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 讓機器“活”了,制造“火”了

2020年05月25日09:24  來源:科技日報
 

  近年來,江蘇靖江大力發展汽配產業,堅持走“智能化、自動化、集成化”之路。圖為江蘇靖江新程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焊接夾具試拼區進行調試作業。 新華社記者 李博攝

  總書記這樣說

  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杆培育新動能。要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在物流倉庫,搭載奧比中光所研發的3D視覺模組倉儲搬運機器人,可實現自主找貨、避障、智能跟隨等功能﹔工業分揀機器人可根據物品體積、形狀、數量等進行分揀……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自動化車間、工業機器人等的支撐下,一批智能制造企業率先承擔了保產保供、轉產擴產的重任。

  逆勢突圍的背后,是企業率先發力智能制造戰略思維的結果,也是中國制造業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大格局的縮影。以智能制造為方向,科技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改變著我國制造業,推動國民經濟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並為經濟穩定增長注入新動能,提升競爭力。

  “智造力” 正成為中國 制造企業標配

  幾年前,當同行還在觀望智能制造這個新生事物時,TCL創始人李東生二話不說,直接闖入了這個新領域。2016年,TCL開啟智能工廠建設,成立了TCL華星。如今,在TCL華星12萬平方米的“無人車間”裡,數千台機器人“長臂善舞”,生產流程已實現100%自動化。插上智能制造翅膀,效果立竿見影。TCL華星生產成本降低25%,產品研發周期縮短30%,全面提升了生產效率,成為首家“國家智能制造示范試點項目”面板企業。

  不僅TCL華星一家,如今“智造力”正成為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標配。

  在廣州高新區,廣州明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珞)的研發測試車間內,智能化生產線解決方案讓生產猶如搭積木般簡單快捷,產線量產周期縮短1/3﹔隨著“5G工業制造聯合創新中心”落戶明珞,未來工程師帶著AR眼鏡,便能得到遠程技術支持,運營維護成本降低20%。

  2017年,作為由浙江省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派遣的專家單位,浙江力太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研發出的行業平台化2.0版本,以快速、低成本的“7+N”數字化產線改造新模式助力企業打造了一批示范性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引領當地傳統電氣產業向智能制造邁進。

  “智能制造實質上就是傳統制造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在信息社會,制造業還想繼續存活並發展,就必須進行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中國自動化學會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專委會副秘書長、合肥工業大學副教授賈偉指出,這是很多傳統制造企業向智能制造轉變的動力所在。如不轉變,企業將失去競爭力,無法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頂層設計 促進傳統制造 企業轉型升級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作出重要論述,明確指出“突圍破局”之路。

  “智能制造是我國制造業轉型的主攻方向。”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一方面,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制造業取得了長足進步,相關技術也得到突破,我國已具備了發展智能制造的基礎。另一方面,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國際制造業的潮流,其發展水平將直接決定我國制造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6月,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和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69.3%和49.5%。這為我國傳統制造企業向“智造”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基礎平台。

  在科技日報記者採訪的過程中,多數受訪制造業企業均表示,這幾年,國家密集出台多項政策,包括發布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推進試點示范等,對發展智能制造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在2025年前,我國將推進智能制造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在頂層設計方案指導下,各省也推出了個性化的規劃。

  廣東省著力推動工業企業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技術改造。出台全國首個支持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地方政策,3年帶動20萬家企業“上雲上平台”。

  江蘇傳統制造業佔比近70%。從2015年開始,江蘇省開展了智能車間試點評選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省13個地級市共評出智能車間728家。

  多個制造業企業表示,多項政策地密集出台,將對發展智能制造起到促進作用。行業分析機構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預測,到2020年我國智能制造產業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0%,產值有望超過3萬億元。

  校企合作 助產業鏈水平 實現躍升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調研時強調,我們現在制造業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要繼續攀登,靠創新驅動來實現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在產業鏈上不斷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可喜的是,近年來中國智能制造推進體系初步形成,關鍵領域實現突破,試點示范成效明顯,開放合作不斷拓展。在國家層面實施了305個試點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高近30%。並呈現出一大亮點: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實現躍升。

  躍升的秘訣來自哪裡?把高校院所的實驗室“搬”進企業,助力制造業“智造”升級,正成為一股熱潮。安徽巨一自動化裝備有限公司是江淮汽車集團將合肥工業大學相關研究所直接“搬”進企業的結晶,現已自主開發出國內唯一一條已投入生產的DCT自動變速箱裝測生產線。在制造業大省廣東,佛山欣能裝備有限公司正積極對接知名高校的智能制造科技成果,公司總經理林西說:“我們看中的是項目背后的實驗室,引入一個項目就等於引入了一個頂尖實驗室。”

  賈偉指出,智能制造離不開雲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等新興信息技術的支撐,以及良好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我國在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一些新興信息技術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如華為的5G技術,這都將為我國的智能制造發展提供更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撐。

  依靠科技驅動,我國制造業正逐步形成新供給能力,走上從“制造”到“智造”,再到“創造”的內涵式發展道路。(記者 葉 青)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