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
成都村政學院探索“多維充電”培訓模式

【查看原圖】
壩壩會上,黨員志願者與村民一起探討解決實際問題。成都村政學院供圖
壩壩會上,黨員志願者與村民一起探討解決實際問題。成都村政學院供圖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0年10月19日14:30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在高質量全面完成剩余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如何積極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工作機制?”成都村政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鄧蓉說,此次回訪目的就是要在民族貧困地區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9月底,成都村政學院“我們在一公裡”黨員志願者五年跟蹤問效回訪團隊來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早在2018年6月,中組部、農業農村部舉辦的“農村黨員骨干脫貧攻堅培訓班”在成都村政學院舉行,同年,面向學員啟動“我們在一公裡”黨員志願者五年跟蹤計劃活動。

5天培訓,5年追蹤,這已經是回訪行動的第三個年頭。成都村政學院常務副院長董紅橋說:“學院致力於解決農村問題,而今年的回訪更加重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讓農村基層干部及時充電。”

充電,看似簡單的兩個字,背后是與時代發展同步,甚至超前的知識儲備、理論認知和價值判斷。更重要的是,如何將知識和理論扎根泥土,使其生根發芽。成都村政學院就像是一座永動的充電站,為農村基層干部提供最直接最解渴最有效的解題方法論。

精准充電:探尋一村一策解題之道

我國農村地域廣闊,因地理、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差異,不同地區的發展都有其特殊性,特別是民族貧困地區。在鄉村振興大的背景下,尋找不同村落發展路徑,解決不同實際問題,是村政學院案例教學的優勢。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很多的村都開始發展集體經濟,有的甚至有了一定規模。但事實上,很多村集體經濟是存在問題的。”鄧蓉說,成都村政學院帶來的不是“模板”,而是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不是任何問題都有模板來匹配,特別是復雜的農村問題。”

在恩施州來鳳縣的回訪交流中,有兩個村的集體經濟公司都存在短板。“如果村兩委干部在公司有股份,在換屆之后就會埋下隱患,一旦牽扯利益就會給鄉村治理帶來麻煩。”課上,鄧蓉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問題。

過程中不難發現,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各地發展也不平衡。像鄧蓉所說的這類隱性問題極具前瞻性,現階段不容易被察覺。

“現在沒有問題,不代表以后就沒有。”成都村政學院常務副院長董紅橋說,“我們在一公裡”跟蹤問效除了及時解決問題,還要及時發現問題、預見問題。“老師不僅將問題提前告知給基層黨員干部,還手把手教他們如何防范於未然。”

脫貧攻堅如何轉戰到鄉村振興?鄧蓉解釋說,脫貧攻堅階段依托政府和財政解決的問題,要逐步交給市場去檢驗。因此,農村發展的關鍵是培育農村自己的市場主體。

在此次村政學院的課堂上,老師明確給出了兩種村集體組織的載體,一種是在縣農業農村局注冊的經濟合作社,二是在縣級市場技術監管局注冊的土地合作社。“后者適用於建設用地比較多的城邊村。”鄧蓉說道。

一直以來,黨校是干部的“充電站”。某種程度上講,成都村政學院正在將充電的形式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汲取。因為廣袤的鄉村存在許多紛繁復雜的問題,這些是基層干部日日面對的工作,同樣也關系到國家大政方針落地基層的成效。

轉換充電:接地氣的土味課堂受熱捧

“前段時間,我去浙江參加了一個致富帶頭人的培訓,成果特別吸引人。但是,我所在的村仍處於鄉村振興發育發展的初級階段,照搬那一套方法是行不通的。”恩施市麻茶溝村村支書劉先鬆說,不是說那樣的培訓不好,而是村政學院的知識更接地氣。

接地氣,一直是成都村政學院為人稱道的學術品質,“有人笑稱我們的培訓是土味課堂,其實知識沒有洋與土之分,關鍵是要起作用。” 成都村政學院一位老師說。

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民宿迎來發展機遇。此行回訪,除了老師,還有一群志願者,藝術精品酒店項目聯合創始人、雲朵裡民宿主理人金鑫就是其中之一。

“民宿發展不是千篇一律地造房,古村落古建筑是文化傳承的載體,要在保護的基礎上去開發。” 金鑫說。

據統計,麻茶溝村中擁有160余棟土家吊腳樓,以前劉先鬆總覺得這些老房子拆了可惜,留著又成了閑散宅基地。而如今,老房子點石成金。

“老師和專家的指導讓我有了新的思路,有時候要換一換‘腦子’,雖然隔壁村民宿發展得紅紅火火,但是古建筑的文化價值同樣值得挖掘。”劉先鬆說。

回訪期間,在咸豐縣坪壩營鎮張家坪村,一群養豬大戶圍著一個中年男子不斷地提問。孫李科,四川科苑農牧集團有限公司養豬技術主講人,第一次參加回訪行動。

“企業志願者能通過這樣的活動真正幫助農民富起來。” 孫李科說,在培訓的時候,村民踴躍互動,把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給他們講得更加透徹,能夠和他們一起去解決問題。

在成都村政學院看來,充電的對象絕不僅僅是學員,村裡的每一個干部,每一戶村民都是服務的對象。

“他們對知識的渴求程度超乎想象,我看到村民與專家互相加微信,對他們來說,那就是一條獲取知識的捷徑。”干部培訓中心主任吳丹說,學院的存在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學校,而是一個信息互通、優勢互享,資源互惠的平台。

持續充電:短暫培訓轉化為常態對接

回訪過程中,三份沉甸甸的合作協議應運而生。這是企業家志願者、黨員志願者以及優秀學員代表就后續發展與各村結下的對子,內容包含黨建共建、技術幫扶、拓展銷售渠道各方面。

“將以前的情感鏈接轉化為契約精神,這是服務的優化,也是‘我們在一公裡’的延伸。”董紅橋說。

恩施州來鳳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楊銳表示,成都村政學院的黨員志願者跟蹤服務非常貼心和務實,希望兩地搭建起長期的基層黨員干部培訓協作模式,今后組織更多的基層黨員干部前往成都村政學院持續充電。

在成都村政學院看來,這種持續性充電應該是雙向的。城市裡的一些高學歷人才雖熟知規章制度,卻未必了解基層脈絡﹔村干部雖文化水平稍低,但熟知基層文化,有堅實的群眾基礎。

“到農村基層實地調研后,可以找到更多社區治理工作的矛盾點和突破口。”都江堰市天馬鎮金陵社區黨委書記、主任陳丹說,群眾的訴求都是一樣的,有時候跳出環境看問題,反而更直接更准確。

“把短暫的培訓學習拓展成常態化的對接機制,讓學習和實踐更長效化地結合在了一起,同時把理論教學和統籌教學資源、技術力量、企業專家結合起來,對於學員來說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都江堰市委政研室綜合調研一科科長陳先林說,下一步的思考方向就是如何才能把這種模式推廣到全國更大的范圍。

當問及如何理解“我們在一公裡”時,此行的一名黨員者願者說:在城市,一公裡很近﹔在鄉村,一公裡可能很遠,但我們一直在路上,這條路一定會越走越長,越走越寬,越走越順。(張維)

分享到: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