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創新基層干部培訓:紅色教育+基層實踐

人民日報客戶端三農頻道

2020年07月02日14:27  
 

一支穩定、素質良好、能力突出的鄉村干部隊伍,是做好基層治理工作的重要保障。針對長期以來鄉村干部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培訓存在的過於理論化、實踐脫節、不接地氣的問題,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專門設立了四川西部新農村建設培訓中心,創新鄉村干部培訓方式,引入優秀鄉村干部擔任講師,以田間地頭現場教學為主,有效提升了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每年有數千名鄉村干部自發參加學習培訓,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中的專業人才培訓和提高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全省新任村黨組織書記示范培訓班

組織者說:鄉村干部培訓重在強化政治引領

如何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更深地扎根於心,進一步強化鄉村干部培訓工作的政治引領,使紅色主題培訓成為中心的特色?這是四川西部新農村建設培訓中心負責人許應船近來思考的問題。

隨著中心影響力的提高、鄉村干部培訓密度和頻度的增強、參加培訓的鄉村干部人數的增多,強化培訓工作的政治引領,成為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中心加強了與四川省委黨校、長征干部學院及省內紅色教育基地的合作,突出了中心的紅色教育特色。在具體的培訓實踐中,中心把各種性質的培訓班陸續開到延安、井岡山、中共“一大”會址、遵義、古田等紅色區域。如德陽的黨務工作者,在革命聖地延安,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接受黨性教育。“在這裡,基層黨務工作者目睹黨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苦難的歲月和輝煌的歷史,心靈有觸動,精神有洗禮。大家都表示,回去之后,一定將延安精神發揚光大,擼起袖子加油干,用實際行動,書寫德陽‘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新篇章。”德陽市本級黨建指導員張冬說。

針對民營企業以及其他機構的干部培訓,中心仍然突出培訓的政治引領作用。針對德陽保險、金融行業、京東館負責人的培訓,中心突出了對黨史的重新認識。幾天的培訓結束后,這些干部回到單位立馬組織員工利用上黨課等機會,將學習所獲傳達給單位其他同事,著力加強了員工的黨性教育,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戰斗堡壘作用,並成立黨員突擊隊,有效地加強了員工組織紀律教育,有力的提升了團隊向心力和公司業績。

在全國重視和鼓勵民營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四川省非公企業黨組織書記和出資人示范培訓、四川省社會組織黨組織書記和負責人培訓兩期共近600人參訓。羅勇是宜賓市一名初創民營企業者,利用茶歇間隙,與其他企業家交流了幾天的學習心得。“黨建強,企業興,我們一定會將黨建發展融入到企業發展中,讓我困惑已久的非公企業黨建方向終於找到了光明大道,找到了正確的指引方向。”

如何深入發揮中心的紅色教育特色?許應船表示,中心還將向外借智借腦,廣泛邀請中央黨校、中國延安干部學院、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江西干部學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眾多高校專家學者,以及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基層干部與學員共論紅色教育培訓大事。“因為這些教授、專家和學者,處在政治引領的前沿,掌握新鮮的動態以及科研成果,對中心開展紅色教育培訓有很強的指導性。”

現場教學

參訓者說:帶去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余下鎮靈山寺村第一書記關盛元不久前參加了“陝西省省級選派第一書記赴成都培訓班”的培訓,對中心這種針對性強、適用性高的培訓印象深刻。“去之前,我就在為靈山寺村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的衛生問題所苦惱,培訓班的大多數鄉村干部對這個問題也很關注,中心在事先開展的培訓調研中獲得信息后,果然有針對性地請來了解決問題的講師,而且講師講的案例確實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發。”

關盛元介紹說,中心聘請的講師,以都江堰市石羊鎮金龍社區的經驗為案例,提出了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衛生問題解決之道。“金龍社區用‘村公資金反補’機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每月先從住戶收取20元垃圾費,再通過‘評星級’的方式,對維護衛生特別好的住戶每月獎勵30元。通過這樣的利益聯結機制,調動了村民共同維護公共衛生的積極性,發展鄉村旅游帶來的公共衛生問題也迎刃而解。”

而在涼山州德昌縣樂躍鎮沙壩村黨支部書記譚承勇看來,中心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培訓更是做到了化繁為簡、潤物無聲的效果。兩年前,他參加中心組織的一場培訓,印象尤深。中心請來的講師蔣乙嘉理論聯系實際,講課生動又形象。在蓬溪縣拱市聯村,他們學習了蔣乙嘉以千佛葉蓮花為媒發展農旅產業和集體經濟的經驗。“這種現身說法很有帶動性,我回村就重點打造了傈僳族風情旅游,效果斐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直到培訓結束,他才知道蔣乙嘉還是十九大代表。

授課者說:培訓工作首先要讓參訓者滿意

“從需求調研出發,基層干部培訓首要的就是讓參訓干部本人滿意。”在最近舉行的一次培訓班上,黨的十九大代表、四川省平昌縣雙鹿鄉利民村第一書記王良成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作為第一書記在農村基層的工作經驗,為來自甘肅省的學員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案例教學課。

“基層工作很辛苦,既要讓學員們更加明確自己肩上所扛的責任,堅定信念,又要讓他們滿意,覺得不虛此行,那麼,授課的講師就隻有實事求是,不來虛的和空的。“王良成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注意培訓主題、師資配備以及課程開發、效果論証等問題的同時,講師們也留意培訓應用的問題。“培訓成果有沒有產出,有沒有具體運用到實踐中,有沒有幫助干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沒有讓群眾感受到培訓后的干部新面貌?”他表示,培訓主題的確定、課程的開發等前端問題如果沒有和后端的實踐運用有效結合,那麼,這個培訓就可以理解為是低效或者無效的。這種“總結式培訓”,即道理、理論可以總結很多,但適用性差,干部不滿意。

如何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有的放矢,讓群眾滿意、干部滿意?中心成立以來,許多培訓講師常常深入到鄉村干部工作的基層去調研,和他們服務的對象、基層的普通群眾交流,尋找培訓組織與實施的靈感。“鄉村干部不同於城市裡的機關干部,他們需要實在的幫助基層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而並不太需要很高的理論水平,也不需要講很多的大道理。”經過深入調研,講師們逐漸找到了問題的關鍵。

“講師要按照干部的習慣開發課件、做演示文稿,准備講稿。”有時候,特聘講師甚至直接到田間地頭現身說法,現場協調處理基層的糾紛、矛盾和各種突發的問題,或針對有些鄉村的實際,開發和制作培訓適用的語言系統、視頻資料。

這些被群眾和參訓干部稱為“土專家”的中心特聘講師,漸漸成為中心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受到中心的重視和干部的歡迎,更為重要的是,群眾對這樣的干部培訓也很滿意。“他們更懂鄉村,更接地氣,服務群眾也更有水平,更見效率。”許應船說,“那些隻注意理論高度的套話少了,基層干部和群眾也走得更近了。”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