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國文談常璩:他記載的奇聞軼事堪比“微博超話”

2020年07月27日07:41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作家張國文談常璩:他記載的奇聞軼事堪比“微博超話”

  現代生活中,“微博超話”將周邊的熱點、趣味話題一網打盡。在古代,不少地方志中也記載了很多“熱搜”事件,比如《華陽國志》。這部記錄了從遠古到東晉永和三年巴蜀史事的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今年6月,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公布,該書作者東晉史學家、地理學家常璩入選。

  7月26日,作家張國文以“走進常璩,走進《華陽國志》記錄的歷史時空”為題,在“雲端”為觀眾精彩解讀《華陽國志》和常璩。此次講座由省作家協會、四川日報社、省圖書館、省圖書館學會和省中心圖書館委員會辦公室聯合主辦。

  他留下一個歷史大素材庫

  記載了諸多趣聞軼事

  “《華陽國志》一書中的‘華陽’是哪裡?”講座一開始,張國文就拋出這個問題。隨后,他解釋,“華陽”一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中“華陽、黑水惟梁州”。這個區域,即今陝南、川、渝、滇、黔北一帶。

  “從內容來說,《華陽國志》是歷史、地理、人物三結合﹔從體裁來說,它是地理志、編年史、人物傳三結合。這樣的結合,是《華陽國志》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成為中國方志編纂史上的一個創舉。”當代學者劉琳說。

  張國文對此深以為然。他認為,《華陽國志》是一個歷史大素材庫,不僅有詳實的史料記載,也有諸多值得一讀的趣聞。

  他提到,書中曾記載了武王伐紂、巴渝戰舞、大禹治水、九鼎、黃帝與嫘祖、若水、九君摶土作人、三星堆、戈基人、杜鵑啼血……隨便拿出一個,都是爆點話題,其討論度和關注度不亞於今天的“微博超話”。“《華陽國志》還有司馬相如、文翁等人的趣聞軼事。”

  四川特產走出國門的商貿往來也有記錄。《華陽國志》中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張騫到大夏國,見到筇竹杖、蜀布,一問,知道是身毒(古代對今印度國名的音譯)商人自蜀買來,轉而販運至大夏的。“由此可知,蜀地產品走出國門的歷史,非常久遠。”

  他在書中藏彩蛋

  和王羲之“隔空問答”

  說起《華陽國志》,不得不提到作者常璩。成漢時期,他先后為史官、散騎常侍,接觸到大量書籍。這為他寫作《華陽國志》奠定了基礎。

  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率軍攻打成漢,常璩不忍生民涂炭,勸李勢投降,后為桓溫參軍,前往建康。“據專家分析,在前期撰寫的基礎上,常璩的《華陽國志》最終在東晉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到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期間,經過增刪修正后完成。”

  和常璩同時代的王羲之,在永和九年、癸丑暮春之初,與謝、郗、庾等幾大家族共計41人在會稽山陰之蘭亭聚會,留下了名垂青史的《蘭亭集序》。當時,作為一位聲名在外的“暢銷書”史學家,常璩在文學藝術上和王羲之卻無交集可尋。

  “碰巧”的是,他們卻以另一種形式隔空會話。張國文提到,王羲之晚年時,對蜀地的好奇與日俱增,曾在《十七帖》詢問:“彼鹽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見不?”又在《邛竹杖帖》疑惑:“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即分布,令知足下遠惠之至。”

  對於王羲之的這些問題,常璩《華陽國志》均進行了回答。比如臨邛縣的火井,常璩寫道:“有火井,夜時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十裡。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也。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鹽。”(記者 邊鈺)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