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車被劃,10歲男孩成嫌疑 還“劃車男孩”清白

2020年10月20日09:38  來源:重慶晚報
 
原標題:奧迪車被劃,10歲男孩成嫌疑 追查三天 還“劃車男孩”清白

  男子到石井坡派出所報案,鄒新華查看手機資料。

   鄒興華查看監控視頻

  鄒興華走訪群眾尋找線索

  “你好,我是沙坪壩區分局石井坡派出所民警鄒興華。”辦案十幾年,這句話無數次出現在鄒興華所負責案件的當事人手機短信上。

  刑偵民警每個人都有一些獨特的小習慣,跟職業有著密切的聯系。尋人破案,對方不接電話,遇上卡點,像投石問路一樣先發個短信,是鄒興華的習慣。

  這種習慣,有三個作用:一是表明身份﹔二是建立信任﹔三是形成威懾。

  接下來,用什麼語言最能套取信息,採取哪種方式最能接近目的,有他自己的套路。有時候是軟硬兼施地磨,有時候是苦口婆心地勸,有時候是通宵達旦地守——誠如十天前,為了查清“10歲男孩被疑劃奧迪車”時,他在電腦前蹲守三天,調看了40個G的錄像,終於還男孩一個清白。

  這起“教科書式的調查”被網友引為經典。但同事們覺得這並不意外:“很多看似無解的案件,他都會不吝投入精力、時間,直到有了結果。”

  “柔軟的力量” 讓孩子回家

  幾天前,“被疑劃奧迪車”男孩的父親在網上現身,講述了事情經過以及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並對鄒興華表示了感謝。

  10月7日,沙坪壩區石井坡一輛奧迪車被劃,車主報警后發現一位10歲男孩有“最大嫌疑”,男孩家長隨后向車主賠償了3500元。民警鄒興華發現,男孩極力否認滿臉委屈,於是花3天時間調取事發車輛的監控,發現該車早在兩天前就有劃痕,還給孩子一個清白。

  在這件事上,孩子的聲音沒有得到及時的尊重與信任。孩子父親說,雖然當時孩子肯定地回答:“沒有劃車!”但圍觀的人七嘴八舌地議論,不停地問各種問題,讓孩子感到委屈,辯解的聲音帶著煩躁的情緒。

  “看到孩子委屈煩躁的眼神,辯解無力后異樣的沉默,心裡突然有個地方軟了下去。我有種預感:真相可能在別處。”鄒興華說。

  接著,他發現更多疑點:孩子手裡為何沒有工具?孩子怎麼可能劃出那麼深的劃痕?

  此后的事實為大家所熟知。三天的追查,讓事件反轉真相大白。

  48歲的鄒興華說,成年人一次不經意的誤解,一次不走心的教育,都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

  這些年,他碰上不少學生失聯案,其中包括他朋友的孩子——平日活潑積極,中考一結束就沒了影子。這給了他極大震撼。

  這些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學習壓力,以及學習引發的家庭矛盾。鄒興華告訴記者,他面對的不是案件,而是每一個稚嫩的孩子,他們的邏輯、心理、情感。

  不久前,一個家住楊公橋的中學女生離家出走,電話不接,短信不回。他通過多種渠道尋找發現,她住在一個女同學家裡。鄒興華堅持用短信與女生對話數小時,從緩解學習壓力與講述社會上可能遇到的危險入手,讓女生相信了“警察叔叔真的是為我好”,最終回了家。

  正是這種“柔軟的力量”,讓他這十幾年接手的每一起未成年人失聯案,找回率為100%。

  6萬元和100元 背后的付出

  2016年8月22日,市民趙友民從陳家坪打的到竣峰香格裡拉小區,將提包遺失在車后座上。包裡除了香煙衣物,還有准備買房首付的6萬多元現金。接警后,鄒興華通過監控迅速找到車牌號和司機電話,並與其取得聯系。

  “你今天是不是從陳家坪到石井坡拉了個女客人?”

  “是。”對方猶豫了一下。

  “車上有個包你看見沒有?”司機一口否認,甚至后來百般狡辯:“我們交了班,拉了那麼多客人,有証據証明我撿了嗎?”

  的士失物多,取証難,業內心照不宣。鄒興華在這方面卻頗有經驗。

  他的語氣嚴厲了起來:“你在哪裡交的班,哪裡拉的人,你的身份信息,我們全都掌握了。拾物不還屬不當得利,金額大是要坐牢的!我最后問你一句,看到東西沒有?”

  對方沉默了很久,終於承認:“有東西。”

  從查到司機電話到對方招認,整個過程不到十分鐘。一場斗智斗力的電話交鋒,讓失主存了幾年的辛苦錢完璧歸趙。

  無論是6萬元還是100元的案件,對鄒興華來說,都是一場逼向真相、全力付出的過程,沒有大小之分。

  今年6月,大河溝一個小賣部老板李響,被兩個年輕人“調包”訛走現金100元。鄒興華通過車牌號查到兩人電話,但對方電話不接,短信不回。

  找到其中一位當事人父母,他們說:早不管他了﹔找到他老婆,她說:早分了。

  當事人找不到,金額小,即使找到,對方也可以用一句輕飄飄的說辭“忘記付錢了”推個一干二淨——朋友、同事甚至當事人都勸他:算了。

  鄒興華卻沒聽。他加了對方老婆的微信,不停與對方講道理,對方終於通過微信幫丈夫“還了債”。

  為什麼舍得在小案上無私投入?“都是挽回群眾損失,為他們求個公平正義,為什麼會有大小之分?”鄒興華反問。

  兩個職業 軍人和警察

  職業會有比人更漫長的耐心,悄悄滲透你的性格。

  雲南傣族漢子鄒興華,一生有過兩個職業:軍人和警察。

  時間倒回三十年,他是某步兵部隊一名意氣風發的戰士,歷任班長、排長、副指導員,並榮立三等功。“哪裡干不動,就把我往哪裡搬”是他的口頭禪。

  2005年轉業,他來到老婆生活的城市重慶,分配到沙坪壩三峽廣場治安派出所任民警。

  軍人的情懷,與警察的鐵律,中間有一條隱秘的分界線,曾讓他覺得很難跨越。

  一次,三角碑新華書店發生糾紛,他前去調解。由於經驗欠缺,被當事人罵了個狗血噴頭,他不得不向領導求助。直到老警察趕來,才幫他解了圍。

  這件事讓他明白了兩個道理:一是自己必須從頭學起﹔二是建立信任,是破案的鑰匙。

  所幸,他在部隊上接受過一段時間的心理培訓,讓他在揣摩當事人心理時“墊了底”。

  今年6月,市民李建福報警,稱在微信上借給“朋友”1600元,一月未還。對方電話不接,微信拉黑,還換了手機。

  仍然是“表明身份短信+電話微信問詢”模式。聽到警察過問,對方態度開始變軟,但仍然抵賴。

  講明利害關系,對方心虛了,但需要一個台階。他要鄒興華証明自己的警察身份。

  視頻中,鄒興華耐心地向他展示了自己的警服、派出所辦公環境。對方徹底服軟:“你是警察,我相信你。我不轉錢給他,隻轉給你。”

  亮明身份,是鄒興華經久不衰的秘密武器。他很認真地說,警察這個身份,“給對方心理暗示,給自己力量。”

  特寫

  柔腸與鋼骨是他破案的鑰匙

  鄒興華工作的石井坡派出所,下轄九個社區、五萬人口,覆蓋老特鋼廠片區,其中兩成是外來戶。“高樓大廈與舊城小巷相依並存,管理難度大。”鄒興華同事岑鬆斌說。

  但是,周圍的人從未聽他抱怨過一個字,總是笑呵呵地出現人前。他倍感自豪的是,“我老婆很支持我,不然我不得找她。”哪怕一天辦5個案子星夜回家,仍有一份熱湯等他。

  在這片土地上,鄒興華不但付出了汗水,也留下了傷痕:一次抓捕毒販,因天雨路滑,兩人從高處摔進深溝裡。在撕心的疼痛中,鄒興華仍死死抓住嫌疑人的手不放,直到同事前來增援。當他忍著腳痛將案子辦完后去醫院一檢查,結果右腳骨折,致殘。

  但他仍覺得值。柔腸與鋼骨,是他破案的鑰匙,也是他生活的底色。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彭光瑞 警方供圖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