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工藝珍品件件大有來頭

2020年10月09日09:27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廣東工藝珍品件件大有來頭

  這個雙節假期,廣州塔的“嶺南之窗”吸引了如織的游人,其中的“華彩雲集——廣彩及嶺南工藝新品展”中,眾多極富嶺南韻味的工藝精品令人一睹工匠的精神之美。記者採訪了提供多件藏品參展的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副館長李熙,請她細述展品背后的故事。

  李熙介紹,在廣州塔首層“華彩雲集——廣彩及嶺南工藝新品展”中,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帶來了11件(套)嶺南工藝美術經典佳作:如潮州刺繡《九龍屏風》、佛山石灣陶塑《東坡嘗荔》等。眾多工藝精品反映出嶺南地域的時代特征、社會風尚、民風民俗和審美情趣,群英薈萃,異趣同輝。

  珍品館提供

  十二金釵 神態性情各不同

  “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范區,在廣州塔舉辦系列主題活動之一——“嶺南文化主題展覽”,展示具有嶺南特色、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傳統民間工藝,打造“中國非遺第一展”。

  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展品中的《貼金雙層龍蝦蟹簍》是一件潮州金漆木雕精品,作者辜柳希。蝦蟹簍為常見的潮州木雕創作題材,這件作品選用樟木雕刻,兩個竹簍造型逼真,八隻龍蝦、二十三隻螃蟹活躍於簍筐內外,再輔以浪花托底、水草依傍,顯得更豐富。

  另一件同樣來自潮州的佳作是瓷塑《十二金釵》,作者陳鐘鳴,1985年創作。藝術家在塑造人物時,考慮細致入微,分別選用了代表各自性格的神情、舉止、場景。史湘雲的傲然瀟洒,王熙鳳的潑辣大方,黛玉的顰眉蹙目,探春的詩書氣華,元春的富貴逼人……作品對人物形象進行提煉和深化,刀法細膩,塑造出12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陶塑瓷雕 同出泥火玩法異

  李熙表示,本次展出的嶺南工藝美術精品,皆是行業大師的精品力作,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及工藝價值。展覽在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同時,更進一步促進嶺南經典文化與當代民眾的生活相融合,讓嶺南文化、非遺文化能通過“嶺南之窗”走進公眾生活,走向廣闊世界﹔“嶺南之窗”也成為世界了解廣州、了解嶺南文化、了解非遺文化的窗口。

  四件佛山陶塑中,《諸葛亮》運用石灣公仔傳統的素胎制作技藝,以諸葛亮為題材——諸葛孔明若有所思,羽扇綸巾,塑造出完美的智者形象,在衣紋上運用了冰裂紋的技藝,色彩素雅,褶皺分明,使整個作品生動形象。《東坡嘗荔》塑造的蘇東坡洒脫自在,右手持杖,左手的竹籃中裝滿荔枝,神形閑適。《陸羽品茶》塑造了茶聖陸羽在悠然品茶的形象。肌膚採用裸胎,突出人物表情的逼真細膩,衣袍用青釉開片,衣紋流暢自然,具有古朴典雅的特色。《龍之尊者》人物相貌嚴肅、清瘦的面龐布上了富有感情的橫豎褶皺線,銀眉飄逸、目光深邃,神態之逼真。“尊者”左手碰珠,與盤在腿上的龍相呼應,人、龍、珠三點突出主題。

  同樣是在陶瓷上玩花樣,汕頭微書大師王芝文呈現出來另一種追逐“極限”的努力。此次展出的微書《夢溪筆談》,以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的名著為底本,以字組成山狀,與帶宋元古韻的山林溪澗構成畫面,結合陶瓷器件的造型,展現山水的素雅壯麗。

  端石麥稈 天然材質施匠心

  “四寶硯為首,硯以端為上”。梁金凌作於2011年的端硯《包羅萬有》,採用端硯石料“綠端”制作,取其原始形狀和天然色澤,利用天然石的高低感設計一件能裝在魚蝦蟹類的編織籮筐,選用天然石皮作竹編,底層雕刻以荷葉為底托,寓意豐收。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端硯的制作過程復雜,有採石、選料、制璞、設計、雕刻等工序,依靠純手工。

  麥稈畫是中國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雖來自民間,卻十分稀罕,曾作為皇家貢品。麥稈畫取材於小麥稈,經蒸、煮、浸、剖、刮、碾、貼、剪、燙等十幾道工序制作完成。潮州工藝家方志偉、李光榮的《梅蘭菊竹》以菊花為主題。藝術家充分利用麥稈的自然光澤、紋理和質感,以簡潔線條勾勒出綻放的菊花。在藝術家手裡,麥稈變成金菊玉葉,畫屏上的粉蝶撩動於花叢,樹梢枝葉也盎然生趣,生動呈現了菊花“雖無艷色驚群木,卻有清香壓九秋”的氣質。

  潮州刺繡《九龍屏風》則是林智成團隊在1982年創作的力作。作品運用了潮繡的繡、墊、貼、拼、綴五大繡法,並有所創新,尤其是潮繡獨有的釘金墊浮繡法。刺繡時,藝術家依據刺繡題材的紋樣,先在墨綠色布料表面鋪上一層棉絮,用絲線將其固定,再用具有立體效果的棉絮作為基底進行刺繡創作,立體感和光澤感極強。作品使用了大量K金金線與銀線,單金線就多達20萬米。(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鬆竹)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