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蔣藍:桑登的煙與火

2020年10月09日13:45  來源:封面新聞
 
原標題:散文︱蔣藍:桑登的煙與火

  一個人的公司

  秋雨連綿時節,我來到位於阿壩州西北角的壤塘縣中壤塘鄉整潔的街頭。此地常駐人口9000多人,海拔3300米,由於周邊植被茂密,我沒有任何異樣感覺。大喜鵲成群結隊,是這一帶的常客,讓我想起杜甫“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的場景。

  一間石砌房子門楣上,有一個藏文標識的巨大徽記,很像一頭奔跑的牦牛。下面挂有藏、漢、英、日4種語言的大招牌,上書“×××有機燃料有限責任公司”。這不要說在中壤塘鄉,就是在壤塘縣裡,可能也是唯一的。

  房子裡堆滿了黑乎乎的東西。有口袋裝的,有餅子形的,有手握形的,有手工制作的藏香,還有一個帳篷式的堆塑。一問,竟全是牦牛糞!我大感驚奇。

  我的老家鹽都自貢市,歷來有“山小牛屎多,街短牛肉多,河小鹽船多,路窄轎子多”之說,沒有機器動力的時代,鹽場鹽業生產的主要動力是役牛,一般情況下自貢鹽場的牛常年保持在3萬頭左右,鹽業最鼎盛時期的役牛達10萬頭之多。

  自貢地區柴薪昂貴,人們便把牛屎作成牛屎粑,晾干后作為燃料,在牛屎巷出售。或將牛屎潑在山坡草地,春天草壩上會生出一種菌子,吃起來非常鮮美,叫作露水菌。推鹵牛平時吃胡豆,經常在牛糞裡可以發現沒有消化掉的,有人專門清理這樣的胡豆,油炸出售,風味獨絕,別無分店,這叫“牛屎胡豆”。

  我在一旁陷入了遐思,這才發現一個英俊的小伙子站在我跟前微笑。他個子不高,身材精悍。再笑,露出了一口漂亮的白牙。對於四川藏區而言,我的印象是,大凡抵達成都較為容易區域的藏人,基本都能說川語。我問他:“貴姓?”

  小伙子微笑。

  一旁的美女趕了過來:“這位是桑登,燃料公司的經理,他的漢語不大利索。公司2020年6月才成立,目前僅有他老丈人在幫忙。”

  我明白了,這是一個人的公司。而且,是一家具有世界眼光的公司。

  桑登在藏語裡有“禪定”的含義。我去過理縣著名的桑登寺,桑登寺有一年一度的廟會,不僅是老百姓為了紀念雅弘竹巴大師修建桑登寺的功德而舉行的拜佛活動,也是藏人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神活動。寺廟裡有一塊神石,是青海、西藏、甘孜等地大寺廟裡都沒有的一塊佛手印,相當於鎮廟之寶。

  桑登順手拿起一塊牛糞,雙手一握。我才恍悟:原來每一塊加工過的牛糞,是用手對捏出來的,上面留有一個奇特的手印。桑登說,這手印裡充滿奧秘,有大五明、小五明之別。藏人一見,虔誠而喜悅。

  不要小看一個人的公司。這是藏區第一家加工牦牛糞的綠色公司。

  去年公司未成立之前,桑登靠一人之力,就靠售賣牦牛糞,年收入達40萬元。今年的訂貨量已達3萬袋,收入肯定超過80萬元,牛糞熏香的收入也在15萬元左右。這一綠色環保產業,竟然帶動了30多位老人、殘疾人脫貧致富。

  妙手點糞成金

  待參觀的人都走了,剩下桑登、美女翻譯和我。桌子上滾燙的馬茶白煙裊娜,混合著空氣裡浮動的香料氣息,就像置身在草原的夢境深處,天光之下,雪峰構成的天際線發出鋼鋸的幽藍。真乃一條界破青山色。

  在他身后有一幅嵌在玻璃框中的彩色照片。“那是我的老家——尕多鄉熱布卡村,”桑登用手指點著照片的最下端:“那個最破舊的房子,就是我的家。”

  熱布卡村距離壤塘縣30多公裡,屬於典型的牧民村落。以前從熱布卡村到壤塘縣城車程需要3個小時以上,一到雨季則曲河河水就會淹沒岸邊的農房和土地,到處都是泥濘。

  桑登出生於1989年,有5個兄妹,靠母親拉扯長大,家境貧困,母親早早就是村裡的建卡貧困戶。桑登對我講:“今天找今天吃的,明天找明天吃的。”生活的壓力早早就落在了他肩上,打零工、做小工,靠體力的活路他幾乎都做過。攢下了一點本錢,桑登與中壤塘鎮的索朗卓瑪喜結良緣。由於中壤塘鎮交通便利,他就開了一家服裝店。隨著電商的沖擊,服裝店生意越來越差。

  桑登承認:“技術含量低的工作容易被替代。我想找一個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知甘孜州有一家羊糞加工公司,變廢為寶成為當地流傳的佳話。桑登立即打起了自家牧場牛糞的主意。家裡有50多頭牦牛,牦牛全身都被人研究、利用夠了,渾身是寶。那麼牛糞呢?

  牦牛糞在藏語中稱為“久瓦”,桑登再熟悉不過。牧民用牦牛糞蓋房子、圍爐子、搭狗圈,甚至在冬季被當成儲藏鮮肉的“冰箱”。牦牛糞之所以獨特,就在於流動的牛群可以吃到最好的草。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牦牛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黃丸!”這並非夸張,牦牛從不喝臟水,也不吃臟草。

  通過了解,他知道加工羊糞的技術,能讓羊糞在80-100℃條件下,經過8-10小時將有機廢棄物分解發酵。桑登認為:“我小時候學過一點藏醫學,就知道牦牛糞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科學界作出的結論是:牦牛糞的燃煙能夠殺死300多種微生物病毒。既然羊糞可以深加工,所以我覺得牛糞也可以一試。”

  收集來的一袋袋牛糞運進家裡經過實驗,總是沒有達到桑登的要求。牛糞的燃點較高,沒有樹枝輔助很難點燃,而且容易產生四處飛揚的灶灰,影響環境衛生。原本做這項牛糞燃料產品就是為了迎合當下人們對環保的追求,讓大家既能取暖又能降低樹木的砍伐,保護好生態。所以,決不能弄巧成拙。

  桑登並不氣餒,開始一遍遍地做實驗,直到他弄懂了如何分解牛糞中的廢棄物,再加入40%的香柏木的鋸木屑,通過自然風干,最終得到了合格的燃料。

  “現在,我隻要搓一搓就知道牛糞中的廢棄物被分離干淨沒有。”桑登說,壤塘的牧民一直以來就有將牛糞作為燃料的習慣,但沒有經過提煉的牛糞不僅煙大、灰多,而且燃燒極快、白白浪費了原料。通過他加工出來的牦牛糞經過分離、捏形、暴晒、風干等工序后,燃燒時間延長了一倍多。一般而言,一爐加工過的牦牛糞可以燃燒40多分鐘。更關鍵在於,極大地降低了灶灰的產生。

  為進一步變廢為寶轉換牛糞產品,桑登還將柏樹、糌粑等融合到牛糞中加工出了不同的產品。桑登還給自家的有機燃料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桑家牛糞。於2020年6月3日注冊公司,正式生產有機燃料。

  牦牛糞是大有講究的。清晨、上午的牛糞最為清潔,中午之后氣溫升高牛糞發酵,容易滋生細菌。所以,桑登在上壤塘、中壤塘、黑多、南卡達鄉等地牧區敞開收購上午收集的牦牛糞。30多位留守老人參與到這一行列當中。一袋大約50斤,公司付給牧民9元錢。經過加工后,一袋可以賣到16.5元的價格。

  “我身體不好,不能到牧場上放牛,以前隻能守在家裡沒事可干,現在到公司勞動,不僅包吃,每天還能掙到100元多元錢。”年近50歲的柔基卓瑪是公司裡的一名臨時工,也是中壤塘鄉壤塘村的精准貧困戶,依托國家脫貧攻堅政策,柔基卓瑪於2019年脫貧。

  看著家裡孩子為了不返貧四處掙錢,她也想為家裡出把力。2020年6月,柔基卓瑪聽說村裡的桑登開了一家公司,需要工人做工,這個將牛糞捏出形狀就能掙錢的工作正適合她。“現在我一個月能掙3000元,一家人的生活費都夠了。”柔基卓瑪說,與她一樣在這裡打工的老人有10多名。“來訂燃料的人很多,跟著桑登干我們也有信心。”在老人們心中,桑登不僅開發出了一個新行業,還讓留守在村裡的老人通過自己的雙手掙到錢,很是開心。

  桑登的信心不是僅憑一腔勇氣:“我現在就想進一步擴大規模,建好自己的工廠,把產品推向更遠的地方。”

  藏族民間有一句諺語:“一塊牦牛糞,一朵金蘑菇。”牧民夢見自己撿到了牛糞,夢見遇到背著滿筐牛糞的人,夢見自己一腳踩在牛糞上,這都會被認為是喜慶、吉祥、招財進寶和交好運的預兆。

  桑登幽默地說:“看起來,我交了‘牛屎運’!尕真切(謝謝之意)。”

  做香就是在施藥

  2020年9月初,桑登在第二屆“創青春”川西北生態示范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了優秀獎。這是他第一次獲獎,印証了他的一個觀點:真正的發現並不是找到新的風景,而是要有第三隻眼睛。

  桑登為我斟滿了一杯馬茶,接著點燃了一支熏香。

  屋子裡彌漫著一股神奇的味道,銳利、執著、直走心脾,心緒蕩如草原,霍然遼闊。藏香源自藏醫的熏療之法。一方面用它朝聖拜佛,避鬼驅邪,另一方面燃點由諸多名貴藏藥材和香料制成的藏香,可以修身養性,增強體能,藏香的生產歷史已經有1000多年。

  桑登說:“你也許想不到,我制作的藏香,靈感就是來自平時聞到的牦牛糞燃燒的味道。你看到的這種香,最為普通了,我叫它公共藏香。”

  藏族公共藏香的配方是以牛糞為主,並配制了六銅木力、六銅草甸、白贊、紅椒、阿嘎等7種物質和8種藥物。藏族公共藏香的功效是可預防結冰、感冒等多種疾病,並可吸收室內的水分和氣味。

  桑登起身,帶我來到后院,那是一個簡易的生產區,幾位本地老人忙碌著:將一袋袋牛糞和藏藥材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並倒入粉碎機碎成粉末﹔再將粉末狀的藏香原料倒進拌料機,並加水攪拌凝固。制作是純手工,採用的是打了孔的羊角為模具,依靠拇指之力推擠出來,然后再放到木板上風干……一根根由牛糞、檀香和名貴藏藥組成的藏香就做出來了。

  做香者有利人之心。做香就是在施藥。不能說桑登就是牦牛糞熏香的發明者,但他至少是四川藏區的第一人。更關鍵在於,參與制作藏香的,10多位村民,每天可以獲得150元的工資,而熟練工的報酬是每天200元,極大地帶動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桑登出產的六七種不同配料的藏香,早已走出壤塘、阿壩州地界,在青海、西藏已小有名氣了。

  我注意到,桑登出產的每一把熏香,僅採用最簡單的細線捆扎,不但沒有包裝盒,甚至連一隻塑料袋也不使用。

  桑登說:“用包裝盒就會增加銷售價格。用塑料袋的話不利於環保。我就是要提供最廉價、最環保的綠色產品。”

  門外繼續下著連綿的秋雨。熏香的淡藍色煙霧在水汽濃郁的門外凝聚著,並不散開,就像一隻打開翅膀的大鷹。

  桑登一直使用微信,成為了他記錄生活、宣傳綠色理念、了解世界的最主要手段。今年8月一天,他發了一張自己喝茶的照片,並用藏文寫了一句話:“屬於自己的道路﹔人生的幸福生活。”看起來,在他銳意遠行的足跡裡,一方面在追逐那“游牧人”的夢想,另外一方面,他又是務實的。

  我告訴桑登,《庄子·知北游》裡有一個故事: 有一次東郭子向庄子請教:“平時所說的‘道’在哪裡存在呢?”庄子答:“道是無處不在。”東郭子請他具體指點明白,庄子說“道在螻蟻、螞蚊身上。”東郭子認為這種打比方不高明。 庄子又說:“在很小的谷稗子上也有”,“在瓦片、磚頭上也有。”東郭子越聽越認為這些比喻每況愈下。庄子接著說:“即便是在屎溺裡也有啊!”東郭子一聽,不應。不應,就是不予理會。

  以道眼觀一切物,物物平等,本無大小塹久貴賤善惡之殊。庄子深諳其理,故曰道在屎溺。我對桑登說:“你其實比東郭子高明多了。”

  桑登似懂非懂。他笑了,露出了一口好看的白牙。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