重點生態建設項目為載體,探索COT等政府社會合作共營模式,建立兼顧經濟性和公益性的市場化城市運營體系。

據介紹,目前,68%的天府綠道項目社會投資佔比在50%以上,高新區江灘公園等項目社會投資佔比達到90%,公園城市成為政府社會合作共營新模式的探索實踐之地。

塑品牌

提升公園城市整體形象

9月30日晚,世界花卉園藝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花落成都的消息一出,蓉城的夜又一次沸騰起來。舉辦這一全球頂級的國際性園藝展會,必將成為成都公園城市品牌的展示窗口。

誠然,世園會成功申辦背后所彰顯的,是成都不遺余力建設公園城市的信心與底氣,而成都要向世界推介的是“公園城市”這張嶄新的城市品牌。

毋庸置疑,構建公園城市品牌生態系統,成都已厚植起城市品牌IP生長的土壤。通過建設世界級旗艦項目——天府綠道、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都江堰精華灌區、熊貓之都、錦城公園,以及一大批公園城市示范片區,其目標正是要逐步建成一批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生態樣本,企業熱衷的生產生態融合空間,市民點贊的生活消費場景。

通過近三年來的探索,公園城市建設已初顯成效。數據是最有力的証明——2019年,全市經濟總量突破1.7萬億元,較2017年增長22.4%,居全國主要城市第7位﹔率先建成全國首個千兆省會城市,成為國內首批5G試點城市﹔森林覆蓋率達39.9%,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8%,較2017年提高1.2個百分點,空氣優良天數較2017年增加52天達287天……

近年來,成都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生態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2019年,成都連續11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被GaWC(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組織及網絡)評為世界城市Beta+級,躋身世界城市60強行列……

公園城市示范區正有力驅動著成都這座城市轉型、蝶變。

記者 王琳黎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