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來看“她”

2020年07月20日09:24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大雨一直在下,氣氛相當融洽,一把把雨傘下,人們笑開了花。

7月16日,成都暴雨。千山萬水,風雨兼程,大雨擋不住謝克昌和陳勇兩位院士來看如花似玉的“她”——一個“牆上種菜”的創新項目。

兩位院士一行參觀科道農場。劉海天 攝

冒著大雨,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現任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謝克昌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無廢城市”發起人之一的能源與環境工程技術專家陳勇一行,來到位於成都市雙流區的科道農場,現場參觀了“城鄉四態循環農業建筑系統”,也就是科道農業創新模式。

謝克昌院士(中)、陳勇院士(左)與科道公司負責人宋志遠交流。劉海天 攝

科道農場的牛欄及沼氣罐等設施。劉海天 攝

農場工作人員介紹,這個項目能把四公裡范圍內的城市居民大小便進行集中處理,轉化成沼氣和肥料后循環利用到城市住宅,進而種出有機瓜菜。項目一旦得到推廣,將可以給國家帶來重大深遠的改變,比如:整個城市就變成了一個布滿鮮花綠葉的大公園,全國城市裡可以增加大約3億畝的新良田,可以大幅度改善食物品質,可以節省污水處理成本、減少環境污染,可以給城市市民親近自然、學習知識、提高技能的機會,還可以明顯節約社會運輸成本、環境成本、時間成本等等。

新安社區裡可以養魚、種菜的示范點。劉海天 攝

在科道農場參觀了項目的“1.0版本”后,一行人步行到附近的新安社區,察看項目的“2.0版本”運行情況。這裡在菜架下挖掘了水池,可以養魚。水池附近在建雞舍,雞糞入魚池,魚池沉積的淤泥可以作為肥料使用,形成了可循環的立體養殖模式。

科道項目3.0版本現場展示。劉海天 攝

隨后,眾人驅車來到雙流區東升街道五洞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參觀項目的“3.0版本”。這個版本是結合現有住宅小區打造的,可實用,也可商業化。

抬眼望去,樓頂空間裡綠意盎然,層疊擺放的幾十個種植箱中培育的各類蔬菜瓜果長勢喜人。上層養兔子,底下種瓜菜。項目實施負責人介紹,結構分層帶來動植物的分層,原來空曠的樓頂成了一個有機的循環種養殖系統,不但生產有機果菜,還生產有機肉類。

依托小區住宅改建的實用性科道項目3.0版本。劉海天 攝

參觀之后,謝克昌院士評價說:“城鄉四態循環農業建筑系統這個理念很先進,具有創新引領的意義,現在是一個實踐示范階段,前景可期。”科道公司總負責人宋志遠作為項目的探路人和實踐者,決心大、目標大,但是面臨的推廣難度也大。因為這個項目的推廣,需要黨委、政府的認同和支持,還需要住建、環保等相關部門在建筑標准方面做出相應調整。

“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誠。”謝克昌院士高興地寄語科道公司員工要奮發有為,做好項目。他說,“智山慧海傳薪火,願隨前柴作后薪”,中華文明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光大的。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謝院士警示並勉勵項目人員,要兢兢業業把項目做成功。每件事都有開頭,但不一定有結尾,有意義的事,要努力去爭取最好的結果。作為一位古稀老人,也是一位資深專家,他用《詩經》裡的古訓,表達了對項目成功的殷切期盼之情。

兩位院士參加座談。劉海天 攝

“要想復制推廣你們的理念和項目,必須要標准化。在推進過程中就要把標准建立起來。先是企業標准,慢慢再是行業標准、國家標准。”陳勇院士認為,這個項目很有意義。他還建議,科道要盡快把項目成果市場化,結合現代化網購模式,探索好合適的營銷模式。可以把吃不完的有機水果做成果酒以升值並儲存,還可以在農場開展生態旅游項目。

科道農場內漲勢旺盛的作物。劉海天 攝

據了解,此前已有多位著名科學家對“城鄉循環農業建筑系統”做出了高度評價。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智慧農業開創者汪懋華率領考察團來川考察時,就曾對科道公司這一破題世界性城市難題的“智慧系統”予以肯定。他說,“科道智慧’項目具有創新性和引領性,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是踐行新發展‘理念、創新城市發展治理的一大抓手。”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彭一剛先生認為:“這個理念與思路很新,如果得以實施,將會極大地推動城市住房的生態化,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濟大學鄭時齡院士、清華大學錢易院士也充分肯定了該項目的創新性、先進性和發展前景,希望能夠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及時得到推廣。 (通訊員 劉海天)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