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充市委關於深入貫徹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加快建設臨江新區的決定

(2020年7月27日中國共產黨南充市第六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通過)

2020年07月28日15:56  來源:南充日報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部署,全面貫徹落實省委“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報經省委省政府同意設立省級南充臨江新區,中共南充市委六屆十二次全會對加快建設臨江新區進行了研究,作出如下決定。

一、深刻認識加快建設臨江新區的重大意義

(一)加快建設臨江新區是深入貫徹黨中央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的南充行動。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是黨中央立足東西協調發展、經略西部廣袤腹地、拓展戰略回旋空間作出的重大部署。南充是國省規劃確定的成渝地區北部中心城市,加快建設臨江新區,有利於發揮南充位於川東北經濟區核心腹地、成南達萬高鐵主軸、嘉陵江流域經濟帶的區位優勢,對於打造成渝地區北部中心城市和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快縮小成渝地區北部區域發展落差,推動川東北和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全市上下務必提高政治站位、貫徹戰略部署、擔當歷史使命,推動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在南充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二)加快建設臨江新區是貫徹落實省委“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的南充實踐。省委大力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著力破解四川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問題,全力構建主干引領帶動、多支競相發展、干支協調聯動的發展格局,奮力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台階。南充作為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和全省經濟副中心重點培育城市,加快建設臨江新區,有利於打造高能級開發開放平台,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培育區域發展新動能,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對於進一步增強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川東北經濟區全面振興,打造支撐全省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優化全省經濟地理,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全市上下務必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依托臨江新區建設,全力打造成渝地區北部中心城市和嘉陵江綠色生態經濟帶示范市。

(三)加快建設臨江新區是實現大城崛起、跨越發展、次級突破光榮夢想的南充方案。 市委立足南充區位交通條件優良、產業發展基礎堅實、教科文衛資源富集、綜合承載能力較強的現實優勢,作出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次極核的戰略部署,奮力開創南充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建設臨江新區是百年大計、南充大事、發展大業,是希望所在、潛力所在、未來所在,對於提升南充經濟發展承載力、科技創新牽引力、資源要素整合力具有重大意義。全市上下務必統一思想認識、凝聚各方力量,把臨江新區建成南充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強大引擎,為南充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次極核提供強大動力。

二、准確把握加快建設臨江新區的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實施省委“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治理,著力在產業發展、產城融合、城市建設、開放合作、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等領域先行先試、率先突破,努力把臨江新區建設成為具有國家氣場、巴蜀氣派、山水氣質的現代新區。

(二)基本原則

———堅持高點定位、通盤謀劃。堅持世界眼光、國際視野、戰略思維,對標國家級新區建設標准,與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南充現實基礎優勢相銜接,做到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實施。

———堅持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堅決破除落后的觀念理念、陳舊的條條框框、過時的體制機制,探索建立管理運行新模式,推動前沿性政策措施和前瞻性示范項目在新區試點試驗,做到思路再寬一點、辦法再多一點、步子再快一點。

———堅持突出特色、高端引領。充分考慮臨江新區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四川經濟地理版圖中的特殊區位,立足現有特色產業和比較優勢,發展高新技術、培育高端產業、匯聚高層次人才,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因地制宜建設生態廊道,因地就勢留出生態空間,全面加強嘉陵江流域綜合保護開發,切實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做到生態與城市相融合、生態與產業相結合、生態與經濟相聚合。

———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最大限度調動政府、社會、企業力量,最大程度激發資源、資本、資金活力,做到新區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效率最高化、效果最優化。

(三)戰略定位

———成渝北翼現代產業發展集聚區。集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引進先進制造業,積極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建設以高端產業、高端技術、高端產品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集聚區。

———國家產城融合發展創新示范區。堅持以產興城、以城帶產,整合科教資源優勢,提升改革動力、科技創造力和文化軟實力,構建城市產業和城市品質互促互融的新格局,打造川東北經濟區創新資源集聚的商貿物流中心、產業核心技術研發地和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

———嘉陵江流域綠色發展引領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切實發揮在嘉陵江流域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加強嘉陵江流域綜合保護,嚴格落實生態空間管控措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產業體系和生活方式,守護好嘉陵江秀美山水,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四川東向北向開放合作新高地。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充分發揮機場、鐵路、公路、港口優勢,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北翼重要開放口岸,拓展四川東向北向開放新空間。

(四)發展目標

———力爭到2025年,新區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實現內暢外聯,核心功能區加速落地,產業組團加快形成,公共服務設施基本覆蓋,生態環境持續優化,政策支撐和制度體系全面建立。常住人口達到58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60億元。

———到2030年,新區城市形態基本形成,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健全,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城深度融合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成,宜居宜業城市特色初步顯現。常住人口達到8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900億元。

———到2035年,新區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建成成渝地區重要的高端產業集聚區,建成經濟繁榮、社會祥和、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新區,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常住人口達到1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300億元。

三、科學確定臨江新區建設的空間布局

臨江新區規劃面積398平方公裡,空間范圍包括順慶區、高坪區、西充縣所轄的16個鄉鎮(街道)所屬行政區域,分別是順慶區瀠溪街道、搬罾街道、金台鎮、漁溪鎮,高坪區龍門街道、青蓮街道和西充縣多扶鎮全部行政區域﹔順慶區荊溪街道、新復鄉、共興鎮、蘆溪鎮和高坪區小龍街道、江陵鎮、走馬鎮、螺溪街道、老君街道部分行政區域,圍繞“一城三區一帶”空間布局進行規劃建設。

———擁江高品質宜居新城。 以北部新城、空港新城、南西田園新城等為支撐,以南充大學城、龍門古鎮文化旅游景區等為基礎,重點布局高端商務、優質公共服務、文旅休閑、高品質居住等功能,形成城市擁江發展新格局。

———先進制造業集聚區。 以南充高新區、航空港經開區、西充經開區等為載體,加快培育發展電子信息(電子元器件制造等)、裝備制造(精密零部件制造、專用設備制造等)、新材料(汽車及石油新材料等)、有機食品深加工、現代醫藥等產業,不斷延伸拓展產業鏈,推動產業集群發展。

———空港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以南充國家開放口岸機場、南充現代物流園、南充國際會展中心、保稅物流中心(B型)等為平台,完善開放門戶和經貿口岸功能,集聚發展金融、商貿物流、研發設計等現代服務業。

———都市型高效農業示范區。 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中法農業科技園、高坪區江陵特色小鎮等為基礎,推動農業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創新農旅融合新機制,打造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數字化宜居新型農村社區。

———嘉陵江生態休閑帶。以“印象嘉陵江、生態大走廊、山水南充城”為主軸,構建濱江生態保育和市民休閑公共空間,沿嘉陵江生態走廊合理規劃布局山地公園、濕地公園、濱江公園、城市公園、休閑綠地,全程建設人行慢道,與現有主城區全面連接﹔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以多元文化場景體現文化底蘊,打造沿嘉陵江生態休閑帶和親水娛樂沿江岸段。

四、全力抓好加快建設臨江新區的重點任務

(一)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增強新區綜合實力

1.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以加強與成都、重慶配套協作為主攻方向,以現有產業園區和重點企業為主要依托,大力發展電子信息(電子元器件制造等)、裝備制造(精密零部件制造、專用設備制造等)、新材料(汽車及石油新材料等)、有機食品深加工、現代醫藥等重點產業,做優做強產業平台,加快培育一批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領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細分領域的優勢企業,做全做長產業鏈條,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加快形成先進制造業的集聚地和生態圈。

2.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按照“大樓宇、大總部、大商貿”的思路,充分發揮南充現代物流園、南充港、南充國際會展中心和川東北金融中心支撐帶動作用,引進配套關聯企業,加快發展智慧物流、金融、商務會展等特色服務業,加快培育電子商務、科技信息、人力資源、保稅貿易、醫療康養、家庭社區等新興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高端化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品質化轉變,打造現代服務業新高地。

3.加快發展特色都市農業。堅持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堅持設施化、科技化、園藝化,充分依托中法農業科技園等現代農業園區,大力培育休閑農業、綠色高效農業、智慧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等新型業態,積極創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加快打造“好充食”南充特色農產品品牌集群,提升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加快形成高層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特色都市農業。

4.積極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打造新經濟發展載體和應用場景,建設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圈。積極培育數字經濟,實施大數據區塊鏈應用示范工程,加快南充雲計算中心建設﹔積極培育智能經濟,加快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核心支撐軟件、工業互聯網等系統集成應用﹔積極培育創意經濟,加快發展工業設計、城市設計、出版設計、新媒體設計等產業﹔積極培育共享經濟,推動辦公空間、生產線等創新資源與智慧倉儲、現代交通運輸等流通資源共享,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最大化。

(二)探索產城融合新路徑,釋放新區發展活力

5.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深化拓展全面改革創新,加快建設特色優勢領域國省創新平台,大力支持南充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積極融入成渝科創平台,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創辦新型研發機構,不斷積聚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要素。加快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南充分中心、雙創中心、軍民融合產業園等建設,探索設立新區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積極爭取國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布局,支持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建設協同創新共同體,著力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

6.推進產城一體發展。堅持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三生合一”,堅持城市形態、城市業態、城市文態“三態合一”,堅持裡子與面子、時尚與鄉愁、安居與樂業“三個統一”,圍繞產業功能需求、居住人群需求、長遠發展需求,科學布局生產配套設施和生活配套設施,加快建設新區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疏解老城區功能,完善區域配套能力,實現職住平衡和產城融合,探索產業活力強勁、城市品質高端、服務功能完備的宜業宜商宜居的產城融合新模式,實現生活場景、消費場景、生產場景無縫銜接。

7.推進產教融合發展。加快南充大學城建設,深化與西南石油大學、西華師范大學、川北醫學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與川渝等地高校合作機制,共同創辦研究院、專家工作站、成果轉化中心。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技術創新體系,促進重大創新成果市場化運用和規模化推廣,提升產教城融合發展水平。推進職業院校和新區企業、行業、園區聯合,開展校企多層次合作辦學,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三)建設高品質宜居新城區,提升新區承載能力

8.高起點規劃新區。按照“東進北拓”的城市發展新方向,打造功能明確、協調互動的產業、居住、科教功能區,構建以嘉陵江為主軸、合理分區、組團發展、產城一體的空間結構。統籌考慮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科學確定各區域開發邊界、開發規模、開發時序。對標國家級新區建設標准,高水平編制新區總體規劃和國土空間、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城鄉建設、生態環保等專項規劃。堅持規劃法定、建管法治,強化地方立法、規劃約束和政策指引,維護規劃的法定性、權威性、嚴肅性,以一流的規劃引領新區開發建設。

9.高標准建設新區。加快建設暢通城市,構建軌道交通、城市公交等復合交通體系,完善城市骨干路網和市政設施網絡,全面銜接市域交通體系,做到內部大循環暢通、外部大通道暢達。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大力推進交通管控、視頻監控等基礎設施智能化,大力拓展數字城管、數字公安覆蓋范圍和服務內容。加快建設幸福城市,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加快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資源打造社區生活服務圈,形成優質高效、保障多元、城鄉一體、開放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規范農村宅基地審批和住房建設管理,提高農村住房建設質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10. 高水平治理新區。大力推進“199”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新區社會治理體制機制,聚焦城市設施、城市運維、城市環境、城市交通、城市安全、城市執法等領域,搭建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吸納公眾全面參與公共服務,推動資源、服務、管理向基層下沉傾斜,建立高效聯動智能防災減災救災體系,提升新區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四)培育開放合作新優勢,形成新區強大引力

11.開展全方位開放合作。堅持“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積極承接成渝和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全面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經濟區等區域協作,持續招大引強、招強引優,引進一批領軍企業、行業龍頭、隱形冠軍,建設更具魅力的投資首選地、更具實力的產業集聚地、更具活力的物流集散地。建立市、區(縣)協同聯動機制,吸引毗鄰地區招引企業入駐新區,實現共招共建共享。

12.建設全天候開放平台。加快推進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南充協同改革先行區建設,推進與成都、重慶等地在海關監管方面的業務互通、監管互認。加快推進南充保稅物流中心(B型)建設,強化保稅物流功能,招引一批外向型企業入駐,建設一批倉儲和分撥中心、進出口商品展銷中心,積極規劃建設綜合保稅區,培育建設外向型產業園區、毗鄰合作園區、“飛地園區”,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積極申報設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指定進口口岸。加快建設中歐班列(蓉歐、渝新歐)川東北(南充)集散中心、川東北(南充)國際貨運站及組貨基地,進一步暢通“南充造”進入國際市場渠道。

13.打造全透明開放環境。加大簡政放權力度,賦予新區投資項目建設、外商投資項目立項等方面管理權限,深化商事制度、用人制度、市場准入、投融資體制等改革,推行“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枚印章管審批”和一體化通關。對標國際國內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出台優化營商環境的自主便利措施,建立營商環境第三方評估機制,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全力打造公平公正、依法依規、高質高效的發展環境。

(五)打造生態文明新樣板,彰顯新區獨特魅力

14.加強生態保護。建立健全各功能區塊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行為。加強區內大氣、水、土壤、固廢等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環境污染“黑名單”、環保信用評價、信用強制性披露、強制責任保險等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構建先進的垃圾處理系統,全面推行垃圾分類,促進垃圾資源化利用。

15.發展生態產業。堅持高端切入、低碳循環、集群集約,專注培育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產業,推動新區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良性協調發展。嚴格實行規劃和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取締退出新區范圍內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堅決禁止污染企業落戶新區。推動產業綠色發展,全面推行節能建筑、節能技術,大力發展新能源及相關產業,強化農業、工業、服務業清潔生產,發展工業循環經濟,擴大綠色產品消費,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

16.建設生態體系。堅持山水田林湖草系統治理,探索建立嘉陵江流域協同治理、合作共建、利益補償等機制,聯合推進嘉陵江護岸林建設、森林植被修復、森林質量精准提升、濱河景觀帶建設等項目,全面提升新區園林綠化水平,加快建設嘉陵江綠色生態走廊。充分挖掘利用生態環境優勢和歷史文化遺產,科學規劃布局生態濕地、生態公園、生態景觀,串點成線、以線擴片、連片拓面,建設綠滿山川、綠滿田疇、綠滿城鄉的生態體系。

(六)創新建設發展新機制,激發新區內生動力

17.完善投融資機制。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堅持政府引領、市場運作,積極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管理模式,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現代投融資體系。組建投融資平台公司,拓展市場化運作領域,建立園區共建、成本共擔、項目共招、利益共享機制,積極引進大型企業、投資平台、專業化運營公司等參與新區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建立新區建設發展基金,採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推動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政府、金融機構、社會資本等共同參與的產業引導基金,推動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實施。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定額補助、債券額度、項目爭引等方面予以傾斜。

18.完善用地保障機制。建立臨江新區重大項目用地保障機制,實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單列管理,在土地規劃、計劃、報批、供應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建立健全程序規范、補償合理、保障多元的土地征收制度,用好用活耕地易地佔補平衡、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等政策,適當增加商業、工業、住宅和服務功能配套用地。建立以產出為導向的土地資源配置管理制度,積極探索新區科技創新、新型產業、文化服務等領域用地機制,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19.完善人才支撐機制。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實施臨江新區人才招引專項計劃,建立高端人才綠色通道,招引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創新人才培育機制,加強與省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的戰略合作,定向培養產業、金融、科技等領域緊缺人才,推動形成新區發展人才梯隊。創新人才保障機制,分類制定領軍人才、行業專家、高端藍領等群體激勵政策,營造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人才環境。

五、全面強化加快建設臨江新區的組織保障

(一)加強黨的領導。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臨江新區建設發展全過程。加強臨江新區黨組織和領導班子建設,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層組織,實現黨的組織全覆蓋、工作全覆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堅持好干部標准,在全市范圍內選派一批優秀干部到新區工作,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敢闖敢干、專業敬業的干部隊伍。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建立健全正向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為敢於擔當、勇於作為的干部撐腰鼓勁。

(二)完善管理機制。堅持體制機制創新,按照“一個平台、一個主體、一套班子”的體制架構,按規定組建新區管理機構。積極探索與現行管理體制聯動的協調、高效管理方式,有力有序推動新區建設。成立臨江新區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臨江新區建設的重大問題、重要事項、重點工作,賦予新區與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管理權限,通過授權、委托等方式逐步實現集中統一管理,推動新區與周邊區域協同發展。管理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要遵循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嚴格控制總量,依法依規設置。

(三)凝聚發展合力。堅持把臨江新區建設作為全市“一號工程”,挂帥出征、挂圖作戰、挂責問效。明確臨江新區與相關區(縣)的建設關系、財稅關系、招商引資關系、社會事務管理關系等,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臨江新區管理機構要統籌制定各項規劃,分期穩步推進建設。順慶區、高坪區和西充縣要自覺服從大局、主動服務大局,加強與新區的規劃對接、基礎對接、產業對接、管理對接、工作對接。市級相關部門(單位)要按照職能分工,切實加強對新區建設發展的指導,在規劃編制、政策措施、項目布局、體制創新、對外開放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及時協調解決新區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共同推動新區加快建設。

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黨中央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搶抓機遇、乘勢而上,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奮力加快建設臨江新區,為南充建設成渝第二城、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次極核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南充日報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