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近5年開展一批文化扶持項目,藝術家足跡遍布祖國大地

2020年10月13日08:50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中國美術館近5年開展一批文化扶持項目,藝術家足跡遍布祖國大地

感動瞬間

作為中國美術館援藏項目,“天上西藏·西藏唐卡藝術精品匯展”2017年1月在京開幕,身著藏袍的唐卡畫師們向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獻上哈達。“他們中有些人是第一次來到中國美術館,當他們看到自己的作品高懸在國家美術的最高殿堂時,激動得熱淚盈眶。”向記者講述這一幕時,吳為山的眼眶濕潤了,他說:“這些藝術家太朴素了,他們話不多,一句簡單的謝謝,一條潔白的哈達,就是對我們美術館人工作的最大認可。”

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在收官前又迎來了一波參觀熱潮,500余件作品共同描繪出一幅昂揚向上的時代長卷。

在一層展廳的環廊處,中國美術館近5年來開展的23項扶持地方文化建設項目以文獻形式集中呈現,從另一個角度為這幅時代長卷增添了一筆亮色。“藝術不僅要立於殿堂之高,更要聚焦山鄉之遠。”吳為山告訴記者,中國美術館“以美扶智”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祖國大地。

讓西部群眾在家門口看到國寶

2015年父親節前夕,曾經在中國畫壇引起巨大反響的油畫《父親》在重慶展出,這也是這幅作品時隔35年首次回到畫家羅中立的故鄉。作為“20世紀中國美術之旅:走向西部——中國美術館經典藏品西部巡展”的首站,和《父親》一同來到重慶的還有張大千、傅抱石、吳冠中、黃永玉等名家的98件美術精品。

這場持續40天的展覽共接待觀眾近6萬人次,最高一天達到3893人次,130余個單位走進美術館參觀,10余所中小學將美術課堂開進美術館,6大講座吸引了聽眾千余人,66名志願者、21名講解員進行了100余場免費講解,還有觀眾專門從外地趕來觀展。

“展覽期間,光是《父親》這件作品下面的地毯就換了三次。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山人海,都踩爛了。”吳為山深知,西部地區、邊疆地區對文化的需求更為強烈,中國美術館把“走向西部”巡展從重慶帶到新疆、廣西和寧夏,每到一處都引發了當地的觀展熱潮。有觀眾在留言簿上寫道,非常感謝也特別珍惜有這一次難得的機會,在家門口看到了國寶精品。

2016年10月,中國藝術節在延安舉辦,參加完開幕式的吳為山當晚夜訪了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在窯洞裡,他借著手電筒發出的微弱燈光認真參觀。“回看當年歷史,我內心充滿崇敬和感動。中國美術館有幸保存延安美術家的作品,這些藏品應該走出去,回饋給老區人民。”他當即決定,要在延安辦一次展覽。

第二年5月,“藝術為人民——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5周年延安魯藝美術回顧展”隆重開幕。中國美術館從藏品中精選了84件延安時期的美術作品,精心放大復制后,作為贈品永久陳列在延安魯藝,留在了這片紅色革命熱土上。

用美術館人的方式助力脫貧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的大山中,村民們正在圖書館裡翻閱大城市書店裡也難得一見的精美畫冊。這些畫冊中的作品全部來自中國美術館近年來策劃的一系列重要展覽中的佳作,它們跟隨送文化下基層小分隊的腳步,跨越萬水千山來到藏族同胞的手中。

“那是2018年春節,藏歷新年和中國農歷新年恰好同期。”中國美術館學術研究部負責人邵曉峰至今難忘那個春節。在他們走進納加藏族村寨的那一刻,熱情的村民早已捧著哈達、端著青稞酒在村口迎接。小分隊的書畫家們也受到感染,紛紛揮毫潑墨,現場寫下一幅幅充滿祝福和深情的書法作品,讓村民們喜出望外。

在革命老區江西省黎川縣,另一支下基層小分隊也同樣感受著當地老百姓的熱情。人頭攢動的老街上,正在喜迎春節的鄉親們排起了長隊,等待領取書法家現場書寫的春聯和福字。藏品征集部副主任王雪峰是小分隊的一員,他告訴記者,黎川的綠水青山不僅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更孕育出了新時代的油畫夢。小分隊的書畫、攝影專家特意到訪黎川油畫創意產業園,與當地的藝術家們交流互動,並現場教學。

“雖然我們不能直接投資幫扶,但美術館人有美術館人的扶貧方式。”王雪峰曾在2013年被選派到內蒙古卓資縣挂職副縣長,整整一年的時間都泡在基層。有一次,他在村裡走訪時,遇到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正在屋裡剪紙。“她剪的都是農耕生活的場景,也是年輕時的回憶,非常原生態,我看了特別感動。再一打聽,當地很多人都會剪紙。”美術館人的職業敏感讓王雪峰靈機一動,他請村支書把村民們的剪紙、面塑、農具等收集整理,在村裡閑置的民房裡建起了一座小型民俗博物館。現在,這裡已經擴建,成為當地的一大文化景點。

近幾年來,中國美術館還在雲貴川等地對20多個少數民族的民間美術傳承人進行實地考察,搶救性地收藏、展示優秀民間美術作品,完成百萬字調研報告,為國家和地區制定相關少數民族文化扶貧政策提供重要依據。榮昌陶瓷、鬆溪版畫、青藏唐卡等民間藝術品,也通過中國美術館的展覽擴大了知名度和銷路,一批批民間藝人帶領當地百姓走上脫貧道路。

以精品創作記錄基層扶貧奇跡

2017年年末,通過嚴格的前期選拔程序,雕塑家馬輝成為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雕塑專題班”的一員。在班主任吳為山的指導下,雕塑專題班分批次赴四川、西藏、新疆、內蒙古、江蘇、廣東,開展了多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採風實踐活動。學員們不僅在“深扎”中獲得了生動鮮活的創作素材,還以一批精品創作助力文化扶貧。

回憶起川西南的“深扎”,馬輝用“生死之旅”來形容,但他仍堅持著拍攝了大量生動的圖片資料,少數民族的淳朴和原生態的文化也深深感染著他,“這一趟走下來,最深的感觸就是見証了他們的小康新生活”。

在廣東“深扎”活動中,馬輝和雕塑班的學員們走進了連南瑤族自治縣的南崗千年瑤寨,這裡是《瑤族舞曲》的誕生地。寨子中的一位老人給馬輝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穿著民族服裝,每天在廣場上挎長鼓而舞,那種陶醉和怡然自得是我們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很難體驗到的。”

參觀瑤族博物館、為瑤族同胞畫像、體驗瑤寨生活,讓學員們對瑤族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有了更切實的理解。“他們的生活離不開大山,離不開音樂,離不開長鼓舞。隨著旅游開發,瑤寨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在馬輝的作品《瑤山大歌》中,長鼓幻化成了連綿的山丘,瑤族少年們在山頭盡情放歌。這件作品在亮相“民族大團結——全國雕塑藝術作品展”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馬輝坦言,“如果沒有深入的採風,創作是走不到人心裡去的。”(記者 李俐)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