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兩會熱議)

法治筑坦途 全面奔小康

2020年05月22日07: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各部門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有力促進了國家的改革發展、社會的和諧有序、司法的公平正義,群眾享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法治根基越來越牢固。

  隨著全國兩會的召開,代表委員再次聚焦“法治”,暢談我國法治建設的喜人成就,探討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良方益策。

  

  科學

  立法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引領改革發展 規范社會生活

  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公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產經營都受其約束和保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支柱。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到民法典正式提交本次全國人代會審議,新中國歷史上首部民法典的編纂,一直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2019年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制定或修訂出台了証券法、疫苗管理法、法官法、檢察官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及時、務實、權威、管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委員說,一年多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或修訂的一系列法律,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正在推進的脫貧攻堅是一項浩大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各地在立法保障脫貧攻堅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作明代表介紹,四川制定出台了《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並形成執法檢查、專題詢問、工作評議、專項監督的“組合拳”,“項目安排、資金使用都必須有法可依,才能確保脫貧攻堅工作精准有序,脫貧攻堅成果經得起檢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發展要高質量,立法也要高質量。“要緊扣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人民群眾重大關切研究立法計劃,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同時,地方立法要結合地方特色,在可操作性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地方立法對國家法律制度的配套、補充、探索作用。”劉作明說。

  呂紅兵委員說:“如何進一步創新公眾參與形式,讓立法工作更好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回應群眾所急所盼所需?改革進入深水區,法律如何更加主動地適應改革發展需要,發揮引領性和規范性作用?這些都是提高立法質量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嚴格

  執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

  社會和諧有序 百姓安居樂業

  全面小康離不開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這對嚴格執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深入開展,不斷淨化社會環境﹔“放管服”改革有序推進,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積極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依法保護生態環境……通過嚴格執法,讓社會更加和諧有序,百姓更加安居樂業。

  遼寧安行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李宗勝代表以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為例,講述我國嚴格執法方面的進步。他說:“不少地方建立健全農民工維權中心或者聯席工作機制,加強工資支付的監察執法,並且建立‘黑名單’制度,從健全誠信體系、嚴格市場准入等方面嚴懲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企業單位。2019年末,國務院還統一部署開展了根治欠薪冬季攻堅行動,讓農民工不再憂‘薪’,效果顯著。”

  “我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離不開法治的全方位保障。”四川恆和信律師事務所主任李正國委員介紹,在成都,有關部門著力加強治安管理、市場監管等執法工作,嚴厲查處各類哄抬防疫用品價格的違法行為,依法打擊抗拒疫情防控、暴力傷醫、制假售假等違法犯罪行為,確保了社會安定有序。

  嚴格執法,既要求對執法對象依法嚴格監管,也要求執法主體嚴格規范文明執法。李正國委員建議,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建設,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提升執法效率。同時,細化完善執法規范,一旦出現執法不當、執法過錯,應及時追責問責,提升執法公信力。

  實踐証明,執法機制理順了,執法盲區就減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法治保障就更有力了。近年來,機構改革讓綜合執法得到了加強,權責清單也讓執法權責更加明晰了。“下一步,還需關注現實生活中多頭執法的情況,還要注意行政執法與公共服務的角色運用,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避免越位錯位。”李宗勝代表說。

  公正

  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

  彰顯公平正義 提升司法權威

  公正司法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司法機關深化司法改革,更好發揮審判、檢察職能作用,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豐富的內涵,對人民法院而言,就是要通過公正、高效、便捷的司法活動,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楊臨萍代表介紹,重慶法院系統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完善“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的制度體系,確保依法公正審判,維護群眾合法利益。

  在鄭州大學法學院教授、民進河南省委副主委沈開舉委員看來,無論是基本解決“執行難”,還是深入開展公益訴訟,或是主動打擊扶貧領域的不作為、亂作為,都彰顯了司法公正、司法為民的理念,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法治獲得感。

  “當然,司法實踐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比如‘案多人少’矛盾。”楊臨萍代表說,以重慶法院系統為例,2015年受理案件不到60萬件,2019年已突破100萬件,人均結案350件。為更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一方面,司法人員要講奉獻、講擔當﹔另一方面,也應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優化管理機制以提高辦案效率。

  生活中,仍有一些群眾對判決結果不滿意。這既有當事人不懂法的因素,也有司法機關工作不到位的情況。江蘇省律師協會副會長車捷代表建議,法院系統應進一步加強指導性案例的研究、司法大數據的開發,讓案件審理更專業公正,提升司法權威,同時進一步破解“執行難”,讓群眾合法權益得到尊重和保障。

  全民

  守法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

  堅定法治信仰 善用法治思維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法治是美好生活的“護身符”,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工作會更順心,生活會更舒心。

  “相對於城市,一些農村邊遠地區的法律服務資源仍很匱乏。在實踐中,為避免‘因案致貧’的發生,很多地方都會將法律服務資源向貧困地區和困難群眾傾斜。”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戴紅兵委員介紹,廣西法院系統在農村地區設立了法官工作站、推行巡回審判,把法庭搬到田間地頭,把法律送到村民家中,解決了農村群眾享受法律服務的“最后一公裡”問題。

  貴州惠水縣濛江街道新民社區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居民來自全縣178個偏遠村寨。新居有了新氣象,當地司法行政部門借助信息技術,搭建了司法智慧服務網絡平台,設立了社區電子普法站,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學法用法。“以前,群眾遇到問題很少找律師。現在大家都學會遇事找法了。”新民社區黨支部書記羅應和代表說。

  據安徽泗縣泗城鎮花園井社區黨總支書記岳喜環代表介紹,如今當地每個村(社區)都有法律顧問,定期通過普法宣傳、法律咨詢等形式為村(居)民服務。“群眾遇到矛盾糾紛了,能用法說話的就要用法說話。”岳喜環說。

  弘揚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風尚,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如今,各地深入開展學習貫徹憲法法律活動,依法制定權責清單,領導干部帶頭學法用法的氛圍越來越濃。

  “疫情防控中,我們牢牢堅持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進行小區管控、維護市場秩序等,從中深刻感受到,法治是社會安定有序的基石,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北省黃岡市市長邱麗新代表說,要不斷提升政府決策、行政的法治化水平,從而更好地維護社會安定有序、百姓安居樂業。

  (本報記者張洋、趙兵、劉新吾、巨雲鵬、孟祥夫、李龍伊)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22日 14 版)

(責編:高紅霞、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