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人民日報看四川

浙江海鹽把紡織產業搬到四川屏山

強產業支撐 脫貧穩穩的(東西部扶貧協作一線探訪)

本報記者  江  南  宋豪新
2020年09月10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屏山縣脫貧了!

  今年2月,這條消息傳遍四川和浙江兩省。

  地處烏蒙山區,又是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庫區移民大縣,四川宜賓市屏山縣一度為工業發展不足而苦惱。俗話說,無工不富。2014年,屏山縣有78個貧困村、10853戶貧困戶、4.3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15.7%。

  屏山脫貧,得益於屏山人的艱苦奮斗,也離不開浙江嘉興市海鹽縣的精准幫扶。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浙江省幫扶四川省,海鹽縣結對屏山縣攜手奔小康。

  “屏山有水庫庫區留存電優勢,海鹽紡織產業有轉移升級需求。”海鹽縣挂職干部、屏山縣委副書記王堅說,這個結合點,讓浙川雙方“眼前一亮”。“共建浙川紡織產業扶貧協作示范園,恰好能夠精准對接兩地的‘所需’和‘所能’。”

  從錢塘江畔到岷江之濱,紡織產業跨越2000多公裡轉移至屏山、落地生根,為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和逐步致富提供堅實支撐。

  家門口就業,增收有保障

  自動“喂入”原料棉條,自動“吐出”成品紗線。上萬平方米的車間整潔明亮,整齊排開的幾十台渦流紡紗機正高速運轉。

  27歲的唐凱值守生產線,仔細察看棉條並條情況。去年剛入職宜賓天之華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時,她第一次操作機器,“手都在發抖”。可如今,她已經成為一名熟練的擋車工。

  唐凱家住屏山鎮永康村,曾是貧困戶。不是沒想過務工,但2017年以前,當地就近轉移就業機會少,去外地又放不下兩個年紀尚幼的孩子。現在,她每天騎電動車上班,路上用時不到20分鐘,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一邊掙錢一邊照顧家人,心裡很踏實。”算上計件工資,唐凱每個月能拿到4000多元,今年脫了貧。

  天之華公司緊鄰岷江,是最早落戶浙川紡織產業扶貧協作示范園的“居民”之一。

  指著廠門口鋪展開的那條雙向十車道的嶄新公路“浙川大道”,公司負責人侯春春很感慨,“2018年我第一次來這,沒條像樣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

  2019年4月,企業投入試生產,當年就實現營業收入兩億多元,吸納31名貧困戶就業。今年6月中旬,二期項目開工。全部建成后,公司紡紗機總規模將達到500台,可形成年產120萬錠紗線生產能力,新增千余個就業崗位。

  高起點建設,產業更興旺

  “我以前也去外省打過工,紡織廠的活兒不好干。回到家鄉一看,我都不敢相信這是紡織廠,一天下來基本不出汗。”剛到天之華的情景,和唐凱同村的潘英艷仍歷歷在目。

  “我們部署在屏山的生產線,是今年剛剛更新的最新款,比嘉興老廠子那邊要領先整整一代。”跟著侯春春的腳步,記者在車間裡穿行,傳統紡織車間的高溫、高濕、噪音在這裡一點也感受不到。兩萬多平方米的車間,常年恆溫恆濕,56套智能生產流水線高速運轉,隻需要40多名擋車工兩班倒就可以全速生產。

  2017年,海鹽縣幫扶工作組來到屏山調研對接,立足雙方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決定共建浙川紡織產業扶貧協作示范園,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

  “畝均稅收低於12萬元的項目不引,落后代際的設備轉移不接,要把扶貧協作示范園的投入產出強度提上去。”王堅說,園區規劃之初,就有了“高起點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共識。“產業扶貧、東紡西移,這個‘移’絕不是產能平移,而要助推當地產業升級。”

  截至今年5月,浙川紡織產業扶貧協作示范園已引進紡織企業28家,其中投產16家、在建12家,簽約紡紗產能381萬錠、紡絲9萬噸、織布2.3億米,服裝3000萬套、產業用紡織品4萬噸,預計可實現年產值223億元。

  理念多碰撞,致富路更寬

  從動工到投產隻花了4個月,這個紀錄是園區內潤厚紡織一期項目創下的。

  家在錦屏鎮天仙村的羅亮,早些年曾遠赴上海、浙江等地務工,如今就在潤厚紡織工作。“真沒想到建設周期這麼短,真沒想到在屏山也有這樣的速度,讓我們能夠盡早上崗、盡早增收。”

  浙川紡織產業扶貧協作示范園成立了綜合服務和行政審批中心,主要審批部門入駐,簡化資料和審批流程。審批人員來到企業延伸辦公,指導他們准備所需的資料,還全程代辦各種審批服務。

  這幾年,伴隨產業協作,浙江的“畝產論英雄”“最多跑一次”等改革經驗,也被復制到屏山落了地。浙川紡織產業扶貧協作示范園實行園區投融建營一體化、企業生活服務社區化、中介服務社會化等創新。縣裡還專門設立了企業服務專員,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理念的碰撞,也助推著屏山縣脫貧攻堅。通過設立東西協作精准扶貧基金池,屏山縣利用市場化機制鼓勵引導企業吸收錄用貧困勞動力就業。按照基金池的規則,企業招錄貧困勞動力達到在職職工總人數的5%,才能拿到每平方米廠房10元的獎補。目前,園區紡織企業共吸納就業320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042人,貧困戶年均收入3萬元以上。

  有了穩定的收入,羅亮一家2019年脫了貧。“浙江企業來了,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就業崗位,還帶來了新理念,讓我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0日 12 版)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