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裡隻為一本戶口 大英警方堅守初心使命解群眾難題

2020年07月02日16:31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今年67歲的何貽開,是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通仙鄉登榮村的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因其妻子早逝,老何一直獨自一人生活,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政府補貼金,平時也飼養了幾隻家禽、種植了幾畝薄地。2005年,經人介紹,來自涼山木裡的羅繼英走進了老何的家庭,成為老何的老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何想讓老伴也享受到國家扶貧政策,可是老兩口因為戶口原因沒有領取結婚証,除了村裡協調的新農合政策外,不能再享受任何的扶貧政策,平時寡言少語的老何也隻能是急在心頭,毫無辦法。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大英縣公安局牢牢遵循“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真抓實干、負重前行,用實際行動踐行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的庄嚴承諾。

2016年,老何陪著羅繼英一起回到涼山州木裡藏族自治縣西秋鄉老家,准備將戶口遷到大英縣。經過幾天的辛苦奔波,當他們跨過830多公裡的遙遠路程到達目的地時,信心滿滿的老何才發現,近二十年不在西秋鄉生活的羅繼英,戶口已被注銷,遷戶就成了不可能辦成的事情。由於不懂戶籍政策,老何草草地將戶口遷移的事情委托給羅繼英妹妹、妹夫辦理,自己帶著妻子返回了大英縣。轉眼四年過去了,可補錄戶口的事情就像石沉大海,遲遲未能解決。老何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可他沒有更好的辦法。

2020年6月,在一次脫貧攻堅走訪座談會上,大英縣副縣長、縣公安局局長張華聲第一次從駐村第一書記文向陽處了解到了老何一家遇到的困難。“幫扶工作做了這麼久,我們的幫扶干部還沒有完全了解貧困群眾面臨的困難,沒有讓真貧窮的群眾享受到國家的扶貧政策,這就是我們工作的失職,也有我的責任。”張華聲對幫扶干部語重心長地說道。

當天下午,張華聲來到蓬萊第二派出所專門安排羅繼英戶口補錄事宜。他說:“恢復已被注銷的戶口對於老何夫妻倆是實實在在的一件大事,我們一定要盡快幫助老何解決眼前的問題,讓他們盡早享受到國家的扶貧政策,安度晚年。”

群眾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按照張華聲的囑托,蓬萊第二派出所立即落實業務能手著手羅繼英戶口補錄准備工作。由於其離家多年,羅繼英隻能提供簡單的家庭住址信息和范圍,民警多次對其提供的信息進行核實,都沒有結果。而羅繼英堅持說自己就是涼山州木裡藏族自治縣西秋鄉人,民警隻好函請木裡藏族自治縣公安局協助查詢原始戶籍檔案,希望能夠通過原始檔案找到其真實身份信息。二十余年間,木裡藏族自治縣公安局各派出所轄區進行過多次調整,查詢原始檔案資料變得困難重重。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次對接,在木裡藏族自治縣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最終在木裡藏族自治縣公安局李子坪派出所找到了羅繼英的原始戶籍檔案。

身份核實了,信息也找到了,補錄戶口的事情卻卡在了需要本人前往辦理上。由於老何夫妻倆年齡大了,往返1600余公裡確實存在不小的困難。“實在不行就帶上老兩口跑一趟,隻要能盡快辦好此事,辛苦點怕什麼。”臨行前,張華聲反復向民警交代,務必要確保老人的安全,將事情辦快、辦好。

6月17日早上7點,冒著大雨,蓬萊第二派出所副所長山勇和另外兩名同志帶著老何兩人出發,前往八百余公裡外的涼山州木裡藏族自治縣西秋鄉。跨越千裡,他們肩上承擔的不僅僅是為羅女士辦理補錄戶口,更是代表著黨和國家兌現對貧困群眾的一份庄嚴承諾。穿過高山峽谷和崎嶇山路,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長途奔波,一行人終於在當晚八點趕到了平均海拔3100米的“雲端之城”——涼山州木裡藏族自治縣。

來不及休息,民警草草吃過晚飯又開始為第二天的事情做准備,向戶籍地派出所了解補錄戶口所需材料、程序,聯系鄉村干部出具相關材料,與羅繼英的親屬溝通交流。因為西秋鄉地處偏遠,距離木裡縣城有幾個小時的路程,一個環節溝通不到位,就可能讓事情變得更加復雜,在路途中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兩位老人也經不起更多的路途顛簸。

所幸,一切都很順利。在當地縣公安局的協助下,李子坪派出所經過調查核實,按照相關程序為羅女士補錄了戶口。當民警把那一本“沉甸甸”的戶口本遞到老何兩人手中時,老何眼角有了一絲濕潤,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幫扶干部會不遠千裡,幫助他們解決連自己親人都無法解決的困難。

一路行程、一路風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大英縣公安局黨委始終堅守初心使命,用行動助力群眾脫貧,以更明確的思路、更精准的舉措激發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努力讓群眾真正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胡進 侯安芳)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