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自己追夢 不如賦予學生追夢的翅膀

2020年09月11日08:03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與其自己追夢 不如賦予學生追夢的翅膀

三尺講台,三寸舌,三寸筆,三千桃李﹔十年樹木,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梁。“教師”二字后面不僅有幸福和光榮,更有艱辛和付出。

為慶祝第36個教師節的來臨,我們特意策劃的“教師節專題”,此前已帶著大家走進了七位優秀老師代表的故事。

今天讓我們來聽聽最后這三位名校名師的溫暖心聲。

堅持“以美育人” 音樂課是很好的實施平台

——專訪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音樂老師何妍倪

“我覺得很幸福,學生們願意跟我像朋友一樣相處。”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團委書記、音樂老師何妍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自己的學生總是滿眼笑意。

何妍倪性格十分外向,在學校有自己名叫“新韻”的合唱團,同時又擔任學校團委學生會的負責老師,學校裡很多學生都和她有共同工作學習的經歷,也很喜歡她麻辣教師的風格,在她的課上也充滿了歡聲笑語。

“音樂是美育教育的重要一環,學生可以通過對音樂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以及綜合素質,現在我們也正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始終堅持‘以美育人’,音樂課一定是很好的實施平台。”何妍倪說,“音樂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對美的一種追求,論語中有一句話我很贊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意思是接受音樂教育才能完善最高尚的人格,在我6年的教學工作中也一直秉持這樣的信念。”

帶著這樣強烈的信念,何妍倪不斷地創新突破,飽含熱情地要把更高品質的音樂課堂帶給自己的學生,讓他們學會用音樂感知世界。

“相比流行音樂,我更注重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傳統音樂是我們自己寫下的故事,更有本土的味道。”何妍倪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對她來說,“川味”是家鄉獨特的氣息。在她的音樂課上,四川民歌的傳唱度是最高的。

何妍倪認為,傳統音樂需要走出去,讓更多的人通過不同地域的音樂去了解它背后的傳統文化。2018年,何妍倪把四川民歌經典之一的《槐花幾時開》帶到了寧波孩子們的身邊,讓他們用四川方言的形式把這首歌進行演繹,這樣極具民族特色的演唱方式也得到了孩子們的喜歡。

六年教齡,何妍倪已經帶領著自己的合唱團斬獲了許多獎項,一等獎就有10余項,但她卻表示這只是開始:“我還年輕,我的陣地是課堂。與其自己追夢,不如賦予學生追夢的翅膀,把更好的音樂課堂交給他們,這是我未來要一直堅持下去的事。”

不止步於課堂 教育並不是提高成績那麼簡單

——專訪市優秀班主任、成華區學科帶頭人、雙林小學語文老師孟荍

從2000年參加工作至今,成都市雙林小學語文老師、成都市優秀班主任、成華區學科帶頭人孟荍已經在教師崗位上奉獻了整整20年的光景。

記者剛見到她時,孟荍正批改著作業,在談及孩子的成長教育問題時她說,當下每一個階段的教學都在為孩子們的未來奠定基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最重要的還是發展他們的能力,完整他們的人格, 教書育人不該止步於課堂。

在孟荍看來,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有著不同的顏色,每個孩子都該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觀察世界,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去保留孩子們的獨特性。

在我的語文課上,孩子們對同一個詞語或句子都有許多不同的理解,比方說最近剛上完的課文《落花生》,其中有一句話說道,“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裡,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挂在枝頭,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

“大部分的孩子認同要學習花生默默無聞奉獻的品格,有一部分孩子認為積極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長處同樣值得尊重。”這就是他們身上所具備的獨特性,孟荍表示,教育並不是提高成績那麼簡單,在學好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一個多元化的眼光也十分有必要,讓他們獨立地、有思考地觀察這個多彩的世界。“所有事物都沒有一個特定的答案,這是我要告訴孩子們的。”

在談到未來期許的時候,孟荍說保持本心,腳踏實地做好教育事業就是她最大的心願。“我曾經有8年的鄉鎮教學經驗,他們都是很淳朴的孩子,每天很早起床,走鄉間小路上學。我印象很深刻,他們到學校的時候頭上全是露水。那時我就堅定地想把教育事業越做越好,平時放假或者周末我都會跑去城裡學習,隻有自己不斷進步才能對我的學生負責。”

教育更多的是留在學生心上的教育溫度、行為和細節

——專訪省特級教師、新津區實驗小學語文老師王莉

“教育隻有真正進入了內心認同層面,才會真正起作用。”這是王莉對教育的看法,她認為教育在若干年后,留在學生心上的是除分數以外的教育溫度、教育行為和教育細節。

王莉是新津區實驗小學(原華潤小學)教師,新津區首批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從教22年,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兼班主任、教研組長工作,曾榮獲四川省特級教師、四川省優秀教師、四川省中小學教學名師等稱號。

她教學理念先進,教學視野廣闊、育人眼光長遠。以“喚醒式教育”為宗旨,將傳統文化精髓與創新思維發展雙軌並舉,把世界作為教科書,為學生未來而教,立足當下教育難點進行思索、實踐與突破,進行教育科研,自主開發了“童詩創作課程”“小古文寫作課程”“閱讀與表達思維提升”等課程。疫情期間研發《疫情與地名》校本課程取得良好成效。

“一路走來,在農村教書的八年,奠定了我整個教書生涯的思想基礎——教育是良心工程。”王莉說,1998年畢業后,她便回到了家鄉新津縣最偏遠的黃渡鄉教書。

回憶那段時光,最讓她難忘的是到學生家裡家訪的經歷。“不家訪,我不會親眼見到孩子們在田地裡揮汗的場面,不會深切理解課堂上他們那眼神中的渴求是多麼的熱切。”王莉動情地說。這段經歷讓她感受到偏遠地方對教育的迫切需求以及自身的責任感。

“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是被家長看在眼裡的,也是會被學生記在心裡的。所以,樹立師德師風榜樣,對加強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很有必要。”談及對“教師”的理解,王莉說:“感謝教師這個職業,不僅帶給我一種自我認同感,還讓我變得更好,有一種精神上的富足。通過每一天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認真工作,讓我感受到了知行合一的美好境界。”(李婉清 黃駿陽 記者 趙子君)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