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厭學 並非都是“適應不良”

2020年09月09日09:13  來源:廣州日報
 

每到新學期,都會有一些孩子放慢了腳步,甚至“掉隊”。突然厭學、不願溝通、自說自話、煩悶不安……是什麼讓他們放慢腳步,封閉自我?該如何幫助他們克服成長之痛?為解答家長們關心的這些問題,近日,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和“廣報求學”聯合舉行了名醫大講堂微課開學專場講座,邀請著名孤獨症診療專家鄒小兵教授團隊成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李詠梅副主任醫師來為家長們指點迷津。

剛入托、入學

孩子表現反常只是適應不良?

李詠梅指出,簡單地說,兒童發育行為障礙往往是指孩子的發育與行為與其年齡不相稱,而出現的一些不足、過度或不恰當的行為,並且影響和損害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學習和社會功能。常見的兒童發育行為障礙包括智力障礙、孤獨症(即自閉症)譜系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學習障礙、抽動障礙、運動障礙、發育協調障礙、情緒障礙等。

有些老師反映,孩子的反常行為往往出現在升學階段,如剛升入幼兒園、小學一年級。李詠梅解釋,發育行為障礙的病因是復雜的。在升學階段,孩子因離開對自己的行為更包容、照顧更細致的家庭,面臨對社交行為等要求更高的環境,就更容易表現出能力的不足。

有些自閉症孩子

到了入托入學才被發現

典型自閉症孩子,在上幼兒園前比較容易被家長發現,他們通常表現為:早期語言發育落后,不理人,不聽指令,喜歡自己一個人玩,有重復的語言或重復動作,堅持同一性的行為,狹隘的興趣或感知覺等。

然而,高功能的自閉症孩子(指智力正常甚至超常的自閉症人群)在上幼兒園前往往容易被忽略。李詠梅指出,這些兒童在家庭環境中看似正常,但當他們進入幼兒園時,就容易出現問題,比如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轉換困難,多動,很少主動進行社會互動,持續或重復一些話題,缺少人際交往的技能。還有些孩子到了小學階段表現反常,如以自我為中心,注意力分散,情緒波動大,行為往往比較幼稚、刻板、固執。這些孩子可能是某些領域的“怪才”,例如計算能力可能很強,死記硬背能力相當不錯,但寫作技巧通常要弱得多。

幼兒園時期一般不診斷多動症

注意缺陷-多動症是學齡期高發的發育行為障礙。李詠梅指出,這種障礙表現為注意缺陷和多動兩個方面。男孩子多表現為多動、沖動,例如有很多小動作,在座位上扭動或擅自離開座位,甚至奔來奔去、爬上爬下,說話過多,老師的問題尚未問完便急於回答。注意力缺陷則相對隱蔽,更多出現在女孩身上,例如粗心大意,心不在焉,似聽非聽,難以完成作業或活動,遺忘日常活動等。

“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園時期一般不診斷多動症,我們會等一等再下診斷。”李詠梅解釋,當注意缺陷、多動-沖動行為持續至少6個月,干擾了孩子的發展,讓孩子無法達到應該達到的發育水平,這時醫生才會診斷為注意缺陷-多動症。

孩子出現可疑表現

別一味追求等名醫“一錘定音”

當孩子出現發育行為障礙時,有些家長會第一時間四處求醫,希望盡快為孩子明確診斷。“當孩子出現可疑的反常行為時,家長不要馬上給孩子‘貼標簽’。”李詠梅指出,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的行為問題和障礙,既要重視准確診斷的意義,也要認識到相當一部分的發育行為障礙的診斷仍存在爭議,可能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不同。家長不要過度追求准確的診斷,別一味追求等名醫“一錘定音”。

李詠梅建議,家長應對兒童各項認知、社交、運動、語言、情緒等具體功能狀況進行評估、了解,及時進行相應恰當的干預治療。

家庭干預越早越好

“以大家最關心的自閉症為例,作為家長肯定都會經歷一個強烈的心理過程,包括震驚、迷茫、質疑、自責、接受等等,最重要的是家庭成員要盡快調整心態,一起齊心行動起來。”李詠梅說,家長對孩子要“不放棄”,在尋求科學幫助的同時,不信所謂的“靈丹妙藥”和速效的“神奇療法”。

自閉症家庭需要專業指導,和醫生建立長期的咨詢合作關系,需要醫學-教育-家庭聯合干預。干預訓練要融入日常生活中,對孩子要做好行為觀察記錄,治療教育計劃和療效觀察記錄。訓練中,家長要做到熱情奔放,說話抑揚頓挫,帶動孩子進行交流。“最重要的是愛心、耐心、恆心、信心、決心以及一點‘狠心’。”李詠梅說。

對於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和學習障礙兒童,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方法要保持一致。對這兩類孩子要注意提高親子溝通技巧,例如平等對待、尊重孩子的選擇,理解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在情緒來臨時恰當地宣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孩子可以配合合理用藥。”李詠梅表示,家長要牢記保護孩子的自信和自尊,發現孩子的優點,鼓勵引導孩子向擅長的領域發展,把孩子的障礙“最小化”,促進孩子的潛能“最大化”。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周晉安、甄曉洲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