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繼承400年四川蓮簫?68歲傳承人四處覓弟子

2020年08月26日09:26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原標題:誰來繼承400年四川蓮簫?68歲傳承人四處覓弟子

  文莉在表演蓮簫

  臨了,文莉一邊送記者出門,一邊喃喃自語: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要繼續找傳承人……

  文莉,68歲,四川成都人,是目前四川蓮簫(民間也稱‘連簫’)的傳承人,大家都喜歡叫她“蓮簫姐姐”。

  幾年前,師父牟慶雲在彌留之際,把三位師兄妹叫到病床前交待,最終選出了她。師父緊握徒弟們的手囑咐,“你們要團團結結地幫助大師姐,把牟家軍發揚下去……”

  隨著傳統曲藝緩慢落幕,以前一天跑三場,掙七八百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面對越來越少的人知曉四川蓮簫,文莉這條傳承之路要走下去,有點艱難。

  1

  從表演“中江表妹”開始

  下崗后走上從藝之路 一天能掙七八百

  拿著兩根竹竿前后左右十字跳,喊出獨具標志的“柳啊柳連柳……荷花柳燈兒蓮,海棠花……”這便是四川蓮簫。它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說起現在蓮簫的發展,面對記者鏡頭起初還很平靜的文莉突然有些激動,“我不能讓它斷在我手裡,這樣我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拿著手中已經有些歲月的“金錢棍”(四川蓮簫的道具),她還記得那段光輝歲月。

  1995年,原本在機械廠工作的文莉成了下崗職工,那時她才43歲,與遠在東北的丈夫分開,帶著一雙兒女以及年老的母親,靠一個月30多元的下崗費生活是不可能的。大家讓她去勞動市場找工作,但是那裡都是一些家政、保姆的工作,“家務事我確實做不來。”這條路沒有走通。

  文莉從勞動市場回家的路上經過音像店,店內正循環播放著四川諧劇,其中極富特色的中江話,她說了幾句就會了。文莉說,自己從小就對藝術感興趣,曾經也是廠裡的文藝骨干。於是,她准備把愛好當成生存技能。

  最開始,文莉外出在街頭、壩壩上表演,招牌是“中江表妹”:手挎竹籃,身穿花衣、花褲,頭綁兩股辮兒,走起路來輕快靈活,說起話來風趣幽默。但文莉說,最開始她的表演是沒人認可的,“有時連孩子的零花錢都拿不出。”無人認可,她就干脆不要錢,免費演給大家看。

  見她說中江話不太地道,四川車燈表演藝術家夏曼雲得知了她的家庭情況,於是從中指導,之后她才慢慢得到認可,演出費從一場3元,慢慢漲到5元、10元。在她陸續學了四川清音、四川車燈和四川盤子后,找她演出的人多了起來。

  她記得2007年左右,她一天可以進行三場演出,每天帶妝騎著一輛爛單車滿城跑,“一天掙七八百,那基本是別人一個月的工資。”文莉笑著說,“那時自己在家的待遇都提高了……演出完回家飯都是煮好了的,連洗澡水都燒好了。”

  2

  一聲“禮成”

  拜蓮簫大師為師 最終成為傳承人

  2007年,文莉拜四川蓮簫大師牟慶雲為師,她的技藝列表中又增加了一項。一點就通的文莉也讓牟慶雲很驚喜,視為愛徒,帶她去參加節目錄制,把她介紹給眾人。讓她沒想到的是,多年前茶小二在茶鋪內的一聲“禮成”,竟讓她“背負”起非遺傳承人的重擔。文莉說,她自己也沒想到師父最后會把傳承人給她。

  起初,她跟著師父邊學邊演,很受人歡迎。“那時傳統曲藝輝煌,到哪裡人都是爆滿,也受人尊敬。”文莉說,隨著流行歌曲走上大眾舞台,傳統曲藝開始緩慢退場,“這不是四川蓮簫遇到的問題,評書、相聲、金錢板……這是整個傳統曲藝都面臨的問題,沒有大舞台,都是自己在下面找。”

  更為小眾的四川蓮簫,似乎找舞台的難度更大。文莉說,到2008年左右,演出就少了,到了2010年以后,就基本沒有了。她收起表演時的花衣服,把四川清音的竹鼓也收了起來。唯一不願收的,就是那幾根叮鈴鈴作響的“金錢棍”。

  2017年,師父牟慶雲病重,文莉主動到醫院照料了幾個月。文莉說,師父有100多個弟子,但在彌留之際,她隻把文莉及另外兩位師兄妹叫到病床前。最終,師兄妹推選了文莉為傳承人,牟慶雲也表示贊同。

  3

  一股執念

  從學校到廣場 四處尋覓傳承人

  在師父面前的保証,讓她倍感壓力。為了傳承四川蓮簫,她曾主動找到一所小學的校長,表示可以免費教學生,“但學校說已經學了清音,下次有需要再聯系。”兩年已過去,對方到現在也沒有聯系她。

  文莉沒放棄,自己背上“金錢棍”去廣場找。看到底子不錯、有靈氣的孩子,她就會主動上前詢問,“你喜不喜歡打在手上還有鈴鐺響的舞?”有孩子以為她是人販子,害怕著跑開,也有的孩子叫來媽媽,她就對家長大說特說四川蓮簫的來歷,以及這門藝術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位。每當家長問及“學了這個,一次演出費多少”,文莉便蔫了氣。“我怎麼給別人說嘛,我也不好說沒得錢啊。”最終,得知有人願意幫她聯系一所小學,挑出二三十個學生來訓練、創作四川蓮簫時,文莉在微信中回復:“太好了!我給你叩個響頭!”

  2018年,文莉曾收了四名弟子,但現在都是斷斷續續。“這隻能當作一種愛好,真要當成吃飯的本事……”文莉擺擺手。其中一位弟子是一名小學生,就住在文莉家附近,但其媽媽得知學蓮簫沒有收入,怕以后沒有出路,便不同意女兒再學。

  “隻要有人喊我教,我比哪個都跑得快。”文莉說,四川眉山、簡陽,她都去過,“不僅免費教,連車費都自己出。”她家屬地賽雲台社區工作人員賀正果也知道文阿姨,他告訴記者,文阿姨是社區藝術團的重要成員,“是一個很寶貴的人物。”社區每次搞活動都會積極邀請文阿姨參加,文阿姨也獲獎無數,2016年,還上了央視的《社區英雄》欄目,與全國14個城市社區英雄同台PK。

  他說,社區也相當重視傳統文化,他們將非遺文化進行梳理,集中上報。文莉很感謝社區給的舞台,但對她來說,當務之急是找傳承人,“畢竟我都68了,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

  在採訪最后,她穿上許久未穿的演出服向記者展示了一段四川蓮簫,20多年前制作的衣服,雖然塵封許久,但依舊像新的一般。她告訴記者,“今天真的太高興了!”她希望這件衣服能經常穿起來。(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胡挺 章玲 攝影報道)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