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竹:水稻、玉米、紅苕單產穩中略增

2020年09月18日09:15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金秋九月是收獲的季節。田野裡,水稻、玉米、大豆等秋作物相繼成熟,籽粒飽滿、碩果累累。放眼望去,千裡沃野,機器轟鳴,處處都是一派生機勃勃的豐收景象。

抓實糧食生產 穩住農業“基本盤”

倉廩實,天下安。今年以來,四川省綿竹市在抓好農村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多舉措抓實糧食生產,通過穩定擴大糧食面積、推動科技示范應用、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等措施穩住農業“基本盤”,筑牢“三農”壓艙石。

如何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綿竹市華瑞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生產過程中,播種、育秧、栽插、病虫害防治、收割等都是機械化操作。今年,合作社還開展了代種、代收等全程社會化服務,極大地調動了附近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做到了農業生產“專業干、規范做、效益增”,有效破解了“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如何增收”等問題。

據統計,今年綿竹市夏糧取得豐收。2020年小春糧食播面28.6萬畝,總產9.7萬噸,較上年增加1.037萬噸,完成大春播種任務,為秋糧豐收奠定基礎。全市大春糧食作物播栽37.8萬畝,其中:水稻34.47萬畝,玉米1.56萬畝,大豆0.52萬畝,紅苕1.20萬畝,馬鈴薯0.05萬畝,完成年初播種計劃,預計可實現產量19.4萬噸。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提高農田質量是實現糧食穩定豐產豐收的關鍵。

今年以來,該市持續發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採取加快組織施工進度、加大項目實施協調、加強項目進度督查,基本完成2019年孝德片區、九龍(遵道)片區、漢旺片區三個標段共計2.2萬畝的高標准農田建設任務。2020年2.2萬畝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已完成實施方案編制工作,預計本月開工,建成后,將極大地改善項目區農田基礎條件,提高灌溉保証率、機械化作業水平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全市現代農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同時,綿竹市還進一步細化完善了全市2020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方案。核實補貼面積為35.06萬畝,補貼標准為139.6元/畝,補貼資金為4894.29萬元。同時,推廣各類農機具252台套,更新改造農村機電提灌站10處。

打好“組合拳” 全力奪取秋糧豐產豐收

今年以來,面對疫情的“大考”、洪水的“大戰”,綿竹市上下克服秋糧豐收路上的種種不利因素,迎難而上,盡心盡力穩保秋糧豐收。

該市編制印發了《綿竹市2020年大春生產意見》、《水稻生產技術意見》、《玉米生產技術意見》、《水稻晒田技術》和《主要糧油作物生產技術措施》等指導性文件,指導全市大小春生產﹔完善應急預案,及早做好技術和物資准備,指導農民因時、因地落實防災減災技術,努力實現由被動救災向主動防災轉變﹔持續抓好草地貪夜蛾、非洲蝗虫、水稻稻瘟病、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監測防控工作,防止出現大面積災害造成農業生產損失﹔強化農資服務,加強農資市場監管,確保農資質量過硬、數量充足,滿足廣大種植戶需求﹔積極推廣無人機植保,促進全程機械化水平提升﹔強化農資糾紛調處,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減少農戶損失,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受8月的強降雨影響,綿竹市有100余戶種糧大戶遭受不同損失,受災面積達3000余畝。洪水退去后,市農業農村局、各鎮(街道)立即組織人員摸排受災情況、了解農戶需求、指導救災工作,根據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的生育進程,採取“排水、扶苗、田管、防病、改種”等災后農業生產自救措施,全力將種糧大戶的損失降到最低。農技專家和鎮、村干部深入田間地頭,因地制宜制定災后恢復生產方案,分類指導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同時,及時聯系保險公司,對已納入農業保險的農作物,加快調查、登記、核實,確保保險賠付快速到位,確保全力奪取秋糧豐產豐收。

眼下正值秋收時節,在綿竹裕香農家庭農場,負責人張中華在劍南街道五星村種植的1800余畝水稻喜獲豐收,隻見幾台大型收割機正在收割水稻。張中華介紹,雖然今年水稻生長期趕上強降雨,生育進程推遲,但通過採取補救措施,從目前收獲情況看,水稻產量比去年有所增加。“今年水稻產量不錯,畝產在1000斤到1200斤左右,是個豐收年。”張中華喜滋滋地說。

近年來,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機械化耕作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市農業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根據當前大春糧食作物的長勢及良好的氣候條件,預計今年該市水稻、玉米、紅苕單產為穩中略增趨勢,具體為水稻單產平均畝增3—5公斤,玉米單產平均畝增2公斤,紅苕單產平均畝增1公斤。其中,水稻收割機械化程度達99%以上,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提升了糧食品質,也托起了廣大農民的富民增收夢。(張娟)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