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面對爭議 做負責任的科普

我國首份《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

2020年09月27日09:36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理性面對爭議 做負責任的科普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24日分享了一項新近的調研成果。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24日,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和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聯合發布的《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了建議。

倡議書指出,科普工作應理性面對科學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公正對待不同的科技觀點。全面客觀地傳播科技信息,使公眾不僅了解到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推廣成本和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利益沖突。

“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高質量發展,既需要探索求真的強大原動力,也需要恪守科技倫理底線,確保科技向善。”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程東紅在發言時指出,科普倫理是時代對科普工作者的召喚,也是未來科普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這是我國首份《科普倫理倡議書》。它面向全國廣大科普工作者,分別從“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堅持平等友善的態度,尊重生命尊嚴”“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堅持開放發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等4個方面發出倡議。

科技倫理人們並不陌生,科普倫理卻少有人提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認為,科普倫理可以看作科技倫理的延伸,它同樣是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工作者要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將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傳遞給公眾。”

李正風指出,從政策概念來看,科普,其實就是讓公眾接受與運用科學知識、理解科學的活動。不過,科普工作中出現的一項新挑戰是,我們常常面對的並非“成熟的科學”,而是“行動中的科學”。有時,實驗尚未完成,數據沒有發表﹔有時,即使研究成果已經發表,也有可能在日后被推翻。科學成果本身就具有爭議性,對於科學成果可能產生的影響,學界也並無定論。

科研中的倫理問題及其爭議延伸到傳播普及階段,如何看待不確定性和可能的風險,如何理性看待科研過程中的爭論?《科普倫理倡議書》對這些問題,予以了關注。“倡議書的發布,是我們科普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李正風強調。

程東紅透露,起初,他們計劃起草發布的是《科普倫理宣言》,但考慮到“宣言”需要有更加堅實深入的研究作為支撐,需要包容科普工作細分領域更加廣泛的多樣性,而目前的認識和能力尚不足以擔當起草“宣言”的基礎,但提出科普倫理這個問題卻非常迫切,因此最終商定把目前對科普倫理問題的認識和考慮以“倡議書”的形式發布。

程東紅希望,各領域的科普工作者能夠積極響應關於科普倫理的倡議,認真思考各自領域的特征和科普實踐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本領域的科普倫理准則。她期待,在更加成熟的時機,這些細則能夠成為國家科技倫理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形成整個科普界共同的倫理規范,推動中國科普事業向更高質量發展。(記者 張蓋倫)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