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戶戶房前屋后 牧區有了“小菜園”

2020年10月22日07:47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牧區有了“小菜園”

  壤塘縣尕多鄉瑟谷村的萵筍豐收,村民在搬貨。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向宇 攝

  9月11日,壤塘縣尕多鄉切洛瑪村雨過天晴。一片郁郁蔥蔥的高原香蔥地裡,10來個村民忙著扯香蔥。

  香蔥地邊是另一番景象:來自樂山的大貨車司機胡同友正組織人手,為一捆捆新鮮香蔥稱重,並小心翼翼地將其搬上放有冰塊的貨車。“冰是專門從成都運來的,可以保鮮。”胡同友說,這些香蔥將拉到成都去賣。

  這個繁忙的香蔥基地,是壤塘和綿陽合作共建的一個產業脫貧示范基地,以種高原蔬菜為主。目前,基地共種有361畝高原香蔥。

  其實,這個基地去年種的並不是高原香蔥,而是花菜,收益也不錯。

  為什麼要改種香蔥?壤塘縣科農局副局長王興介紹,基地由省級示范社——綿陽長青樹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撐。該合作社技術團隊經研究,預判今年極端天氣多,“所以原本5月種菜的時間節點,一直推遲到6月底7月初。”

  果不其然,整個6月,包括尕多鄉在內的壤塘,遭遇4次冰雹災害及暴雨天氣。避災之后,種什麼蔬菜才能實現增收?該基地選擇了生長期較短、市場價格好的高原香蔥。

  “一畝地能產高原香蔥2000公斤,每公斤售價6元,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王興現場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自這個蔬菜基地建立后,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入股分紅等形式,每年能給當地村民帶來60萬元的穩定收入。”

  壤塘是半農半牧區,普遍以青稞、馬鈴薯為主食。長期以來,當地村民吃菜難、吃菜貴,偏遠牧區甚至無菜可吃。

  對此,壤塘縣一方面依托浙江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省內對口幫扶力量,引進蔬菜種植龍頭企業,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讓村民腰包鼓起來。目前,已培育蔬菜基地和種植大戶11個,農牧民通過土地流轉和務工,每畝地年收入1500元以上﹔另一方面,推廣“菜園子”項目建設,引導農牧民在自家院子裡種菜。目前,全縣年平均實施牧區“小菜園”1500余戶。

  “村民想吃什麼就可以種什麼蔬菜。”村民王休杰說,現在,切洛瑪村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有“小菜園”。尕多鄉瑟谷村牧民三木洛說,近幾年,村裡80%以上的村民學會了種萵筍,“種蔬菜每年能賺上萬元,成為我家最主要收入來源。”

  “蔬菜基地的建立,給壤塘帶來四個好處。”王興介紹,一是助推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從種馬鈴薯到種多種高原蔬菜轉變﹔二是促進特色蔬菜產品培育,推廣應用大棚、節水灌溉等新設施和新技術,形成設施農業和露天農業栽培技術研究﹔三是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方式,群眾穩定了收入﹔四是村民學會蔬菜種植技術,改變了膳食結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徐中成 劉春華)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