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漢大賦的開創者 也是拓邊功臣

2020年06月15日07:01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漢大賦的開創者 也是拓邊功臣

他寫下了難以超越的《子虛賦》《上林賦》

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懷柔拓邊,打通商貿大通道

在最近公布的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中,漢代辭賦大家司馬相如毫無爭議入選。

對於司馬相如,大多數人津津樂道的是他與卓文君“鳳求凰”的浪漫愛情故事。但在四川省司馬相如研究會會長、四川師范大學教授李大明看來,司馬相如在文學和政治上的成就才真正令人仰望。“他是漢大賦的開創者,堪稱‘辭賦之宗’﹔他還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是拓邊功臣。”

他是辭賦之宗 被歷代推崇

很多人都知道,司馬相如是寫賦高手。《子虛賦》《上林賦》兩篇大賦,籠括天地巨麗壯觀,彰顯大漢恢宏氣象。洋洋數千字,蔚為壯觀,難以超越。

李大明說,司馬相如曾家境殷實。漢景帝時,他花錢捐了一個武騎常侍的小官。之后梁孝王劉武到京城,身邊形成了一個梁園文學群體,吸引了司馬相如前往投奔。身為梁孝王賓客的這段時間,司馬相如創作了著名的《子虛賦》。遺憾的是,梁孝王死后,司馬相如不得不回到成都。但因家道衰微,他的生活多有不堪。在這段時間,司馬相如認識了臨邛(今成都邛崍市)富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上演了一出為愛私奔的千古愛情故事。

司馬相如在辭賦上的杰出成就,也引起了漢武帝的注意。司馬相如創作《子虛賦》十年后,漢武帝讀到了這篇文章,大為贊賞。此時在宮中當“狗監”的蜀人楊得意向漢武帝舉薦了司馬相如。來到宮中,司馬相如又專門創作《上林賦》一篇。到此,《子虛賦》《上林賦》兩篇大賦,奠定了司馬相如在漢賦史上的絕對地位。

李大明說,大賦一般都在千言以上,手法鋪張,詞藻富麗。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上林賦》中,一邊宣揚大漢的聲威氣魄,一邊又對帝王的過失和奢侈之風進行諷刺勸諫。

兩賦既出,歷代推崇。同為漢代大儒的揚雄隻要作賦便想模仿司馬相如,並贊,“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也!”司馬遷著《史記》寫《司馬相如列傳》時,全文收錄了他的三篇賦和四篇散文。班固在《漢書》中稱他為“辭宗”,魯迅先生也感嘆相如之賦“卓絕漢代”。

他是拓邊功臣 和平略定西南夷

司馬相如在漢賦上的卓絕成就,一度掩蓋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李大明說,司馬相如官職不高,一度只是漢武帝身邊的文人賓客。但漢武帝要開發西南夷時,想到他是蜀郡人,便任他為中郎將出使西南夷。

西漢時期的西南夷,主要指巴蜀以西、以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在納入中央王朝統一管理以前,這塊地區有許多大小不等的部落和王國。他們或耕或牧,但文明進程較中原地區要滯后得多。

西漢早中期,因北方有匈奴的困擾,很長時間無力顧及西南邊疆。漢武帝時期,帝國開拓經營西南夷,率先派出的中郎將唐蒙政策強硬,導致“巴蜀民大驚恐”。司馬相如主張採取懷柔政策,不致國家南北兩邊皆陷入戰爭拖累,深得漢武帝認可。

在此背景下,司馬相如臨危受命,以朝廷特使身份回到蜀地。他用口辭、禮物、貨品、商貿及賦文(《喻巴蜀檄》《難蜀父老》)作“武器”,就讓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邛、笮、冉、隴和斯榆的君長成為漢朝臣子。他們拆除了關隘,使邊關擴大,開通零關道,“橋孫水(在今安寧河架橋),直通邛、笮(今西昌一帶)”,打通了一條通往西南夷的交通大動脈。

李大明說,零關道是所謂“南方絲綢之路”的西線,大致由成都經今邛崍、雅安、蘆山、漢源、西昌至大理,與“南方絲綢之路”東線(即古稱的“五尺道”)交會,成為可通達緬甸、印度、阿富汗等國甚至歐洲的商貿文化交流通道。曾經,古蜀的“蜀布”“邛杖”便是通過這條道路通往南亞的。

司馬相如用了什麼智謀略定西南夷,如今已不得而知。但漢武帝對司馬相如的表現相當滿意。《史記》記載,“還報天子,天子大說(悅)。”

在李大明看來,司馬相如成就不止這兩點。“他還是歷史學家,最早的《蜀王本紀》就出自他的手筆。此外,司馬相如還兼通儒、道學說,是漢代蜀學的開創者。他的文章和作為都體現了春秋大義、家國情懷思想。正如他在《難蜀父老》一文中所言,他的一生也是‘有非常之功’,乃‘非常之人’。”

尋跡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是成都人還是蓬安人?

□本報記者 吳曉鈴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司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然而《周地圖記》及《太平御覽》等史書又記載,今蓬安之地曾有“相如縣”。司馬相如究竟是哪裡人?

四川省司馬相如研究會會長、四川師范大學教授李大明表示,司馬相如應當是生於蓬安或籍貫蓬安,而成長之地在蜀郡成都。

李大明說,司馬相如是成都人的說法,源自司馬相如的《自敘》之作,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援用了這種說法。司馬相如將自己的成長地作為籍貫,這在漢代法律上是可行的,也為歷代史家所接受。

但司馬相如的出生地,卻可能在蓬安。

李大明說,南朝梁武帝在與北方政權對峙的局面下,為彰顯其維護華夏文化正統地位的意圖,於天監六年(公元507年)在今四川省蓬安縣境設置了相如縣。其后,相如縣的建制被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沿用。到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相如縣才被並入新設立的蓬州。

在《隋書》、新舊《唐書》以及《宋史》《元史》等中不僅有關於相如縣的記載,還記載了該地與司馬相如有關的遺跡,如長卿祠、相如故宅、琴台、練劍台、洗墨池等。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推測,司馬相如說自己是成都人,皆因“但記自少及長,立身行事而已”,故自言“蜀郡成都人”,而“祖先所出,則蔑爾無聞”了。

不管司馬相如出生在哪裡,成都和蓬安都隻有司馬相如的紀念地,沒有和他相關的任何遺存。李大明說,相傳司馬相如的老家在今成都市琴台路﹔相傳司馬相如赴長安求取功名時,在今成都駟馬橋立誓,“大丈夫不乘駟馬車,不復過此橋”。在蓬安,長卿祠、相如故宅、洗墨池等也皆為后世為紀念司馬相如而修建。(記者 吳曉鈴)

人物名片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長卿,漢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客游於梁。梁孝王死后,相如歸蜀,得臨邛(今成都邛崍市)富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漢武帝讀到其居梁時所作《子虛賦》,大為贊賞,因得召見,任為郎。曾拜中郎將奉使西南,后轉任孝文園令,晚年免官閑居而卒。

司馬相如是漢大賦的奠基者和蜀學的開創者,被譽為“辭賦之宗”。其《子虛賦》《上林賦》《難蜀父老》等皆為傳世名篇。司馬相如還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奉使西南,解決社會治理和經濟貿易等問題。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