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22年底 實現重大傳染病快速檢測能力縣(市、區)全覆蓋

2020年07月10日07:07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人民網成都7月10日電 據四川省政府網站消息,為加快補齊四川省公共衛生短板,完善疾病防控救治體系,近日,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出台《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切實提升四川省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衛生健康治理能力,有效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全文如下——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於印發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川辦發〔2020〕47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7月8日

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

為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關於印發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的通知》(發改社會〔2020〕735號)要求,統籌當前疫情防控和長遠體制機制改革發展,加快補齊我省公共衛生短板,完善疾病防控救治體系,切實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衛生健康治理能力,有效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制定如下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推進醫、教、研、防、管融合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優化疾病防控救治區域布局,強化疫情監測、決策指揮、應急處置和重大科研等能力,提高平戰轉換能力,全面提升我省疾病防控救治水平,更好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綜合考慮各地人口分布、城鎮化水平、疾病救治能力、疾病譜等影響因素,優化配置疾病防控救治資源。按輕重緩急,分年度有序推進。

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充分落實政府舉辦公共衛生事業主體責任,按照各級政府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加大疾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投入力度,切實保障公共衛生公益性、公平性、可及性。

補齊短板、平戰結合。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全面推進疾病防控救治體系達標建設。超前謀劃、有效儲備,更好滿足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需求。

(三)建設目標。到2022年底,全省醫療衛生資源投入結構進一步優化,疾病防控救治設施設備條件明顯改善,實現重大傳染病快速檢測能力縣(市、區)全覆蓋,傳染病醫院或傳染病區市(州)全覆蓋,初步形成高效統一、上下聯動、全域共享的指揮調度機制,基本建成全面覆蓋、區域協同、快速反應、保障有力的疾病防控救治體系。到2025年底,力爭建成西部領先、功能完備的區域性公共衛生救治中心,形成優質高效的現代化疾病防控救治體系。

二、強化公共衛生應急防控救治能力

建設省級公共衛生綜合臨床中心,布局全省區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填平補齊市、縣傳染病區(科)短板,優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流線設計,構建“分層級、分區域”各有側重、“省—市—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序銜接的重大疫情救治體系,重點實施疾病預防治療、實驗檢驗研究、重症醫療救治、緊急醫學救援、基層預防控制、中醫藥預防救治等六大能力提升工程,涉及重點項目49個(含打捆項目),預計總投資130億元,全面提升全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和重大疫情快速反應及有效處置能力。

(一)實施疾病預防治療能力提升工程。

1.建設四川省公共衛生綜合臨床中心。按照“國內一流、西部領先”定位,高起點高質量規劃項目建設,爭取部省共建,依托四川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優質資源,打造國家區域性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形成集公共衛生診療中心、公共衛生大數據中心、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及傳染病緊急醫學救援基地、藥物疫苗臨床研究基地和公共衛生教學基地於一體的“三中心三基地”,建成集預防醫學、臨床治療、應急響應、患者管理、科研培訓、國際交流“六位一體”的區域性、開放性、國際性大型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增強全省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引領作用,提升疾病防控救治整體水平。(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財政廳、省委編辦、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省中醫藥局等,成都市人民政府)

2.統籌規劃建設區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按照人口分布和疾病譜情況,依托市級醫療衛生現有優質資源,布局成都、瀘州、南充、達州、雅安、涼山六大區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形成“1+6”公共衛生臨床救治體系(“1”指省公共衛生綜合臨床中心),重點支持傳染病專科醫院(傳染病院區)建設,增加傳染病治療床位,按標准規范設置和強化中醫藥科室建設,加強設施設備配置、實驗室建設和物資儲備,輻射帶動周邊地區開展疾病防控救治工作。〔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中醫藥局〕

3.完善市(州)級疫情防控救治網絡。市(州)要統籌規劃建設區域內疾病防控救治設施,依托綜合能力強的醫療機構(含中醫醫院),建設市(州)級疫情防控救治基地,通過新建、改擴建傳染病醫院或傳染病院區,做好流線設計,預留傳染病診區和可改造的基礎條件,適度預留應急場地,使其具備簡單改造即可用於傳染病救治的條件,加強尚無傳染病獨立院區的6個市(州)項目建設,實現市(州)傳染病院區全覆蓋。〔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

4.填平補齊縣級傳染病科建設短板。實現市轄區以外的縣(市)傳染病科全覆蓋,充分發揮縣級醫院龍頭作用,完善縣級醫院(含中醫醫院)獨立傳染病病區設施條件,配置隔離診室(病房)、購置醫療設備設施,強化哨點醫院實驗室等建設,增強快速反應能力,儲備一批可快速轉化的“后備床位”。〔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

(二)實驗檢驗研究能力提升工程。

5.加強疾病防治科研能力建設。建立省級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檢測與研究檢測平台和實驗基地,重點推進四川大學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精准醫學國家產業創新中心、華西生物學研究與轉化中心生物安全實驗室、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和省級菌毒種保藏中心及標本庫、省中醫藥科學院動物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等項目建設,提升菌毒種保藏、高等級生物安全、傳染性疾病和微生物研究等能力,為我省重大疾病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研發及生物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研技術支撐。(牽頭單位: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經濟和信息化廳、省中醫藥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6.強化疾病防治快速檢驗能力建設。按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標准》及實驗室生物安全要求,支持省、市、縣級疾控機構和有條件的醫療機構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或改造升級,配置必要的設施設備。加快推進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建設,每個市(州)本級至少配置10個P2實驗室(含P2+),每個縣(市、區)至少配置4個P2實驗室,配備微生物質譜鑒定系統等設備,購置疫情發現、標本採集、現場處置等設備,提升常見傳染病採樣檢測能力,形成24小時內完成禽流感、鼠疫、中東呼吸綜合征、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快速檢測的能力。〔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

(三)實施重症醫療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7.提升醫療機構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依托現有資源,完善市(州)獨立傳染病院區負壓病房設施,配置負壓救護車。加強重症監測和診療設備配置,支持尚無重症加強護理病房(ICU)的市(州)級傳染病醫院或傳染病院區重症醫學科室建設,對尚無體外膜肺氧合(ECMO)的市(州)配置ECMO設備,加快提升醫療機構危急重症救治和轉運能力。〔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中醫藥局〕

(四)實施緊急醫學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8.建立省級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在省政府應急指揮中心框架下,加強全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能力建設,形成功能完備、反映迅速、處置高效並與其他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調度系統。加快建設生物安全大數據監測信息平台,定期開展生物安全風險評估。健全衛生監督體系,合理配置各級衛生監督機構執法裝備和快速檢測設備。(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中醫藥局、省大數據中心)

9.加強省級和區域性醫用物資周轉儲備。充分發揮現有物資儲備資源作用,優化完善醫用物資儲備體系。依托省級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強化省級醫用物資應急儲備,鼓勵各市(州)加強醫用物資周轉儲備體系建設,補齊醫學救援裝備短板,建立醫用物資儲備周轉核銷機制,健全醫用物資保障統一調度機制,有效提升醫學救援保障能力。〔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經濟和信息化廳,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商務廳、應急廳等〕

10.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培訓體系。依托四川省公共衛生綜合臨床中心建設省級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培訓中心,提升各市(州)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培訓能力,形成較為完善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培訓體系,提升全省各級緊急醫學救援服務能力。〔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

11.提高醫療衛生行業平戰轉換能力。借鑒方艙醫院和人防工程經驗,統籌規劃實施大型體育場館、展覽館(會展中心)、酒店等針對性改造,在場地設置、通風系統、傳染病分區等方面預留接口、空間和設施,形成快速轉化為救治和隔離場所的條件。新建、在建大型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場館可結合平戰轉化需要,適當調整完善設計方案。〔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省體育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教育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交通運輸廳、省經濟合作局〕

(五)實施基層預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

12.填平補齊縣域綜合醫療衛生服務短板。按照國家綜合醫院建設標准等,補齊薄弱縣縣級醫院(含中醫院)能力短板,重點支持業務用房達標、信息化建設及設施設備配置等。依托綜合能力較強的縣級醫院建立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縣域醫學影像中心、臨床檢驗中心等,推動縣域內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支持在醫療資源短缺、覆蓋人口多、距離主城區較遠的地區依托中心鄉鎮衛生院建設縣域醫療次中心,更好滿足群眾就近就醫需求。〔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

13.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防控能力建設。加強社區醫院和達到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推薦標准的基層醫療機構建設,改擴建發熱門診、發熱病房、中醫館等業務用房,加強院感防控流程再造,按照基層實際所需配置救護車輛及必要設備,強化基層防治能力,發揮好基層機構健康“守門人”的作用。〔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

(六)實施中醫藥預防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14.規劃建設四川省重大疫情中醫藥救治基地。依托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中醫院),聚合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等中醫藥教育、科研優勢,搭建中醫藥醫療服務、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平台,建設成為面向全國、輻射西部的重大疫情中醫藥救治基地。(牽頭單位: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等,成都市人民政府)

15.提升中醫醫療機構防治能力。健全中醫醫療機構院內感染防控體系,加強急診科和感染疾病科建設,充分發揮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獨特優勢作用。根據氣候季節變化和疾病流行特點推廣一批中醫治未病服務方案,編制推廣一批傳染病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開展急性烈性呼吸道傳染病防治研究和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臨床循証評價研究,推進中醫藥技術儲備和研發生產,推動臨床創新成果轉化。〔牽頭單位:省中醫藥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科技廳〕

三、健全疾病防控救治保障制度

(一)加強公共衛生法治建設。根據國家立法情況,結合我省實際,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適時制定完善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傳染病防治、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等方面地方性法規或規章。(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司法廳、應急廳、省中醫藥局等)

(二)完善科研管理服務機制。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制度,優化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領域科研力量布局。加大衛生健康領域科技投入,健全國內外合作交流機制,加快推進生命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和醫療健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增強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和戰略儲備能力。(牽頭單位: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財政廳、省中醫藥局、省藥監局)

(三)擴大公共衛生人才供給。大力發展我省公共衛生學歷教育和在職教育,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技能和公共衛生醫師、中醫溫病學醫師教育培訓,實施醫學類本專科院校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全口徑公共衛生職業人員培養、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完善全科醫生培養、分級診療等制度,加強公共衛生監督執法隊伍業務培訓和分級管理。〔牽頭單位: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中醫藥局〕

(四)健全應急物資保障機制。優化全省重要應急物資特別是醫用物資產能布局和技術儲備,建立健全生產、流通、使用分段儲備機制,落實應急物資儲備屬地責任,構建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應急物資儲備保障格局。制定醫用物資保障應急預案,著力發展應急防疫物資產業,積極推動應急防疫物資產業示范基地建設,規范質量標准,提升應急供給能力,構建更加安全高效可控的醫用物資供應保障網。〔牽頭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商務廳,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衛生健康委、財政廳、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糧食和儲備局、省中醫藥局〕

(五)完善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完善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機制,確保在突發疫情等緊急情況下醫療機構先救治、后收費。健全重大疫情醫療救治醫保支付政策,完善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制度。探索建立特殊群體、特定疾病醫藥費豁免制度。統籌醫療保障基金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使用。支持商業保險機構優化重大疾病保險等健康保險產品供給,增強產品吸引力和保障能力。健全重點救助對象醫療費用救助機制,增強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功能,提高年度醫療救助限額,合理控制貧困群眾政策范圍內自付費用比例。〔牽頭單位:省醫保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責任單位:民政廳、財政廳、四川銀保監局〕

(六)建立中西醫高效協同機制。健全中醫藥第一時間參與重大疫情響應機制,建立完善中西醫結合救治工作機制和中西醫聯合會診制度,開展中西醫協同攻關,推動中醫藥深度介入醫療救治,實現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推廣實施中西醫結合“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醫療模式。〔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四、組織實施

(一)落實主體責任。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強化組織領導,落實主體責任,認真謀劃和儲備本地疾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重點項目,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並納入“十四五”規劃統籌實施,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年度計劃,完善工作推進機制,確保三年行動方案加快實施、順利完成。

(二)保障資金投入。各地各部門要認真對接國家資金投向,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市(州)、縣(市、區)要按財政事權分別承擔自身支出責任,省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和省級財政其他相關資金給予適當支持。拓寬資金籌集渠道,探索運用地方政府債券、政策性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社會資本參與等合法合規籌資方式,保障疾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資金需要。

(三)強化部門協同。省直有關部門要強化大衛生意識,上下協同、內外聯動,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市(州)項目實施聯動銜接機制,積極支持地方落實建設條件,有序推進項目建設。衛生健康部門要強化業務指導,統籌推進全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作。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要加強資金爭取和保障力度。自然資源部門要統籌保障疾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用地指標,開辟綠色通道,提高用地審批效率。司法、教育、經濟和信息化、醫療保障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統籌完善法治建設、人才培養、應急物資保障、醫療保障等制度體系,優化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制度環境。

(四)加強督導評估。衛生健康、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要加強三年行動方案項目資金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通過四川省投資項目管理服務平台,及時監測項目進展和成效,建立項目推進通報機制,強化項目階段性督導評估。對項目管理有力、執行較好的地區,在項目安排時給予適當傾斜,確保項目盡快建成、發揮效能。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