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和我話扶貧:涼山脫貧用好"針"本事,下足"繡花功"

朱虹 鄧志慧

2020年05月14日11:32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原標題:總書記和我話扶貧:涼山脫貧用好"針"本事,下足"繡花功"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參加代表團審議。“脫貧”成了他與代表們的必談話題。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人民網特別推出《兩會時間:習近平的濃濃牽挂》系列報道,回訪那些與習近平總書記當面交流過的全國人大代表們,在展現地方可喜變化和老百姓獲得感同時,重溫人民領袖的為民情懷。

  “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

  繡花之技,在於身心合一﹔繡花之妙,在於技藝嫻熟﹔而繡花之難,卻在於持之以恆。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改進脫貧攻堅動員和幫扶方式,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總書記以‘繡花’的方法、‘繡花’的精神比喻精准脫貧,帶給我們深刻的思考和滿滿的啟示。他的囑托,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難忘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的一幕幕,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醫藥集團董事長耿福能思考良多。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涼山,是四川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涼山將全面完成最后7個貧困縣摘帽、300個貧困村退出、17.8萬名貧困群眾脫貧的艱巨任務,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涼山得到解決。

  因地制宜 “繡花”功要有“針”本事

  好醫生集團會東縣中藥材產業扶貧培育基地。朱虹攝

  “我們從電視上看到,總書記最關心的就是我們這些貧困群眾。我們不脫貧,總書記都睡不好覺。”在2017年全國兩會四川代表團審議現場,耿福能將貧困戶的話原汁原味地帶給習近平總書記,他還以“中醫藥產業參與精准扶貧”為題做了匯報發言。

  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詢問耿福能,他最關心的問題“扶貧的這個產業穩不穩定,產品有沒有市場”,在握手道別時還鼓勵耿福能:“中醫藥大有可為,好好干!”這句話讓耿福能備受鼓舞,更堅定了發揮企業優勢致力於發展中醫藥產業,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擺脫貧困的信心與決心。

  布拖縣樂安鄉火燈村是涼山典型的貧困村,以前村裡人隻能靠種植土豆、蕎麥維持生計,貧困發生率曾高達36%。家鄉的貧窮,深深刺痛著耿福能的心。搞了多年中醫藥產業的他,意識到產業扶貧是精准扶貧的有效途徑,隻有“授人以漁”才能真正把貧困人口拉出來,奔向小康。他決定帶著鄉親們種植中藥材——附子,並把火燈村作為企業對口精准幫扶村。

  “我曾經跟總書記匯報了火燈村貧困戶馬查尼爾種植中藥材的故事,馬查尼爾從不願種、不會種,到逐步擴大種植規模,鑽研種植技術。”耿福能坦言,很理解馬查尼爾一開始的擔憂,“因為沒種過,擔心掙不到錢。又不像種土豆賣不了好價錢,還能自己吃。”

  耿福能說,馬查尼爾的脫貧故事一直感動著他,也鼓勵著他,“這幾年,和馬查尼爾一樣,涼山的百姓眼睛裡透露出了對生活的熱情和期待,他們主動要發展產業,要供子女讀書,代際貧困也結束了。”

  經過幫扶,該村170多戶農民接受和學會了中藥材種植技術,全村每年種植附子150多畝,收入100多萬元。如今,在大山深處的涼山州布拖縣樂安鄉火燈村,一畦畦附子正沐浴著攀西的陽光茁壯生長。

  如今,布拖的成功經驗已被復制推廣到全涼山州31個鄉75個村,中藥材產值已突破5000萬元,帶動 11700 多戶共 5 萬多農民增收脫貧。

  從單一的種植附子,擴大到西紅花、大黃、川續斷、木香、金銀花、赤芍、一枝黃花等多品種發展,涼山正在向建設規模化、規范化、優質化和現代化中藥材基地闊步前進。在幫助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同時,產業精准扶貧工作也擴大區域輻射到非貧困縣的貧困鄉村,助力支持這些貧困鄉村調整產業結構,種植適合當地自然環境的中藥材增收脫貧。

  鞏固脫貧成果與攻堅一樣重要,因此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就成了關鍵。在耿福能看來,面對涼山群眾普遍較低的勞動技能水平,因地制宜的產業才能鞏固脫貧成果。回憶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他感慨地說:“在過去三年,我是逐漸明白了總書記講脫貧攻堅要下一番‘繡花’功夫,那就是要把扶貧工作用好‘針’本事,往‘精’處做、往‘深’處做、往‘實’處做。”

  科技賦能 城市與鄉村一鍵共享豐收的果實

  借助網絡,果農通過手機終端可遠程操控滴灌設備。朱虹攝

  重視農業,夯實農業這個基礎,歷來是固本安民之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審議時提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總書記講,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耿福能說,“涼山是我的家鄉,現在可以驕傲的向總書記匯報,這幾年當地的農業發展有了新變化。”

  去年11月,5G通信技術被引入涼山州越西縣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助力當地按下脫貧攻堅的加速鍵。

  越西縣蘋果栽培歷史悠久,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當地就開始種植。脫貧攻堅以來,為加快農業提質增效的速度,越西將更多新技術、新成果融合到現代農業生產中。

  2018年10月30日,一個集規模化、標准化、商品化、品牌化、產業化為一體的現代矮化蘋果密植產業示范基地開始動工。

  “今年3月,我們完成了蘋果園區的全部種植工作,可收果的1600畝果園預計蘋果產量100萬斤。”在產業園內,忙著疏果的越西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副主任曾金告訴記者,借助網絡,果園裡的氣溫、病害孢子存量等關鍵性農業生產數據可實時匯集到信息處理中心,通過手機終端就能一目了然。

  對果園狀態24小時全天候監控的果農,哪怕在省外也可以遠程操控滴灌設備,對果園進行維護。曾金介紹說:“借助水肥一體化技術,可直接把摻有肥料的水運輸至植物的根系處,依靠的是隱藏在管道內經過70多道工序才生產出來的壓力平衡器。”

  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在越西這樣的國家級貧困縣得以呈現。

  “通過手機APP,客戶也能實時掌握認養果樹的管護情況,杜絕農藥化肥的超量使用,吃到放心蘋果。”曾金說,現代化農業不僅解放了傳統勞動力,也讓他們在管護過程更能精准施策。

  “線下科學種植、線上雲端認養,待到豐收時節,城市與鄉村可一鍵共享果實。”越西縣國投集團黨委書記、縣農文旅投公司總經理劉明軍滿懷信心地說,產業園不僅拓寬當地農戶增收渠道,也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務工問題。例如,廣東佛山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和當地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資金收益幫扶的貧困戶,都可獲得固定收益和資金佔股收益,項目直接受益貧困戶18532人。

  “沒有產業園區前,家家戶戶隻能種點土豆啥的,管不了什麼錢(不值錢)。”越西縣大瑞鄉貧困戶楊澤芝說,現在自己不用外出務工,公益性崗位加上園區務工保障了她的收入,在家門口就業增收,還能照顧家人,“項目見效后,還要按入股佔比分紅,咋能不高興。”

  龍頭帶動 種養循環推進鄉村產業升級

  冕山鎮洛發村“鐵騎力士實業標准化繁育場”基地。劉斌攝

  “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精准施策、過細工作。”“要繼續選派好駐村干部,整合涉農資金,改進脫貧攻堅動員和幫扶方式。”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挂著困難群眾。

  千裡涼山,盡銳出戰。脫貧有多難,涼山就有多拼。5年前,涼山州尚有11個深度貧困縣、2072個貧困村。通過努力,涼山已實現1772個貧困村退出、80.1萬貧困人口脫貧。

  今年,涼山將啃下最硬的骨頭,攻克脫貧攻堅的最后堡壘。“繡花”的功夫下得夠不夠、深不深,耿福能說,“要看困難群眾生產動力強不強,生活信心足不足,是否能持續增收?”

  走進涼山州喜德縣,作為一個國家級貧困縣,長期以來,發展畜牧養殖是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可市場價格風險加上養殖疾病風險,普通農戶如何抵御?

  “養豬太難了。”講起養豬,涼山州喜德縣農業農村局總經濟師爾古木支有發言權,他清楚地知道,面對“豬周期”,個體養殖戶很容易“追漲殺跌”。

  為破解難題,2017年4月,喜德縣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全力推進生豬產業發展,建成了投資1.5億元的冕山鎮洛發村“鐵騎力士實業標准化繁育場”基地。經過近三年的探索,鐵騎力士集團在喜德縣的“生豬代養”模式,為當地精准扶貧行動提質增效。

  引進龍頭企業解決了養殖戶怕“瘟”不敢養、缺錢不能養、沒技術不會養、愁銷路不願養的后顧之憂。生豬擴繁場的豬苗在喜德縣境內全部由農戶代養,鐵騎力士為代養戶提供豬苗、飼料、疫苗及技術支持,之后統一保價回購。鐵騎力士集團喜德縣代養部經理王勇說,“一開始養殖戶對我們的技術指導存疑,覺得沒必要那麼精細。直到我們幫助一位代養戶挽回了至少10萬多的經濟損失后,才得到他們的認可。”

  “和鐵騎力士合作后我一年飼養4000頭豬,養豬所需的藥品、飼料,包括豬苗都是企業提供的。到了出欄的時候,也統一由企業銷售,我們沒有壓力。”喜德縣第一個代養戶格依爾洛處說,政府的扶持不只是代養戶,也幫助貧困戶貸款入股代養場,激發了大家的致富積極性。

  格依爾洛的代養場不僅帶動了26戶貧困戶貸款參股,還帶動72戶花椒種植戶實現種養循環產業。爾古木支說,每一個代養點都配備建設了一個消納糞污的種植基地,養豬產生的糞污,經過設備處理后,轉化為液態肥,通過管道就可以灌溉給花椒地,形成生態循環農業,“一個生豬代養戶,就能帶動周圍很多人。”

  “是黨的好政策,才帶來了今天的收益,分紅給了我們很大的動力。”受益貧困戶阿說車古莫很開心,因為除了就近就業,她還掌握了一些現代養殖技能。

  喜德養豬扶貧新模式整合了財政資金、佛山幫扶資金、貧困戶入股資金,以及企業自籌資金,喜德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阿的吃苦坦言,為的是分散產業風險。“目前,繁育場常年存欄能繁母豬1.5萬頭,年產仔豬30萬頭。代養場產值達到了11200萬元,實現代養收入600萬元,貧困就業人員年增收3萬元以上。”

  索瑪花開的季節,布谷聲聲的暮春。

  挂在涼山的脫貧攻堅倒計時牌,像是一把沖鋒號。積跬步而致千裡。脫貧攻堅中不落下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場波瀾壯闊、攻城拔寨的總攻正在繼續,令人振奮,讓人期待。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