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水道上的瀘州與重慶:搶抓機遇 雙城一展天地

2020年07月31日11:03  來源:瀘州新聞網
 
原標題:川江水道上的瀘州與重慶:搶抓機遇 雙城一展天地

  ●從成渝經濟區、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學家說,雙城一展天地,空間遼闊更高遠。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其建設將成為我們國家一個重要的戰略大后方,它增加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回旋空間。

  ●近年來,成都提出東進,建設東部新城﹔重慶提出西拓,建設西部新城。在城市發展格局上,雙城共同把西部的產業經濟發展高地托了起來。成渝兩地發展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位於成渝雙城經濟圈“版圖”中間地帶的瀘州,向西,可融入成都天府新區發展﹔向東,可融入重慶兩江新區發展。把握機遇,扮演獨特的角色﹔搶抓機遇,邁上新的發展台階。

  瀘州與重慶一直是川江黃金水道上兩個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巴蜀地區與下游連結的樞紐之地。這種樞紐地位和經濟上的輻射作用,已延續千年。從公元前316年秦王派張儀、司馬錯救巴滅蜀,還師又滅巴,張儀在江州(重慶)筑城開始,川江便成為連接巴蜀與下游地區主要的軍事通道。

  天生重慶 鐵打瀘州

  700多年前的亞歐大陸上,蒙古人憑借強悍的草原騎兵,數十年間,克夏、平金、伐遼、敗宋、降西域、征高麗……消滅了大小國家40多個,戰線一度到達歐洲多瑙河流域,而戰事扭轉卻發生在重慶、瀘州。

  重慶、瀘州的城池,阻止了蒙古軍隊進一步擴張,同時也牽制了蒙古騎兵向亞洲和歐洲的推進。蒙古人“先取全蜀、蜀平江南可定”的戰略,在巴蜀山水間宣告失敗。

  穿越時空,走進宋蒙之際發生在重慶、瀘州、合川歷時近半個世紀的歷史:

  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四川制置使彭大雅修筑重慶城,以“為蜀之根本”“為國之西門”。1242年,余玠帥蜀採取“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以保衛四川。1243年,余玠命部將甘閏到合州建釣魚寨,同時派曹致大在瀘州建神臂城。至此四川一線以重慶為大本營,領導全蜀戰略防御體系,有效地捍衛了南宋半壁河山數十年。長江岸邊的瀘州神臂城(今合江縣神臂山,亦稱“老瀘州”)與嘉陵江上的合州釣魚城(今合川縣釣魚山),與重慶互為犄角,一次又一次擊退了蒙元軍隊的進攻。正是由於釣魚城和神臂城的屏障作用,重慶城才得以避免遭受蒙元軍隊的直接攻擊。

  公元1276年,瀘州守將梅應春降元,元軍立即以瀘州為基地,與從嘉陵江方向進攻的五路元軍合圍重慶。后來,釣魚城宋軍收復瀘州,截斷了元軍從成都到重慶軍前的水路運輸補給線,元軍的五路合圍很快土崩瓦解。

  重慶與瀘州在軍事上的聯系,最重要的就在於它們共同屏障西川。古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從陝西方向翻越秦嶺向四川進攻是很困難的。所以,四川戰略防御的重點,歷來都放在抗擊可能來自長江下游方向的進攻上。這樣,夔門(今奉節縣)、重慶和瀘州,就分別成為了四川戰略防御上的一線、二線和三線。守住這三線,成都和川西北大片土地就可穩如泰山。

  在余玠領導四川軍民建立的全川山城防御體系中,四川帥府的重慶以兩江天險抵抗蒙古騎兵的進攻。瀘州神臂城城堅如鐵,雖“五易其城”,仍堅守34年之久。余玠上奏朝廷以“天生重慶,鐵打瀘州”旌表兩座城池。重慶依靠天然之險,瀘州憑借江防阻擊蒙古大軍。而一江水運,也把沱江、長江、嘉陵江上游的城堡,下游的重慶、夔門聯系起來,進可攻,退可守。瀘州、重慶作為川東屏障,在后來的斗爭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大通道 大物流 大商貿

  瀘州,坐落在川渝滇黔通衢大道的終端,永寧河、赤水河、沱江與長江匯合之所。除去宜賓上游過境物資以外,沱江流域的大宗糧食、煙葉和糖、自流井鹽,瀘州長江以南直去滇黔地區的大宗木材、馬匹、茶葉、山貨土特產品等等,都源源不斷地運到瀘州轉口集散。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對於永寧河、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對於赤水河的疏鑿,進一步擴大了內地同滇黔之間的物資交流,大量的滇銅、黔鉛源源不斷地運到瀘州,裝滿一支又一支船隊,經由重慶轉運出川。雲南、貴州人民需要的糧食、食鹽和布帛等物資,也多由瀘州轉口運去。明朝,為了保証戍守川黔古道軍隊的軍糧供應,明確規定把重慶方向的部分糧食調運永寧(今瀘州市敘永縣),還允許重慶地區的鹽商在永寧納糧做“鹽引”生意。

  這種千百年自然形成的經濟流向,使瀘州逐漸發展成為四川南部和滇黔邊面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繁榮的商業城市和物資集散之地。早在北宋中期,瀘州就已成為全國每年征收商稅10萬貫以上的26個城市之一。明朝,繼續名列全國33個商業名都,在四川與成都、重慶鼎足而三。進入清朝,瀘州市井更加繁華,江上檣桅如林,亙綿十有余裡﹔城內大街上,高豎青石牌坊,橫額大書“川南第一州”。

  如今,川江航道,還是瀘州連接成都、重慶的中大路、東大路。瀘州港以百萬標箱年吞吐量與重慶港聯合協作,再次開發快捷、直達、安全、高效的長江黃金水道。重慶達瀘州的萬噸貨輪可駛入瀘州多個深水碼頭。公鐵港聯運的集裝箱由瀘州上船,可直達重慶、武漢、上海,駛往各國。水陸空立體交通物流網絡,讓瀘州經成都、重慶更快更好地連接世界。

  瀘州與重慶榮昌、永川、江津,2020年4月簽署了一系列協議:成渝鐵路擴能改造﹔隆黃鐵路隆敘段擴能改造及敘畢段改造﹔南充-榮昌-瀘州-畢節城際鐵路等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中,打造便捷聯通區域節點城市的城際交通網﹔重慶-瀘州-宜賓沿江貨運鐵路,永川至瀘州市域鐵路(延伸至川南城際鐵路)、瀘永高速公路以及長江瀘州至重慶段250公裡生態航道整治項目實施,將更進一步形成瀘州-重慶的大通道、大交通、大物流、大商貿新格局。

  瀘酒瀘茶瀘菜七滋八味

  瀘酒,無論國窖1573品牌系列,還是青花、紅花、順品郎酒品牌以及濃香型、醬香型、兼香型、果香型等酒品,一直是成渝雙城廣大消費者的首選酒品。有竹枝詞雲:“酒數老窖與郎酒,別家香味總不同。窖池久遠陳年好,引得沽酒鬧深巷。”

  瀘茶,自唐陸羽把瀘州茶記錄於《茶經》,到黃山谷用滴乳岩泉水煮納溪之梅嶺茶而作《煎茶賦》,再到陸游在瀘州南定樓遇急雨,寫下“會來攜客試茶甌”,以及明楊升庵、清張船山等一大批名人雅士與瀘茶留下不解之緣,瀘州人種茶、制茶、品茶的歷史已走過千百年﹔而瀘茶從東門口館驛嘴碼頭裝上中元棒大木船,下水運至重慶朝天門碼頭起坡。重慶人好茶,尤好沱茶,一喝就是上百年。如今瀘州納溪特早茶、有機茶與永川綠茶秀芽聯手,打造兩地特色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大品牌,滿足瀘渝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瀘菜,瀘州人、重慶人的先輩幾乎都是湖廣填川的移民,吃的食物總會有故鄉的味道。於是在川菜大系中,派生出以成都為代表的川菜上河幫味,以官府、宮廷菜式為主﹔以重慶為代表的川菜下河幫味,以江湖菜式為主。瀘州位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中間地帶,兼收並蓄,博採上河幫官府菜之長,吸下河幫味重、味濃、味厚、麻辣的特點,形成獨樹一幟的大河幫小河味。在保持傳統的家常味道的同時,又移植、創新、取眾家之長,形成“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並注重“味要濃厚,不可油膩﹔味要清鮮,不可淡薄”“集中用味,突出主味﹔收汁濃味,保持原味﹔輔以佐味,菜重本味”,使咸鮮微辣的家常味、咸甜酸辣香辛兼有的魚香味、甜咸酸辣香鮮各味和諧的怪味風情萬種。重慶菜、成都菜、瀘州菜,各有特色,相互影響,讓巴蜀飲食文化得到傳播,並從四川走向全國,走出國門。

  一半山水一半城

  瀘州與重慶因川江水運而立、而興、而名。域內水系發達,阡陌縱橫,江河溪流兩岸誕生了大大小小的城鎮、鄉村。“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與瀘州“九百年的小市水碼頭,千年的川黔邊茶馬古道”相連、相依、共存共榮,同頻共振,攜手共進。

  “半山樓閣空中繞,兩岸人家一水分。”

  瀘縣與榮昌,左鄰右舍,山水相連,人文相近。水運資源相通,公鐵水物流優勢互補,建設好瀘內榮永高新區產業聯盟,共建特色產業集群,實現錯位發展。推動榮昌貨運機場、瀘州港、瀘州雲龍機場為節點的物流“金三角”樞紐建設。共同提升兩地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建設瀘縣至榮昌川渝合作工業示范園區,承接重慶產業轉移,為重慶大產業大園區服好務。瀘縣與榮昌,一條瀨溪河為紐帶,一邊托起榮昌土陶、夏布、折扇,一邊支撐起瀘縣大酒壇、草席、礦產,一條河情系兩岸,推動兩地長足發展。

  合江與江津,開啟兩地合作,助推“陸鐵水海”互通互聯﹔創新發展水上旅游圈,兄弟聯手發展。共同打造四面山-福寶旅游“金三角”,挖掘古鎮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抗戰文化。兩地互動,工業興城,串起珍珠一樣相依相存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鏈。

  瀘縣與永川,兩地因移民填四川,同根同源、同宗同族,世代相傳。歷史上不僅在交界處有“瀘永鄉”“永瀘鄉”老地名,永川城中還有百年“瀘州街”。有“川南北戴河”之稱的玉龍湖也成為兩地人共享的精神家園。如今,兩地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制造業合作示范區,瀘永高速公路重慶段、四川段建設同步推進。無論基礎設施,還是產業協同發展,或是人才共享、醫療互動,瀘縣與永川正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揚長板,共同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瀘州市與永川區、榮昌區、江津區合作,已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前沿。

  瀘州與重慶,從綠色發展來看,重慶把“兩江四岸”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軸,沿著主城區長江、嘉陵江濱江岸線,打造成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一流生態濱水空間,達到“國際一流濱江帶”品質水准,成為展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城市名片﹔瀘州“兩江四岸”規劃建設與城市產城一體化、城市主體空間延展、提升,打造長江上游生態城市。

  搶抓機遇超常規發展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一個地方發展什麼樣的產業,是根據本地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發展條件等因素來定的。瀘州面對成渝兩地,成都向東,重慶向西,共同把西部的產業經濟發展高地托起來的歷史機遇。瀘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機遇和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區域戰略發展。謀劃生成一批重大項目,推進一批合作事項,爭創一批合作平台,出台一批合作政策,科學制定年度工作任務和目標,把瀘州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產業優勢轉化為財源優勢和就業優勢,推動瀘州跨越發展,突破發展,超常規發展。確保瀘州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創造新的發展成果,邁上新的發展台階”。(陳鑫明)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