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彭山區:激發內生動力 3956戶脫貧戶走上“幸福路”

2020年10月21日16:22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果園裡的葡萄已經全部賣完,收入超過20萬元。”10月21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觀音街道果園村2組村民劉霞算起今年家裡賣葡萄的收入,心裡甜滋滋的。

劉霞曾是果園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在彭山區各級各部門的幫扶下,劉霞流轉了10多畝土地,種起優質葡萄,不但順利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還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技術能手。

在彭山,像劉霞這樣脫貧過上了好日子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在少數。2013年,該區擁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956戶11476人﹔2016年,全區35個市區級貧困村全部摘帽,11476名貧困戶全部脫貧。

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彭山區激發廣大貧困戶內生動力,讓廣大貧困戶不僅要脫貧,更要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結出甜蜜果實,讓廣大脫貧戶甜在舌頭美上心頭,走上了“幸福路”。

興產業 田裡飄出“幸福味道”

“全村柑橘產業人均年收入達43000元。”彭山區黃豐鎮雙塘村黨支部書記朱雙建說。

為了讓每一個村民都能依托產業嘗到甜蜜果實,2018年,這個位於彭山、東坡與仁壽三區縣交界處的村庄探索成立了三交界水果專業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以房屋入股佔42%,吸納全鎮包括雙塘村在內的4個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資產收益資金入股佔18%,普通群眾以資金入股佔40%,既保証了集體經濟組織的主導地位,又保証了困難群眾的長期收益。

運行中,對沒有技術的農戶,合作社托管果園,收益“二八”分成,農戶佔80%﹔對有技術的農戶,吸收進合作社專業服務隊﹔有資金的農戶則可入股合作社成為股東。此外,對缺乏資金、勞動力等特別困難的群眾,合作社還在利潤中預留了5%公益金,幫扶他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合作社帶領全村1837名群眾前行,不會丟下一個,也不會落下一個。”朱雙建說,截至目前,合作社已進行了7次分紅返利。

近年來,彭山以改革為抓手,形成了土地流轉“四步機制”,探索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兩權”抵押貸款體系流程,讓貧困戶憑借土地租金和務工,實現“旱澇保收”,收入顯著提升。

“到基地務工,每天都能有100來元,加上流轉土地的租金,不用自己承擔風險,不用遠離家鄉,就能有不錯的收入。”近日,彭山區公義鎮公義場社區脫貧戶郭友誼一邊在天鑫農業有限公司的基地內忙碌著,一邊樂呵呵地說。

幾年前,郭友誼以一畝400公斤稻谷市場價的價格,將自家的6畝地流轉出去后,便到流轉土地的業主基地裡擔任管理員,成為一名“上班族”,每年有3萬多元的工資。

借力改革,彭山像郭友誼這樣從農民變身“上班族”,擁有多重收益的村民不在少數。正是因為如此,在此次疫情中,大部分農民自身並不需要承擔風險,未受疫情影響。

產業旺則鄉村興,鄉村興則百姓富。近年來,彭山區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全域園區化,因地制宜打造了6大園區,形成了以柑橘、葡萄為主導,水稻、中藥材、獼猴桃為特色,蔬菜為支撐的農業產業格局。乘著全區農業發展的強勁東風,脫貧戶們也品嘗到了甜蜜的幸福味道。2019年,彭山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187元,增速9.8%。

優環境 門前展開“幸福美景”

彭山區謝家街道岐山村3組,山巒之間,寬敞平整的鄉村公路旁,一排白牆青瓦的小樓房整齊排列,家家戶戶房前庭院內都栽種著花草樹木,屋后就是連片的果園。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怡然自得。

據悉,這裡是該村統規自建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017年10月1日,國慶節當天,岐山村13戶49名脫貧戶集中搬進新家,住上了好房子。

“加上置辦家具,我們一共隻花了8000元,真是多虧了黨的好政策,不然8000元錢怎麼可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岐山村1組脫貧戶鄭永奎高興地說。

他家一共4口人,按照政策標准安置了總面積約98平方米的一座二層小樓房,3個房間、1個廚房、2個衛生間,家具家電齊全,室內干淨整潔。

不僅如此,安置點在建設時便規范建設了衛生廁所、生活污水處理池、垃圾分類收集池等。

望山見水,鄉愁可寄。近年來,在實現脫貧的前提下,彭山跳起摸高,優化環境。如今的彭山鄉村處處都是生態美麗、村庄美潔、農房美居的“幸福美景”。建成“美麗·宜居鄉村”達標村10個,安裝民生工程照明路燈163盞,保有四好農村示范路10公裡,村道窄路加寬5公裡,農村土坯房改造582戶,開展村庄綠化32925平方米,風貌塑造1300戶。

“環境是大家的,每個人都出一點力,環境越來越美,心情也會越來越好。”這幾天,謝家街道石山村9組75歲的脫貧戶周福明心情很好。政府補助讓他實施了改水改廁,現在家裡的廚房和廁所既衛生又方便。他打算在院子裡再種些花花草草,為美化環境盡一分力。

幸福美景的福利也讓越來越多的村民自發參與到環境優化和保護中,為幸福添磚加瓦。各村(社區)紛紛制定文明積分等制度,鼓勵村民,實現良性循環。從農戶庭院的小環境到村組周邊的大環境,美景隨處可見,村民幸福感顯著提升。

育鄉風 小院裡樂享“幸福生活”

“環境好,還可以免費參加技術培訓、書畫、手工等活動,暑期還可以送孩子到這裡來學習英語等,我們村上的學堂簡直太巴適了。”談起村裡的學堂,石山村村民周紀銘連連點贊。

周紀銘口中的學堂就是石山學堂。走進石山村村委會,踏過一條石磨小路,眼前便是白牆青瓦的石山學堂。學堂內,插畫、茶藝、竹藝、刺繡、木雕等培訓課程正在進行中,不少村民正在上課。

為了讓群眾從生活富足到精神富足,該學堂於2019年開設,既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也為農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目前,該學堂每個月都會開展1至2次活動,已累計開展各類培訓和活動20余場次,覆蓋群眾5000余人次。

在彭山,像石山學堂這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平台,幾乎每個村都有,定期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助力精神脫貧。彭山運用各種“院子”為群眾打造“幸福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富足了,農閑期聚在一起打牌鬧事的人變少了,文明鄉風正透過小院在彭山農村大地上蔓延。

(溫選鵬 曹霞 林茂春)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