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28天 84歲老人用筆記錄自己從“死”到“生”

2020年08月11日07:38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原標題:46張紙條的特殊對話

  陳爺爺逐漸康復

  紙條上的心境

  痛

  一張張紙條記錄了爺爺最初的心境。其中,“生不如死”一詞,頻頻出現:“我好難受,生不(如)死。我不想做手術,痛苦。”

  慰

  這天,陳爺爺在紙上寫得格外多:“早點吃過(了)嗎……我家裡什麼音箱都有。家裡(有)2台(收音機)……(我曾在)成都老年大學書法比賽(中)得優勝獎……”

  喜

  漸漸地,紙條上的內容不再囿於痛苦。“堅持,一天比一天好。感謝醫生,早日康復,早日出院。”“福從仁中來,壽在歡樂中……”

  紙條后的感悟

  “這是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都想看到的。”楊麗說,“給了我非常大的職業認同感,非常欣慰,也鼓舞了那些年輕的醫生護士,讓他們更有信心從事醫學行業。”

  在周智恩看來,“對生命的敬畏是我們的本能。隻要生命在那裡,我們肯定全力以赴。”他坦言,ICU裡的工作“很辛苦,有時候很累。但一個個活生生的病人,把他從危險的境界拉回來,那種成就感,不是金錢所能夠帶去的”。

  “太痛了……這樣活,生不如死。”

  84歲的陳爺爺躺在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北區ICU裡,喉嚨裡插了管,不便說話。他抬起微微顫抖的手,在一張A4紙上,一筆一劃地寫字。十多分鐘后,紙上有了這幾行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字。

  時值今年7月8日,成都陣雨。這一天,是陳爺爺入院第三天。三天前,因“吸入性肺炎,二型呼吸衰竭,重症肌無力”等症,陳爺爺被送入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北區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

  插管、輸血、肌無力……舉手投足,皆是折磨。陳爺爺一度想過放棄治療,所幸,紙筆為媒,讓他和醫護之間展開了一次次特殊的“對話”。

  ICU28天,紙條46張。每一張,都記錄了陳爺爺何以從“死”到“生”。8月4日,病情好轉,陳爺爺離開ICU,轉到呼吸內科普通病房繼續治療。

  “我受了大痛”——

  難過·痛苦

  吃飯時突然昏迷 爺爺住進醫院ICU

  “昨晚輸液,我受了大痛。”入院之初,陳爺爺寫下的這句話,讓兒子陳某東猝不及防,“什麼大痛?”他問父親。

  “輸液很痛。”陳爺爺寫,“輸液”兩個字,寫得很大。

  護士看在眼裡,解釋道,“因為輸了鉀。”

  “我們都知道輸鉀很疼,”陳某東坦言,“其實父親有幾次都堅持不住了。”

  在陳某東的記憶中,耄耋之年,父親身體不錯。

  每天早晨7時許,他起床、看報,擰開收音機,聽聽鄧麗君。午后,攜枚小桶、提柄大筆,去成華公園習“水大字”,日日如此。

  去年早春,他忽感眼皮乏力。一查,是“重症肌無力的最初症狀。”陳某東回憶,“后來,手上、腳上的肌肉就迅速地萎縮,人就很消瘦,沒有胃口。”

  今年7月6日,陳爺爺在家中進餐時突發昏迷,被120送至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北區ICU醫生周智恩還記得當時的情景,“爺爺口唇紫紺、眼睛緊閉、全身皮膚濕冷,一直喊他都不答應,處於淺昏迷狀態。”

  緊急治療后,翌日,陳爺爺神志恢復清醒,但無法言語。從這一天起,筆和紙,成了他和醫護人員交流的工具。

  “爺爺用了呼吸機,缺氧症狀改善了。我們慢慢發現他手腳力氣還可以,就嘗試著讓爺爺寫。”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北區ICU醫生簡旖沫回憶。

  “因為他口腔裡插了管,沒辦法發出聲音。”陳某東則表示,“而且老爺子從小就能寫一手好書法。這兩方面的因素,是父親用手寫的方式來和醫生護士進行溝通(的原因)。”

  “生不如死”——

  掙扎·絕望

  一度想放棄 不願配合醫院治療

  “剛開始的時候,他的病情很重,情緒也不好。”該院北區ICU護士長楊麗稱,“他覺得這個病治不好,生活質量很差,一直想放棄。他說給他吃一點安眠藥,讓他這樣就過去了。”

  住院期間,恰逢陳爺爺孫子中考,子女工作亦忙碌。簡旖沫記得,“爺爺內心很自責,反復說,子女都很累,那麼忙,還要每天抽空探視他。”

  醫生建議做氣管切開術,陳爺爺拒絕了。“他當時寫了很多,說他不願做氣管切開術。來來回回可能快兩周,一直說不做。”

  簡旖沫說,“爺爺一直很清醒,那麼我們肯定要照顧患者本人的(意願),也尊重家屬的意見。”

  一張張紙條記錄了爺爺最初的心境。其中,“生不如死”一詞,頻頻出現:

  “我好難受,生不(如)死。我不想做手術,痛苦。”

  “太痛了,現在難受,受不了。這樣活,生不如死。”

  “我受不了,生不(如)死。我真的不想活了,八十四歲老朽,發自肺腑的內心話。”。

  ……

  “我家裡什麼音箱都有”——

  平復·信心

  醫護湊錢買來收音機 歌聲撫慰了病痛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別多……”病房裡,回蕩著鄧麗君的歌聲。

  曾經的年月裡,陳爺爺尚年輕,“全廠書法比賽,他得第二名。”陳爺爺的妻子回憶。談到當年看上他的緣由,她笑,“內向,很有修養!”

  往事隨老歌漸濃。歌聲是從一台小巧的收音機裡傳來的,正紅色、金按鈕。聊起這台收音機,護士長楊麗滔滔不絕——那是7月16日早上7點40分,陳爺爺窩在病床上,面容蒼白,眉頭緊鎖,他有些吃力地抬抬手,示意楊麗過去。

  楊麗遞過寫字板。十多分鐘后,她凝視著眼前的白紙黑字,沮喪襲上心頭,“……醫生好,我是12床病人,入住醫院已十天。感謝醫護人員盡心搶救……肌無力現在沒有特效藥……我要求出院,用中藥調理……”

  楊麗告訴記者,“病人確實很難受,管子在他的嘴巴裡面不舒服。但努力那麼久,爺爺其實也在慢慢恢復,回去的話,肯定沒有康復的可能。”

  楊麗對陳爺爺說,“你現在好一些了,你看現在你寫字,都寫得有力氣一些。”

  北區ICU科室主任盧萍則告訴陳爺爺,“呼吸機的參數都在往下調了,你在好轉了。不要絕望,一定要樹立信心。”

  “要求出院”四個字,讓不少醫護人員難以釋懷。

  回憶當時情形,周智恩坦言,“我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爺爺的情況也逐漸穩定。但是他自己失去了信心,我其實內心是很難受的。作為醫生,在那個點的時候,我們很想把病人拉回來,很想讓他樹立信心。”

  離開病房,楊麗思緒難平。“因為他躺著,一個人清醒地面對那些東西,又沒有任何娛樂,會覺得孤單又恐懼,我就想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

  思來想去,她打開網站,買了一台收音機,“標准是可以聽新聞、聽音樂。第二天就到了。65元,我們科室湊的錢。”

  翌日,陳爺爺的病房,回蕩起了鄧麗君的歌聲。

  “收音機可以插 U盤,我還拷了一些草原上的歌、鄧麗君的歌,還有一些紅色歌曲。”陳麗說,“老年人可能就喜歡這些。他挺意外、挺高興,豎了個大拇指,一直在比手勢感謝我們。”

  這天,陳爺爺在紙上寫得格外多:“早點吃過(了)嗎……我家裡什麼音箱都有。家裡(有)2台(收音機)……(我曾在)成都老年大學書法比賽(中)得優勝獎……”

  老歌撫慰了病痛。除了音樂,新聞也不可或缺。醫護人員幫陳爺爺打開手機上的新聞鏈接,陪他一起看。

  “ICU這邊非常通情達理。”陳某東告訴記者,“每天醫院的探視時間是(下午)4:00——4:30,隻有黃金30分鐘。但是他們看到爺爺需要安撫,就同意我們家每天隨時可以去。我們一般上午10:00去半個小時,下午再去。”

  “堅持,一天比一天好”——

  放晴·希望

  終於拔掉插管 28天后老人轉出ICU

  漸漸地,紙條上的內容不再囿於痛苦。

  “堅持,一天比一天好。感謝醫生,早日康復,早日出院。”

  “今天至現在都解未(未解)小便……但我相信醫生。”

  “感謝醫生為病人全心全意的服務精神,要學習醫生你們工作中團隊的戰斗精神,深表萬分感謝。”

  “福從仁中來,壽在歡樂中……”

  楊麗印象頗深的,是陳爺爺寫下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陋室銘”下方則寫道,“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爺爺病重的時候,還關心著國家的復興、民族的興旺。”楊麗認為,“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夠挺過來的原因。”

  陳爺爺的身體在慢慢康復。

  7月28日,他終於拔掉了嘴裡的氣管插管。

  經過28天的治療,8月4日,陳爺爺恢復良好,轉出了重症監護室。

  “這是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都想看到的。”楊麗說,“給了我非常大的職業認同感,非常欣慰,也鼓舞了那些年輕的醫生護士,讓他們更有信心從事醫學行業。”

  在周智恩看來,“對生命的敬畏是我們的本能。隻要生命在那裡,我們肯定全力以赴。”他坦言,ICU裡的工作“很辛苦,有時候很累。但一個個活生生的病人,把他從危險的境界拉回來,那種成就感,不是金錢所能夠帶去的”。

  陳爺爺離開重症監護室的時候,路過一片觸手可及的藍,那是窗外成都的天空。

  夜雨已住,霽雲初上,天放晴了。(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馬天帥 彭莉 受訪者供圖)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