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動錦江 一曲普法的天籟之音

——成都市錦江區“七五”普法工作綜述

2020年08月15日21:53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自古以來就是一座悠閑自在、讓人心曠神怡的城市,踏入城中心,聽著輕鬆悅耳的普法音樂、看著LED屏播放的普法宣傳片,在春熙路喝一杯咖啡,又或是在大慈寺來一壺清茶,感受著成都商貿業的繁榮,回顧著老街區的古韻悠閑,見証著法治帶給成都人的安寧祥和,觸摸著法治城市的溫度。

從“一五”到“七五”,我國全民普法已走過三十五年歷程。錦江區順應時代變化,結合自身得天獨厚的商業優勢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當好成都市法治發展的先行者,從傳統條例的普法方式到如今“法律+音樂”的創新普法,以藝術形式結合法條,實現“法律+音律+主旋律”三律合奏,譜寫為民而作的“和諧曲”,演奏出最美的“七五”法治新樂章。

那麼,錦江區是如何將法律與音樂結合的呢?位於五福橋社區匯泉南路的“錦江區法治音樂主題空間”給出了答案。

“法律”先行 構建普法“大格局”

2019年4月,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守法普法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強調,要創新方法手段,適應現代輿論傳播格局的深刻變化,創新網絡宣傳,善用文藝宣傳,推動守法普法工作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

記者在“錦江區法治音樂主題空間”看到,空間由樂動法徑、樂享法路、樂法Square和成都(伽地)社區音樂廳四個部分組成。通過集合法律知識、法治宣傳標語、法治典故等法律文化元素,並隨著優美的音符跳動,使“法治之光”照亮 “上班的路”“回家的路”,讓市民朋友在休閑娛樂中耳濡目染,感受法治文化的魅力。

法治音樂主題空間在打造過程中,調動了聲、光、電等多項技術,營造了視覺、聽覺、觸覺、心理等全方位的感官綜合體驗氛圍。尤其借力“天貓精靈”法治AI主播,以語音指令實現智能人機交互,喚醒《法治微事件》《律屆段王爺》《以案說法》《迷蹤檔案》四大專輯,為廣大群眾帶來一場場法治盛宴。

廣場上,來自天譽小區的李女士正帶著女兒參與跳房與哈哈鏡游戲,“這些游戲以二維碼形式融入了法治典故、法律知識,用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大人和孩子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比看法律條款生動很多。”李女士贊許地說道。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確,一個新的網紅熱點正在形成。走進音樂廳,一場“沉浸式”普法正在上演,舞台上有演講、演奏、音樂、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每一個角色觀眾都可以選擇參與,節目結束后,觀眾席改變成交流席,演員與觀眾一同交流心得體會,用互動的形式提高法律思維。但是,不能來到現場的市民群眾該怎們辦呢?記者了解到,通過手機進入音樂廳直播號進行在線觀看,就可以實現全程同步參與。

“法院、檢察院、教育局等13家單位依托錦江區法治音樂主題空間、成都(伽地)社區音樂廳作為中心,讓青少年展現音樂、表演特長的同時,釋放學習壓力和舒緩心情,搭建一個符合時代特點的創新型普法平台,讓他們喜歡並且願意參與。”錦江區相關負責人說,音樂本身具有教化的功能,一方面可以淨化人的心靈、提升個人的審美、品味和品德﹔另一方面有助於使人們自覺養成一種遵守秩序的習慣,提升整個社會的公眾素質和公共品德。

錦江區將法律與音樂都圍繞“律”這個核心,讓美好的音樂得以傳播,讓法律實現規范性和約束性,使其為社會提供秩序,為個人權益提供保障,使市民群眾感受到安居樂業、全區經濟繁榮。

“音律”和鳴 演繹普法“多重奏”

2017年9月,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強調,要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在五福橋社區的“分貝”調解室,一對兄妹因父母贍養問題發生爭執,在雙方情緒即將失控的情況下,調解室的分貝識別系統自動開始播放音樂。

“調解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當情緒不穩定或難以控制時,人們說話聲調會不自覺的升高,甚至變的憤怒刺耳,引發調解雙方情緒上的激動不滿,導致不理智行為發生,增加調解工作難度,甚至導致調解工作失敗,我們通過反復實踐和溝通証明,如果在發生爭吵前平靜情緒、冷靜頭腦,會產生更有效的溝通,提升調解工作成功性。”五福橋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席正友說,舒緩的音樂能夠安撫情緒,使人心情平和,社區在原有的調解室裡增添分貝儀,設置最高聲音強度為65分貝,當調解室分貝超過上限值,系統將自動播放舒緩的純音樂,用以緩解被調解人情緒,提高調解成功率,從而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轄區,矛盾就地化解不上交,使社區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

今年1月,才調整到崗的吳曉斌是沙河司法所負責人。記者從他的戰“疫”日記中了解到,1月26日,剛剛放假回老家的他,一接到緊急征召令就馬不停蹄的趕回成都,開始下沉社區,逐戶走訪排查,一天下來敲了300多戶門,手指生痛,兩腿發酸。但他仍舊心系社區矯正工作,想辦法組織矯正人員在線學習法律。擔心矯正人員在家學習枯燥乏味,普法效果不好,他又積極與小區物業協調,通過小區廣播一邊播放音樂,一邊開展普法宣傳。抗擊疫情期間,在他和司法所全體同事的努力下,沙河轄區無一人脫管漏管,無一起違法違規事件,為全民戰“疫”貢獻一份力量。

音樂的力量是強大的,是潛移默化的,它能在“疫情”這樣的困境中給人精神力量,也能在順境中鞭策人們前行。錦江區將音律和普法相結合,即改變了傳統法律法規的生硬無味,又賦予了音律更加深刻的含義。中央政法大學法理學教授舒國瀅說,將音樂教化(教育)、音樂節律、音樂登記制度化、法律化,是音樂之美和“德政之美”協調統一,形成心靈與行為、個人與社會之“內外合和”的秩序。

“自律”生根 唱響為民“主旋律”

治蓉興蓉,法治為基。發展需要法治、改革依托法治、群眾期盼法治,法治是治蓉興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在五福橋社區,每棟樓宇的“法律明白人”定期在社區組織集中培訓,當遇到法律疑惑時,“法律明白人”通過聊天就能指導和化解﹔作為公租房小區的東錦瑞苑小區,租戶主動參與“小區壩壩會”、文娛活動,實現承租人“自租自治”,解決居住環境中的安全隱患、鄰裡糾紛、物業矛盾等難題,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針對錦江區在成都的中心地理位置和商業氛圍,該區還成立了國際化營商環境法律服務聯盟。作為第一個在省會城市中心城區組建的為國際化營商環境提供法律服務的組織,該聯盟打破律所和行政區域限制,構建了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法律服務聯合體,以精准化的“靶向”法律服務為建設“天府成都、品位錦江”貢獻法律智慧。

為了將“自律”發揮更大的作用,錦江區先后組織了“一線釋法·我執法我普法”等活動,實施了“區級部門領導干部公共法律服務接待日”制度,由區市場監管局等部門領導每月一次到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輪流值守。通過領導干部在窗口輪值接待,以講法、普法,社會公眾問法、學法等形式,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同時實現行政機關自身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和社會公眾法治素養“雙提升”。

把生活城市作為全區永續發展最高目標,形成法治、自治、共治、德治、信息化、網格化和系統化“四治三化”社會治理工作體系。

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隻有滴水石穿的力量。五年來,錦江區結合自身實際,堅持普法建設工作,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錦江”特色品牌,2017年4月,中宣部在錦江區召開全國現場會﹔先后成功創建國家、省市級民主法治示范社區”31個、省市級法治示范街道2個、省級依法行政示范單位2個、省市級依法治校示范學校10個、省級法治教育示范基地1個﹔獲得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十大最佳案例﹔涌現了全國優秀人民調解員,連續四年獲評全省平安建設先進區、維護社會穩定先進區。

錦江區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持續深化平安錦江、法治錦江建設,以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為著力點,唱響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法治主旋律。(蒲姣姣)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