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院也能簽約開藥 社區醫院可送醫上門

2020年05月29日09:14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移動醫學工作站更方便

  鐵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遠程診療

  (北京)學院路街道十五所社區醫務室,POS機對准了曾奶奶手機微信支付裡的二維碼,完成挂號流程。開藥之后,再次掃碼完成收費,整個過程隻有短短5分鐘。社區巡診中,為有需求的患者開具處方,提供送藥上門服務。

  在鐵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社區醫院中,都在踐行“向前一步”的宗旨,將醫療服務送到養老院社區中,讓居民不出社區就能得到便利、權威的醫療服務。

  家醫

  社區設移動醫學工作站

  上午9點,志新村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劉存午帶上一台筆記本電腦和一部POS機,與家醫團隊一起來到海澱區學院路街道十五所社區。原本隻對十五所職工開放的醫務室,臨時充當起面向社區全體居民的移動醫學工作站。

  得知81歲的康奶奶尚未簽約家庭醫生,護士杜海英立即取出一份個人健康檔案表,詳細詢問老人的藥物過敏史、家族史、飲食習慣等基本情況,並現場測量腰圍、臀圍、血壓等數據。填寫信息后,康奶奶拿到一張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卡。

  在她前面,79歲的曾奶奶也是第一次來體驗。“我就住旁邊這個樓,之前開藥都要跑到東邊的衛生站去。疫情期間東門關了,得繞好大一圈,我這腿本身就不好,走過去太費勁。好在社區微信群裡通知說這裡也能開藥,就趕緊過來瞧瞧。”

  與劉存午一起巡診的學院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董瑞萍拿起POS機,掃了一下曾奶奶手機微信支付裡的二維碼,完成挂號流程。劉存午為曾奶奶開好藥后,董瑞萍再次用掃碼的方式完成了收費,整個過程隻有短短5分鐘,“您下午兩點過來取藥就行,到時候處方單和發票也一並給您帶來。”

  據董瑞萍介紹,學院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有10支家醫團隊,從5月12日開始進社區巡診,為居民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協議,並為有需求的患者開具處方,提供送藥上門服務。學院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佘瑞芳表示,中心事先還對家醫團隊進社區巡診的相關工作規范、流程和注意事項等進行了培訓。此外,還進行了實踐演練,確保巡診能夠順利進行,“下一步,我們考慮在社區設立智能藥櫃,減少人力消耗,也方便居民取藥。”

  上門

  滿足養老機構診療需求

  不久前,安貞怡園護理負責人王莉打電話和安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王宇溝通情況,有四位在院的老人需要更換導尿管,一位老人需要更換胃管。了解情況后,護士齊娜輝做好防護來到了養老機構,在養老驛站一層已消毒的隔離室操作。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逐一為老人更換尿管、胃管。

  王莉特意發來微信表示感謝:“感謝你們在疫情時期給予我們的幫助和支持,昨天,護士小齊技術真棒!換管順利、通暢無不良反應。謝謝你們了。”

  疫情發生以來,安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僅肩負了醫養結合協議機構安貞怡園、安華怡園的診療工作,還為未簽約的陽光積善之家養老照料服務驛站優先提供上門服務。“醫養結合”模式開展以來,送醫上門的做法也延續至今。每兩周有醫生、護士團隊上門為老年人做周期性巡診。老年人看到常有醫生來巡診治療,都很安心,也都十分踏實。還定期為老年人上門體檢,每次都是自己運來各種儀器,讓行動不便的老人得到了很多便利。安華怡園養老照料中心院長助理李道建表示,與社區醫院的醫養結合項目讓機構和老年人都有了依靠。

  “疫情期間,我們向前一步,幫助養老機構抗疫同時提供診療服務。醫養結合是未來一種方向,將社區醫療站引進養老機構中,不僅能為居民看病,也能為機構老人提供及時的治療,真正做到醫養結合。”王宇表示,在老年人進入養老機構時,醫院也會對老人的健康進行評估。對於養老分級、管理都有積極意義。此后便會定期評估,同時醫院派出康復師,對機構的護理員進行培訓,保証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

  康復

  科室自制動作教學視頻

  “阿姨,您這個動作要慢一點,身子要直……”下午3點,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的治療師柳靜然打開手機微信,通過視頻聊天的方式遠程指導患者代女士進行肢體功能訓練。屏幕另一端,代女士正在家裡對著鏡頭調整自己的動作。

  “如果中斷治療,患者的肢體功能就會出現倒退。時間一長,還可能造成肌肉粘連,康復難度也會更大。”因患有肩周炎,代女士曾在春節前到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門診就醫。柳靜然表示,考慮到患者的康復訓練不容耽擱,中心康復科從2月份便開始嘗試推出遠程居家康復指導服務,“康復科總共有11名治療師,每名治療師都有自己負責的患者。”

  每周,柳靜然都會通過微信聯系自己負責的5名患者,輔導他們在家堅持康復訓練,“一對一遠程指導,最大的好處就是有針對性。”此外,柳靜然還會給患者發一些居家康復訓練的小知識,以及科室自制的康復動作小視頻。柳靜然表示,下一步中心還會考慮給患者配備手環,監測心率等指標,確保康復訓練在相對安全的狀態下進行。

  遠程

  在社區醫院向專家問診

  5月21日上午10點, 74歲的李雲霞躺在豐台區鐵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檢查床上,B超科醫生孫靜改正在用超聲探頭,在她的頸部周圍仔細檢查。B超室內,“遠程超聲會診平台”也將圖像實時傳輸至中日友好醫院超聲科,超聲專家李程正端坐在屏幕前仔細觀察著檢查過程。

  從2019年7月底開展至今,每周四上午,這樣的遠程超聲診療便會在鐵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中日友好醫院間隔空進行。疫情期間也未中斷。

  家住政馨園小區的李雲霞,距離鐵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步行僅需5分鐘。檢查后,她與李程通過視頻進行交流,得到了三乙級醫院超聲專家的權威診療建議。“出門買個菜的工夫就把檢查給做了。”

  鐵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趙海燕表示,遠程診療的目的在於提高基層社區醫療服務水平和公共衛生服務質量,目前已經做了314例遠程超聲會診檢查。通過遠程會診平台,將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與專家診療相聯系,老年人不出社區,即可享受到專家診療服務,開辟了指導、診療新途徑。“患者可通過綠色通道轉診到中日友好醫院治療,出院后還回到我們醫院進行康復治療,形成閉環型管理。超聲科的醫生也與專家形成了師帶徒的模式。”(北京晚報記者 趙喜斌 宗媛媛 文並攝)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