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的“火車頭”

2020年07月04日07:20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小康路上的“火車頭”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6月中旬,記者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採訪報道活動四川行記者團,走進眉山市彭山區。在觀音街道果園村,數千畝葡萄園郁郁蔥蔥,各種葡萄長勢喜人。

我們在果園村2組,見到了村民張雄,他正忙著採摘夏黑葡萄。“我種了60余畝葡萄,年收入近百萬元。”張雄的喜悅發自內心,讓記者感受到產業興旺帶給他的滿滿幸福感。

幸福感從何而來?誰在帶領大家奔小康?在果園村、遂寧市大英縣回馬鎮金山村,在成都、德陽的城市社區,我們尋找著答案。

1

果園村曾經沒有果樹,金山村也並不多金,他們的變化從何而來?

“頭雁”垂范帶富“群雁”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

站在葡萄架下,看著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果園村黨總支書記李永偉回憶起往事:雖然叫“果園村”,但10多年前,果園村無一棵果樹。

“過去村裡發展傳統農業僅能滿足溫飽,后來,如何帶領村民致富是我們考慮的首要問題。”李永偉介紹,黨員干部們走出去學習考察后,決定試驗種植葡萄。“試種成功后,我們就帶著村民開始規模化經營。”

為更好地服務產業發展,果園村讓黨員干部做好示范﹔組建黨員技術服務隊,免費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黨總支成員拓寬產品銷售渠道,推進全村葡萄產業發展。目前果園村已形成規模5200畝、產值上億元的葡萄產業。2019年該村人均純收入達2.9萬元。“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功不可沒。”李永偉說。

無獨有偶,從2018年起,遂寧市公開選拔“職業村支書”,夯實鄉村振興基礎。43名有頭腦、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村人才走上新舞台。遂寧市大英縣回馬鎮金山村村支書彭俊鬆就是其中一位。

2017年以前,金山村還是省級貧困村。2019年,該村的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已從2014年的2980元增加為12460元,是2014年的4倍多。

亮眼的“成績單”如何得來?遂寧市委組織部干部石安清帶記者走進金山村“金竹鮮”村級電商品牌產品陳列室尋找答案。

在這裡,烏骨雞、中藥材、竹蓀等金山村生產的農副產品琳琅滿目,讓人看著就有強烈的購買欲。彭俊鬆告訴記者,自己正式上崗后,便和村干部一起,商議確定了“六金”(黨建引領謀金點子、產業發展闖金路子、黨員示范創金牌子、工商企業播金種子、集體經濟現金價值、農民群眾賺金票子)發展思路,繪出全村發展藍圖。通過建設“沃柑-烏骨雞循環種養殖基地”、開設網店、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等,金山村逐漸孕育出一座座“金山”。“最近,因為疫情導致原計劃銷往重慶超市的烏骨雞滯銷。我們通過網絡直播帶貨,成功賣出500多隻山雞。”談及此,彭俊鬆露出自豪的笑容。

“隻有頭雁率先垂范,形成‘頭雁先飛領飛、群雁跟飛齊飛’局面,才能在產業振興中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石安清表示。

2

農村聚居小區設有樓棟長,鄉村也有“積分信用體系”,這些辦法有什麼用?

多元共治美了人居環境

小康是全面的小康。採訪中,記者獲悉,在四川省農村,基層黨組織圍繞小康建設,紛紛將目光鎖定在探索構建多元共治的新型鄉村治理體系上。

2010年,果園村探索建立了彭山區第一個農村聚居小區。從散居到聚居,村民過去固化的生活習慣曾讓小區管理面臨諸多問題。於是,彭山在該小區試點基層治理模式——小區成立黨支部,下設4個樓棟黨小組、11名樓棟長。選取有號召力的黨員擔任黨小組組長,有凝聚力的村民擔任樓棟長。

樓棟長干些啥?從宣傳政策到引導居民不要亂扔垃圾,從調解糾紛到開展義務勞動,“教育不能太生硬,見面閑聊時‘順嘴一說’,晚上健身時‘隨便一聊’,從村民自身利益入手說,事半功倍。”小區9棟樓棟長毛建清告訴記者。在他的身邊,3個分類垃圾桶一字排開、整潔干淨。記者隨手打開“可回收物”垃圾桶,裡面僅有塑料瓶、廢紙等可回收垃圾,這一細節折射出居民素質。

“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小區環境整潔、鄰裡和睦,文化生活豐富,這是夢想中的生活環境。”一位居民如是告訴記者。

在金山村,則通過建立“積分信用體系”,以村集體產業為紐帶,將村民日常行為與鄉村治理相關聯,促進村民主動參與基層治理。

金山村婦聯主席沈建華給記者舉了個例子:一次,一位貧困戶將幫扶責任人送的雞苗給賣了。接到村民舉報,村兩委立即組織村民代表召開“道德評議會”,在大家的幫助下,以后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事件。金山村“道德評議會”由村“兩委”及村民代表組成。每個家庭基礎分為60分,評分每上浮10分,有經濟獎勵。反之,低於60分將影響該家庭在本村承包村集體項目、信用貸款等。如今,“道德評議會”在促進村民愛國愛家、誠實守信、重德守法、敬老愛幼、移風易俗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

城市社區的鄰裡中心,街坊鄰居都願意來,這是如何做到的?

共治共享提升居民幸福感

在城市社區如何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題中之要。

從2017年開始,德陽經開區旌東街道樂安社區探索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由社會組織積極跟進,帶動小區居民共同參與小區治理的“黨建聯建模式”。3年來,該社區培育孵化引進業委會協會、物業公司協會等各類社會組織15個,同時建立黨組織9個,實現黨的工作全覆蓋。

“每個月,社區黨委都要與我們召開聯席會,共同商討分析項目,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樂安社區業委會協會黨支部書記胥懷君告訴記者,在協會推動下,樂安社區東汽馨苑小區1600萬元維修基金劃歸業委會自主管理,成為德陽市首個維修基金民管民用的社區。“在這一案例中,基層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得到充分體現。”

在成都市武侯區玉林街道黌門街社區,笑呵呵聚在一起剪紙的老奶奶、你來我往酣戰“楚河漢界”的老爺爺、體驗油畫學習的兒童……每個人都能在這兒享受到不一樣的快樂,這是記者對該社區生活體驗中心的第一印象。

“這是我們按照為群眾提供精准化精細化服務的宗旨,著力打造的幸福社區。”該社區黨委書記申民輝介紹,“生活體驗中心設有城市森林讀吧、奶奶名廚、名畫鑒賞培訓等社區生活服務項目,已成為青年、老人、小孩、游客可參與、可體驗、可共享的社區鄰裡中心。”

2018年4月,黌門街社區成立了成都首家社區公司,通過“公益化+市場化+長效化”運營模式,吸引社會資源投入到社區服務中,按照居民訴求來發展運營,實現黨委政府與市場主體共建共治,社區群眾共享成果。“如果一個社區能讓居民願意來,社區的幸福度就上來了。”申民輝說。(四川日報記者 陳鬆)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