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網絡安全宣傳周 濃濃成都味

2020年09月17日12:04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網絡時代拉近了時空距離,便利了社會交流,催生了數字產業,但網絡安全風險問題也日益凸顯。近年我們熟悉的若干國內外信息安全事件,猶如一記記網絡安全教育的警鐘,聲聲入耳入腦入心:網絡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網絡安全事關國家總體安全,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我國致力於建設現代化的網絡強國,缺少安全護航是不可想象的。基於網絡安全的重要性,我國從2014年起,於每年9月第三周舉辦全國性的網絡安全宣傳周,就是要把網絡安全放在首位,凝聚起網絡安全人人有責、建設網絡強國的強大正能量。9月14日至19日,2020年成都市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如約而至,奏響“網絡安全”最強音。

古意盎然的寬窄巷子人流如織,同春熙路一樣,這裡是最有成都味道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今年的網絡安全宣傳周公眾體驗活動,首次從春熙路移師寬窄巷子,同樣充滿了濃濃的成都味。你聽,“三大炮·清聲鎮謠言”“雲鏢局·保網絡空間”“糖畫鋪·詐騙醉醉甜”“茶博士·來網都是客”“隱私衛·御風箭生花”“傳書局·千裡寄平安”……光是這充滿神秘又讓人口舌生津的名字,就讓人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這些設在寬窄巷子互動體驗區的網絡安全公開課,趣味十足,讓市民和游客在體驗互動中,學習網絡安全知識,提升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

參與性是成都網絡安全宣傳周的最大亮色。從2014年起,成都已先后舉辦七屆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每年的現場公眾體驗活動,無疑是最讓人期待的重頭戲。在春熙路舉辦多年的現場體驗活動,每每以趣味性、知識性、互動性吸引市民和游客,不少市民甚至專程趕來參與。每年數十萬人參與現場體驗互動,“高人氣”幾乎成為成都網絡安全宣傳周的代名詞。今年,寬窄巷子現場公眾體驗活動古風洋溢,首次推出的“古風游園+知識科普”模式,充滿新鮮感和吸引力。“糖畫鋪·詐騙醉醉甜”板塊,引來不少市民接受網絡安全知識問答挑戰,答對即可獲得轉糖畫機會,游戲勝出者拿著糖畫打卡拍照﹔在“傳書局·千裡寄平安”板塊,一些市民親自體驗活字印刷,制作一份包含網絡安全祝福語的精美古風信箋。

創新性提升了成都網絡安全宣傳周的創意成色。在成都市網絡安全宣傳周上,先后舉辦過網絡安全博覽會、“巔峰極客”網絡安全大賽、網絡安全技術高峰論壇、網絡安全應急演練、網絡知識競賽,網絡安全企業現場招聘等特色活動。創新總是不斷帶來驚喜,一個個創新活動也豐滿了人們關於網絡安全宣傳周的記憶:2018年,成都舉辦了面向網絡白帽黑客舉行的“巔峰極客”賽事,之后賽事永久落戶成都﹔全國首創地鐵主題列車,以“安安號”命名並宣傳網絡安全知識……今年,一批本土企業帶來酷炫的網絡黑科技,向人們展示了成都創新力量:無糖信息准備了模擬網絡交友詐騙的“殺豬盤”體驗游戲,亞信安全為企業信息安全提供免費“體檢”,中國網安帶來了古風網絡安全知識漫畫和安全手機體驗,立鑫科技的手機安全服務自助機則可以讓市民自助檢測手機是否有安全隱患。

針對性鋪筑成都網絡安全宣傳周的基本底色。一些重點領域,一些特別人群,是網絡安全宣傳要著重關注的。今年,校園日、電信日、法治日、金融日、青少年日、個人信息保護日等主題日活動從9月15日陸續舉行,針對特定人群或行業,宣傳普及網絡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同時,成都20多個區(市)縣扎實開展網絡安全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機關、進校園、進軍營、進家庭等宣傳普及活動。校園日等六大主題日活動、區(市)縣“七進”活動縱橫交織,共同編織起一張交錯而有序的宣傳覆蓋網,讓市民需要的網絡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盡可能地惠及更多人群,尤其是老年人、青少年等重點人群。

舉辦多年、精彩多年的成都網絡安全宣傳周,始終牽連著一條清晰的主線,那就是“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2019年,成都網民規模達1186萬人,較2018年增長44萬人。成都市互聯網普及率達71.6%,較2018年底增長1.7個百分點,其中移動上網率達到98.7%。網民是互聯網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是網絡風險的承受者和受害者。一項數據統計顯示,僅2019年,全球企業和個人網絡安全事件超過46萬起,帶來了超過35億美元的損失。網絡安全治理,人人責無旁貸,人人從中受益。

作為網民,網絡是我們的共同家園,網絡安全是我們的共同願望,也是我們的共同“剛需”。增強網絡安全意識、普及網絡安全知識、提高網絡安全技能,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隻有每個人都具備足夠的網絡安全知識、安全技能,網絡安全企業提供強大的網絡安全保障,我們的每一次鼠標點擊或手指刷屏,才更有底氣。網絡安全,需要成為一種保障,一種習慣。

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隻有短短一周,精彩終有落幕時。網絡安全宣傳周除了給到網民實實在在的幫助,更重要的在於提醒大家:網絡安全意識,要永遠在線,永不“落幕”。隻有擁有了網絡安全,我們才能擁抱網絡空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