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世界 他當了30多年“先遣隊員”

2020年08月25日08:58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探秘地下世界 他當了30多年“先遣隊員”

  人物檔案

  李坡,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貴州省洞穴協會理事長。1982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理系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專業,1982年7月至2020年7月一直在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工作,主持和參加各級科研項目30余項,出版專著四部,發表科研論文50余篇,獲貴州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科技進步三等獎5次。組織和參加了近千個洞穴的考察,包括亞洲第一長洞——雙河洞的考察。

  257.4公裡有多長?從貴州遵義到重慶248公裡,駕車大約3小時,步行大約68小時。那如果在漆黑而充滿未知的洞穴裡,探測完257.4公裡需要多久?答案是32年。

  李坡,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貴州省洞穴協會理事長。他和隊友一起,用32年,書寫了貴州省綏陽縣雙河洞——亞洲第一長洞的探測傳奇,成就了雙河洞“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館”的美名。

  貴州省境內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無山不洞、無洞不奇的溶洞景觀比比皆是。

  32年來,正是李坡和隊友一次次的洞穴探險和科考,才讓世人得以領略越來越多的溶洞奇觀。

  科考不停歇,奇跡不中斷。這或許就是洞穴探險的魅力所在,李坡樂在其中。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的本能”

  “凡世間奇險瑰麗之觀,常在險處。”生活在明朝的徐霞客,常常被視為中國洞穴探險第一人。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記》,讓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了洞穴探險的記載。

  洞穴探險,專業人士口中的探洞。上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大量的洞穴被開發,一批洞穴探險愛好者,追隨著徐霞客的腳步,體驗洞穴探險的奇趣。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從南京大學地貌專業畢業的李坡,被分配到了貴州科學院。

  經常有人問李坡:探洞的意義何在?

  “意義大著呢,洞穴在半封閉狀態下的沉積物保存了大量地質歷史時期的信息,對於研究新構造運動、氣侯和生態環境變化等有重要作用。同時,洞穴的特殊環境,有許多動物新種有待被發現,是研究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所。”李坡說。

  例如,在雙河洞探測中發現的地下梯田、洞穴瀑布、卷曲石、石膏晶花等地質奇跡和大量洞穴生物化石、洞穴活體生物,就為洞穴地質、生物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極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

  李坡坦言,一開始沒有經費,探洞進行得斷斷續續。“當時國家窮,對搞洞穴這塊也不是很重視,經費上比較困難。”

  然而,縱然困難重重,對於李坡來說,探洞卻有無窮的魅力。中國有個成語叫“別有洞天”,洞中確實另有一番天地。他說,每次探洞時,進入那神奇的地下世界,就會有“置身浩瀚空間之感”,那是一種妙不可言的感受。令人心曠神怡的地下美景、貌似進入絕境又突然峰回路轉的奇妙旅程,無不讓他心馳神往。

  在李坡看來,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人類對地表幾乎已無所不知,然而地底和海底仍是未知的世界。“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的本能,洞穴的神秘感和人類的好奇心,促使全世界的洞穴探險家們進入到神奇世界中。”他說。

  當然,探洞不同於一般的探險,往往帶有科考性質,探洞之前要分析和預判,探洞時還必須測量並搜集數據。這些,都為洞穴保護和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

  揭開亞洲第一長洞神秘面紗

  至今,李坡組織和參加了近千個洞穴的探測,但最讓他得意的,還是亞洲第一長洞——雙河洞。

  位於貴州省綏陽縣溫泉鎮的雙河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地貌,洞內景色瑰麗奇絕。早在100多年前,便有雙河洞附近居民偶爾進入洞穴採煉硝礦,他們的足跡雖未深入,但也算是雙河洞探測的先行者。

  1988年,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對雙河洞進行首次測量,長度為11.9公裡。李坡說,對於洞穴長度的測量並非靠估算,而是要實際到達洞穴點,靠人“鑽”通的長度才算是洞穴的真正長度。

  當時國內測量儀器不發達,隻能利用傳統工具進行測量,效率很低。李坡回憶,每次最多能攜帶50米的皮尺,一尺一尺地量。特別是下豎井時,多用繩梯或樓梯,下個十來米就已經是了不得的高度了。

  探洞之艱辛,讓李坡至今記憶猶新。帶點干糧和保暖物品,直接住在探測點附近。天為被,地為床,一扎進洞穴就是好幾天。

  經過多年的辛勤探測,雙河洞就像一個青春期的少年,不斷噌噌噌地“長”。

  2004年,雙河洞獲批為貴州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雙河洞揭碑開園,那時候,雙河洞測量長度達到了70.5公裡,是中國最長的洞穴。

  已探長度越長,洞內的條件就越復雜,后續探測工作就變得越發艱難。探測瓶頸,出現在洞長突破200公裡前。李坡發現,洞內有一個地方,兩層洞之間隔了一層頁岩,雙河洞就此被“卡”住。

  洞穴的形成靠水,而頁岩的作用相當於隔水層,水透不下來,洞穴無法往下發育,兩層洞穴就無法連接。李坡說,如果不能讓洞與洞之間相互連接,就不能算同一個洞穴的長度。

  不過,經過多次的科考,李坡和隊友們驚喜地發現,在一個叫辛家灣涼風洞的地方,洞內頁岩薄弱,水流已將岩石擊穿,使得兩層洞得以連接,並且與主洞貫通。

  因為發現了這個秘密,2017年,雙河洞的長度一舉突破兩百公裡。

  “如果當時沒有發現頁岩被水流擊穿的現象,雙河洞的長度可能就停留在那裡。”說到這,李坡笑了。

  2018年,經中外專家聯合科考,雙河洞洞穴長度從201公裡“增長”到238.48公裡,一舉超過馬來西亞的杰尼赫洞,成為亞洲第一長洞。

  雙河洞從最初的11.9公裡到238.48公裡,直至最新的257.4公裡,整整走過了30多年。

  找到打開遠古大門的鑰匙

  李坡說,雙河洞超長的洞道,容易形成了眾多小環境,這些小環境鮮有外界干擾,完整地保存了遠古地質地貌特征、古生物化石甚至是存活至今的古細菌,對於研究者來說,雙河洞就像一把鑰匙,打開遠古地球之門。

  在對雙河洞的探測當中,李坡和隊友們發現了不少新物種。“雙河盲步甲”這個新物種的發現,讓李坡尤其興奮。它是一種身體很“特化”的盲步甲,眼睛完全退化,沒有色素,體壁變薄,對氣流、溫濕度、危險信息等更加敏感。此外,他們還在雙河洞中發現了隱毛帶雙馬陸、長角跳虫、斑灶馬、幽帘虫、龍馬陸等多種洞穴生物的化石。為此,有關專家推測,綏陽曾經是這些大型生物的主要分布地,不過由於氣候的變化,現在這一類的生物已經基本消失。

  李坡還告訴記者,前些年對雙河洞的探索結果顯示,雙河洞裡面的沉積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對於研究整個洞穴系統的發育提供了很多有效的科學依據,根據這些信息,還可以還原當時地方的水紋發育過程。

  “雙河洞的化學沉積物比較豐厚,類型比較多,不光有碳酸鈣沉積物,還有硫酸鈣,也就是石膏沉積物,還有世界少見的天青石沉積物。”他說。

  在李坡看來,洞穴和土地資源、水資源一樣,都是一種自然資源,可被利用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多的就是旅游開發。

  “以前沒開發旅游業的時候,這裡鬼都打得死人(貴州話,人跡罕至的意思)。”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處長杜靈說,2005年,隨著雙河洞地質公園開園,游客人數不斷增加。2018年,旅游收入從當初的不足百萬元,增加到了27.36億元。

  與此同時,雙河洞的紅火,直接帶動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2002年,雙河洞屬地溫泉鎮的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2018年,這一數字則提高到了9258元。附近的溫泉鎮、旺草鎮和青杠塘鎮共11347人因此實現脫貧。

  “洞穴還可以作為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場所,也可以作為一個地下空間,具備戰備、防空等功能。”李坡說,為了探秘地下世界,他將繼續當好“先遣隊員”。(實習生 張 楠 科技日報記者 何星輝)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