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建為引領 全面提升法治建設水平

2020年10月23日17:02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為深入貫徹落實上級有關法治建設系列決策部署要求,切實解決街道基層法治工作體系不完善、缺乏完整統一工作機制等問題,成都高新區合作街道在開展前期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出台了《2020年成都高新區合作街道黨建引領依法治街工作體系》,以體制機制建設為重點,進一步促進黨工委依法執政能力,促進政府依法行政,促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促進群眾法律素質和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全面提升基層法治建設水平。

“‘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著力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從機制體系建設、職能職責強化、服務觸角延伸等方面提質增效,以法治促進合作街道高質量發展。”成都高新區合作街道黨工委書記陳長貴在提到《2020年成都高新區合作街道黨建引領依法治街工作體系》的制定時說道。

堅持黨的領導

健全完善體制機制

按照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全面健全“一把手”負總責的體制機制,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街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在優化依法治街機構設置、配套工作意見、健全規則制度的基礎上,合作街道黨工委充分發揮其議事協調、牽頭抓總作用,促進法治建設各方面工作有機銜接、協調聯動。

“健全黨工委定期聽取法治建設工作匯報、研究法治建設重大事項制度。”陳長貴介紹,合作街道嚴格落實“第一責任人”責任,堅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推進黨政主要負責人向委員會述法制度、領導班子學法清單制度、法治督察制度、法治建設和法治政府建設報告制度落實落地,充分發揮“關鍵少數”以上率下的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理清責任鏈條,擰緊責任螺絲,提高履責效能。

《2020年成都高新區合作街道黨建引領依法治街工作體系》的出台,構建起合作街道依法治街委員會辦公室總攬、社治辦(司法所)統籌、各科(所)室承辦的依法治街建設體系,進一步壓緊壓實工作責任,推進依法治街各項任務不折不扣落到實處。建立健全黨政主要負責人向上一級委員會述法制度,嚴格落實重大法治事件報告、法治建設情況年度報告等制度,推動全面依法治街工作邁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堅持依法行政

夯實依法治街的制度根基

成都高新區合作街道全面貫徹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完善重大項目和重大利益行政決策風險第三方評估機制。健全重大行政決策征求意見程序規則,推行重大行政決策草案社會公布制度。探索實行重大行政決策目錄管理制度,積極參與重大行政決策案例公開評審和法治政府建設創新項目“雙評選”。

“法律顧問不僅參與到我們的合同制定。同時,街道的一些重要文件、重大行政決策,也是邀請了他們參與,確保合法性。”陳長貴介紹,要將依法治街落到實處,重要文件的出台、重大行政決策必須要嚴格落實審查程序,優化行政規范性文件制定、審查、監督閉環管理機制。

強化綜合行政執法智慧服務平台應用,推進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等“五大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提高網絡理政水平,探索建立統一的政務公開標准體系,立足基層實際、結合行業特點,積極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公開方式。加強行政權力運行監督,全面落實政務公開清單化管理。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建立完善誠信記錄、共享、公開、應用機制。一項項重要舉措的推行,強化了依法行政意識,規范了行政執法,全面推進了合作街道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的建設。

堅持服務發展

持續優化法治環境

成都高新區合作街道充分發揮基層黨建的引領作用,做好企業發展服務“店小二”職能,以“黨建+法治”為紐帶,企業黨支部為落腳點,充分調動轄區黨員公益律師團隊參與企業法治宣講,以黨建引領促政企共建、以政企共建促法治、以法治促平安的融合,依托企業黨支部陣地建設將法治文化融入其中,使企業全員能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觀念深入人心。

“‘送法上門’和企業‘下單’雙模式。”陳長貴介紹,合作街道為推進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和法治保障,營造高質量的營商發展環境,不定期開展“進園區”、“進企業”、“進車間”法治文化宣傳活動﹔同時,街道司法所搭建平台,律師提供法治講座的模式,將法律知識直接送到企業,讓到企業員工足不出戶,在工作場所即可享受到法治講座的服務。

堅持司法為民

創新社會治理體系

成都高新區合作街道把保障人民根本權益作為制度安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合作街道打造以“區街道法治中心-社區法治工作站-社會法治建設點”為脈絡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體系,依托街道司法所,將司法所深化建設與街道全面依法治理和法治中心建設有機融合,規劃上百平方米的建設面積,設置公共法律服務咨詢區、調解接待區、辦公區、檔案區、圖書角、宣傳展示區等多功能區域,聚合了四川省司法行政工作平台、語音視頻指揮設備、遠程會見探視軟終端等智能設施,建立了集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法律援助工作站、司法所規范化建設於一體的街道法治中心,同時立足於法治建設的基礎,橫向融合街道機構職能職責、整合社會資源力量,縱向推進社區、網格、院落、樓宇、園區、單位等“神經末梢”,引進社會組織參與依法治理工作,完成1個社區法治陣、1個社會法治陣地、1個校園法治陣地建設。

聚集基層調解能手,創立個人品牌調解室,健全信訪“大調解”工作體系。清江社區成立的以陶發君個人命名的“陶大嘴”調解工作室,由5名能力較強熱心志願服務的成員組成,工作室秉著以排憂解難手牽手,黨員服務心連心,引導法律服務資源向基層流動,在居民群眾中贏得了良好口碑。

深化校地合作,打造校園法治文化品牌——“合律行•護航青春”。合作街道與電子科大、川大錦城學院攜手共建合作,深入推進校園組織隊伍建設、校園法治基地建設,採取“體驗式+融入式”法治教育模式,提供“線上”、“線下”多渠道法律咨詢服務,實現“政府+高校+社會”多方共同參與,構建“教育”與“服務”一體化的校園法治教育體系。

“今年以來,我們在推動一批社區、企業、校園法治文化品牌的打造。”陳長貴介紹,合作街道以法治文化品牌的建設,讓廣大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普法教育,提高法治意識,打通普法“最后一公裡”,以法治引領和保障平安和諧合作街道建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李章建 王建軍)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