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魚擺擺從台灣“游”回重慶 大爺的魚庄裡藏著鄉愁

2020年08月07日09:02  來源:重慶晚報網
 
原標題:讓魚擺擺從台灣“游”回重慶

幺爸馮國鈞(白帽者)回重慶尋親時與馮家平一家合影

味道鮮美的鯽魚

馮家平將做好的鯽魚端上桌

上午10點,是羅先瓊5年來固定的開工備魚時間。渝北區逼仄的老街旁,幾百尾鯽魚在水池裡擁擠地游竄著。走廊前端,60歲的老伴馮家平接過魚簍,轉身走進隻能容下一人的廚房,碼料、下油……

馮家平的餐館,是重慶最常見的家庭作坊。重慶食客眼中,餐館隻有兩種,好吃與不好吃。馮家平的店,屬於前者。

老街不寬敞,左右兩邊停滿了私家車。香辣的土鯽魚和啤酒,早已成了夏夜裡老街人行道上的固定風景。即便是熟客,很多人也不知道,馮家平的“鯽魚”背后,有一個關於鄉愁與親情的故事。

味道

這幾天暴熱,馮家平喜歡這樣的天氣。越是悶熱的傍晚,越有短袖、赤膊的食客在餐桌旁一邊揮汗如雨,一邊吃得過癮。

他經營的是重慶最常見的江湖館子,要說有什麼不同,也許隻有印刷在牆壁上,一張放大、復制的証件,上面是繁體字:

姓名:馮國鈞

籍貫:四川省合江縣

退伍時軍階:上士

……

這張証件的所有者,叫做馮國鈞,是一名國民黨退伍軍人。“他是我父親唯一的兄弟,我的幺爸。”廚房中,馮家平擺弄著手中的大勺解釋著。幾勺油下鍋,大火將鍋子燒開,放進自家弄的泡海椒,少鹽、少糖,甚至不用味精,下魚、加水,一鍋麻辣鮮香的鯽魚不久便出鍋。

這樣的烹飪方法,馮家平是從幺爸的手中學來。但馮家平自己也分不清楚,幺爸做的味道究竟是從何而來。如果說是幺爸從台灣帶來的味道,泡海椒的底味,証明這應當屬於地地道道的川菜﹔但如果說這是四川的味道,又不那麼確切。

上世紀40年代,幺爸是長江上的船工。那時,長江行船艱險,偶爾弄點新鮮的江河魚,他就喜歡用自己做的泡海椒,加一點姜蒜,用熱油一過,做成麻辣魚大飽口福。后來,他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之后又被帶到台灣。這一手做魚的手藝和方法,也帶到了台灣。直到回大陸尋親,才將它又帶回了大陸。

搞不清楚地域的來歷,馮家平卻明白時間的差別。幺爸的魚做了一輩子,甚至可以回溯到民國時期,1942年。於是,他有了店名。

鄉愁

在馮家平的記憶中,1992年,重慶晚報上刊登過一則新聞。新聞的標題是什麼,文化不高的馮家平已記不清。他隻記得,報紙上似乎是兩位老人抱頭痛哭的照片。一位是馮家平的父親馮樹雲,另一位則是幺爸馮國鈞。

馮樹雲隻有一個弟兄。上世紀40年代,馮國鈞被抓壯丁帶走,之后再沒音訊。

幺爸是怎麼被抓走的,馮樹雲從來沒有給子女提及過。但馮家平和兄弟姊妹都記得,每年春節團年,父親都會多擺一副碗筷。他說,那是幺爸的位置。

幸運的是,父親去世前不久,幺爸回來了。原來,失去聯系幾十年后,馮國鈞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找到了重慶市政府,提供了哥哥的名字、籍貫等信息。

幸運的是,工作人員在渝中區找到100多個馮樹雲,但籍貫合江的卻隻有1個。更巧合的是,當年負責幫馮國鈞查詢的工作人員老王的兒子,恰恰是原重慶燈頭廠的職工,馮家平是廠裡的駕駛員。

“見面第一句話,幺爸問父親:‘媽媽還在嗎?’父親說:‘去世很多年了’。之后,兩位60多歲的老人便哭成了一團。”這是馮家平42歲那年第一次見到幺爸時的場景,想回家半輩

子,幺爸沒見著母親,但總算是回來了。

馮國鈞在台灣沒有子女,孑然一身。1993年,馮家平的父親馮樹雲去世,馮國鈞依然和幾個侄兒、侄女來往緊密,先后6次從台灣回來探親。

“也許是我當過兵,還在部隊做了兩年炊事員,所以和幺爸特別投緣。”馮家平的記憶中,幺爸並不常說自己的過去,但特意教了他這道泡椒鯽魚的做法。幺爸說,這道菜他自己做了半輩子,從大陸帶到台灣,又從台灣帶回大陸。

他還記得,幺爸曾給他念過那首著名的《鄉愁》: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我沒讀過什麼書,但這首詩我聽得懂。幺爸的鄉愁,也在他教我做的這道魚裡頭。”

遺產

1996年,這是他第六次從台灣回重慶探親。那一天,他在家裡突然倒地,馮家平和家人將他送到醫院。馮國鈞一直想要說什麼,但什麼都沒有說出來,便匆匆離開人世。

“他曾說,在台灣還有一筆遺產留給我們幾姊妹,但最后沒有說出來。”馮家平說,幺爸隻留下了隨身的衣物和幾百美元現金。他們用這筆現金,給幺爸買了墓地,辦了葬禮,大家生活又回到了原點。

2016年,渝中區的老房子拆遷,老兩口搬到了渝北區居住。此時,馮家平臨近退休。

“我當過兵,什麼難題我都不怕!我做過炊事員,開個小餐館沒啥問題。”馮家平的想法簡單而朴實,於是他和老伴商量,開一家魚庄,就賣幺爸教他做的鯽魚,還取了個獨特的名字——1942民國魚庄。

“在這地方來開餐館,有生意就怪了。”背街小巷,逼仄的店面。羅先瓊說,店鋪剛開張時生意很差,甚至一連幾天都沒人光顧。

“魚做得好吃,我們對顧客熱情,生意肯定會慢慢好起來的。”老兩口保持著最朴素的理念,堅持著自己的一套邏輯,家常裡短地和客人聊天,把所有客人當成朋友。

不知是冥冥之中的運氣,還是量變積累的質變。2017年,一位食客在用餐后十分滿意,幫他們找來了重慶電視台相關欄目的記者,讓魚庄在美食節目上露了臉。這一次偶然機遇,一下打響了名頭,前來的食客幾乎翻倍,魚庄的生意進入正軌。去年,抖音上的一個美食主播來用餐后,主動幫老兩口拍了抖音推廣。第二天,魚庄排起了長隊,很多慕名而來的網友甚至排到晚上9點多,也沒能吃上。

“小伙子,味道如何喲?有意見就提哈,我們好改進!”晚上10點,又有一桌客人吃完買單,馮家平像平時一樣,遞上香煙,很快和食客熟絡地聊起了家常。羅先瓊從廚房出來,也加入了“聊天團”,和客人開起了玩笑。

見羅先瓊說話比自己麻利,馮家平退了出來,隨手又遞給記者一支煙。他咧嘴笑著說:“哪個說幺爸沒給我們留下一分錢遺產,這就是他給我的遺產噻!”(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彭光瑞 任君 實習生 嚴梓尹 攝影報道)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