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外觀、比味道 這場稻米對決 誰是成都好米?

2020年10月19日07:52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原標題:這場稻米巔峰對決 誰是成都好米?

成都市第七屆“魚鳧杯”優質稻米評選活動食味品質品鑒環節

  “這個裡面都沒了……”18日下午2點左右,溫江光華公園廣場上,40個電飯煲排成兩排,裝著煮好的米飯,其中有兩個已經見底了。這些電飯煲裡裝的米飯,正是參加由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成都市溫江區政府主辦的成都市第七屆“魚鳧杯”優質稻米評選,進入最后決賽的40個水稻品種。

  經過今年新增環節“田間表現”考察,及現場外觀、食味品質品鑒,錦城優雅禾和川優6709兩個品種獲得最高獎鑽石獎﹔泰香優1918、廣8優龍絲苗等5個品種獲得金獎﹔野香優、玉龍優1611等10個品種獲得銀獎﹔錦城優470、荃9優2117、文兩優9號等18個品種獲得銅獎。

  指標最優不一定最受歡迎 大眾認可度對於推廣非常重要

  “外觀包括透明度、堊白度、整精米率等幾個指標。”評委之一、成都市農林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徐敬洪介紹說,透明度比較好理解,通俗地說,晶瑩剔透的就是好米。堊白度就是米上有沒有白點。他抓起一把米粒,輕輕翻動,指著一顆有白斑的米粒說,在大米裡面的叫“心白”,在大米腹部的叫“腹白”,一般米都會有,好米的比例更低。整精米率就是稻谷經過加工產出的商品米的完整性,這點是商品米的重要指標之一。

  再來說說大家關心的食味品質,也就是米好不好吃的問題。現在的評選標准簡單明了,就是大眾說了算。“根據以往的經驗,最受老百姓歡迎的品種,並不一定是實驗室各項指標數據最優的。”徐敬洪表示,實驗室檢測的各項指標仍然是重要的參考,后期推廣則取決於市場需求和大眾認可度。就像現場有的電飯煲裡的米飯被吃得干干淨淨一樣,在未來推廣過程中,大眾認可度可能會更佔優勢。

  據了解,本屆“魚鳧杯”共吸引省內外104個水稻品種參賽,經過田間種植初賽,有40個國家標准二級品種進入決賽。來自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以及科研機構專家、種子企業代表與大戶等300余人蒞臨現場,參與品鑒。

  新增“田間表現”環節

  淘汰率超六成

  “之前參評的是商品米,這次參評的是種子。”徐敬洪介紹說,這次評選統一考場,所有參評的種子都統一送到新都種植收獲,大家品嘗到的米飯就是在新都收獲不久的新米。在現場食味品質品鑒的基礎上,今年還增加了“田間表現”測評環節。“田間表現環節百分制,其中抗倒伏性佔40分,稻曲病佔20分”。百余個參評品種,隻有40個進入最后的外觀及食味品質品鑒環節。

  “‘田間表現’這個詞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它是稻米品種后期推廣的基礎。”徐敬洪解釋說,稻米品種田間表現不好,通俗地說就是該品種在種植過程中容易出現倒伏、病害等問題,一旦有上述問題,質量產量甚至安全性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增加“田間表現”環節,也是讓真正好米從地裡走進碗裡的重要一步。

  而今年的門檻也是歷屆最高。作為活動承辦方的成都市種業協會秘書長劉德銀介紹說,今年參選的所有品種都是國標三級優質米起步,且每個參選單位隻有兩個參選名額,都是優中選優。

  目前,成都全市國標三級以上優質水稻種植面積已達200萬畝以上。產量足、米質優、銷售前景好的優質水稻品種逐漸成為成都種植戶的優先選擇,四川省“稻香杯”和成都市“魚鳧杯”優質稻米評審推薦的新優品種已佔成都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70%以上。

  看品名知其“父母”

  業內人士帶你看門道

  宜香優2115、川康優6380、深兩優1177、蜀優730、宜優727……品鑒活動現場的每個電飯煲前都放著對應稻米的品種名字。其中大部分都是“文字+數字”的形式,有什麼意義嗎?“前面的文字源自該品種母本名字,后面的數字則來自其父本名字,通俗地說就是母親和父親各取部分合在一起。”參選的成都農林科學院工作人員說,以宜香優2115為例,其母本為“宜香1A”,父本為“雅恢2115”。

  此外,如果品名中有“兩”字,一般情況下該品種就是兩系雜交稻,沒有則是三系雜交稻。同時,如果品名中有“川”、“蜀”,一般情況下是川農大以及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研發的產品﹔若是“蓉”或“錦城”,則是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研發的產品。當天參評的有一個品種很特別,其品名旁有“對照品種”幾個字,即前面提到的“宜香優2115”。“這個品種是目前西南地區推廣面積第一的水稻單品,數年作為對照品種參評“魚鳧杯”,真正實現了從地裡到碗裡的轉變。

  而這樣的轉變也給農戶帶去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種糧大戶種植“稻香杯”和“魚鳧杯”獲獎推薦品種,綜合收益畝均提高200元以上,帶動了全市水稻規模化發展。從2014年第一屆成都市“魚鳧杯”舉辦至今,7年時間,成都全市水稻生產規模戶由800個增至1300多個,經營面積由25.7萬畝增至52.3萬畝,增幅104%。今年成都市水稻播種面積222.9萬畝,增加0.2萬畝﹔水稻單產528.8公斤/畝,同比增加3公斤,全市水稻豐收已成定局。(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攝影報道)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