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會雲展館如何建成?探尋背后的技術“密碼”

2020年09月24日07:49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雲展館背后的技術“密碼”

  開發部人員對3D建模實現技術、雲展館實時交互和安全保障進行交流。四川日報記者肖雨楊攝

  9月23日,科博會產品部和數據研究部人員對展館實現方式、呈現形式、數據表現進行討論。四川日報記者肖雨楊攝

  每一款展品都支持360度旋轉觀看、能規劃游覽線路的智能導航機器人、4個主題展館、24個展區、1800余項3D展品任你游覽……

  截至9月23日18:35,2020科博會雲展館累計觀展次數已超過2097萬次,成為許多科技愛好者的“打卡地”,“隨時隨地可以逛展,太方便了,效果還那麼好。”

  這個雲展館是如何建成的?9月23日,記者採訪了科博會雲展館技術承建方相關負責人,還原背后的技術“密碼”。

  展品

  告別實物數據成為核心材料

  作為“全國首個完全在雲端呈現的國家級高科技展會”,第八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沒有設置線下展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二維碼——用戶隻需掃碼就能進入線上雲展館。

  “第一個難題就是,展品怎麼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旗下封面傳媒總經理助理、首席技術營銷官肖翔說,他和一支超過100人的技術團隊,用了近2個月時間,憑空搭建了一個3D展會。

  過去一些展會也設置了線上展館,但主要是對線下展館的補充——加上介紹信息、照片和視頻,僅此而已。

  但本屆科博會不同。因為沒有設置線下展館,這意味著雲展館是外界了解展品的唯一渠道。而用3D技術為所有展品建模,也是國內大型展會從未採用過的方式。

  這帶來了巨大的工作量。雲展館內的1800余項展品,收集到的建模數據就多達400G——每個展品都需要根據其六視圖等信息,才能三維還原外觀,個別展品還需還原內部構造。因為是首創,很多企業和機構缺乏經驗,提供的展品數據一再調整。

  更難的是將展館“縮小化”。整個雲展館高精度模型的數據量超過4T,要滿足用戶在手機電腦上的流暢觀看,就需要將其壓縮到幾百兆,“同時還要盡量保障模型的精度,這個工作非常難。”肖翔說。

  形象地說,線下展館是用磚塊水泥建成的,而雲展館的建材則是一組組數據。不過,數據做建材也有好處:展品可動態更新調整,還能提供新型互動。如3D發動機模型可自動拆解等,都是線下展品難以實現的。數據顯示,這樣的動畫精品展位最受用戶歡迎。“開了很多年車,才知道發動機原來是這樣工作的。”網友“逍遙的秋天”感嘆。

  展館

  從無到有建了一個虛擬世界

  很多網友對科博會雲展館的評價是“真實”。

  用戶在進入雲展會的“科技星球”后,點擊進入1:1的“綿陽國際會展中心”,在展廳內部,視線會隨著手指的拖動自由切換,配上智能導航機器人“小科”的語音解說,“可隨意選擇想要看的展位。”樂山市民江曉華說。

  事實上,在科博會雲展館之前,雲展呈現形式還處在摸索階段,且普遍存在一個問題:線上雲展沒有擺脫線下展會的“束縛”。

  有時,技術團隊花了很大功夫,將真實展館在線上復原,但進入展館內部,一個個展區卻是靜態的網頁形式。用戶在逛展時,前一秒還是宛如真實的逛展體驗,“下一秒就像看PPT,這種割裂感降低了逛展體驗。”肖翔說。

  在建設雲展館時,封面傳媒的技術團隊想到,能不能將展館與展品之間的“連接”也做成3D效果:讓觀眾在展館裡,能夠自由向各個方向移動、觀看,館內的每一處牆壁、地板效果都是3D的,不會有忽然“出戲”的感覺。

  要做到這一點,技術團隊制作了5000個3D模型,“從無到有建了一個虛擬世界,有點像開發網絡游戲。”肖翔說。

  暢想

  擺脫限制大數據將改造展會行業

  為構建科博會雲展館,技術人員三班倒,人停,3D建模渲染的電腦不停。100多名技術人員每天隻休息3-5個小時,“一次不完美,就要修改,再做一個版本,個別展館、展品做了5個版本。”負責3D建模的陳映竹說,那段時間他幾乎以辦公樓旁邊的酒店為家。

  為確保雲展館24小時正常運行,運維工程師吳憂健“吃飯休息都是見縫插針,滿腦子都是系統維護”。

  肖翔覺得辛苦也是值得的。因為以技術創新代替線下施工的做法,正悄然給會展行業帶來改變。

  今年新冠疫情,使得線上雲展行業得以快速發展,也培養了市場。

  線下展會大型展品的運輸、安裝成本非常高,而且是一次性的,局限於一時一地。但採用3D建模,2-3天就能完成,還可做出部件拆解等復雜動畫效果,而且還可以進行調整,滿足長期使用。“未來,線上雲展可能會發展為永久的平台,擺脫線下展會的時間、地點限制,為參展、逛展雙方提供更好的服務。”肖翔說。(四川日報記者祖明遠)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