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號”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0年05月06日08:35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南海Ⅰ號”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國家文物局昨日下午發布消息,備受矚目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廣東‘南海Ⅰ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成功入選。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按時代早晚排列):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台、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台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Ⅰ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廣東“南海Ⅰ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發掘單位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項目負責人是孫鍵和崔勇。

  “南海Ⅰ號”沉船1987年發現於廣東省台山、陽江交界海域,國家先后組織開展過多次水下搜尋、物理探測、水下考古調查與發掘等工作。2007年在多次水下考古工作基礎上,以空前的整體打撈方式,完成鋼沉箱靜壓下沉和水下穿梁后把5500噸的鋼沉箱包裹的“南海Ⅰ號”古沉船及其船貨整體起吊出水,最后採用氣囊拉移的方法平穩移入專門為之建造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

  據介紹,經多方努力,2012年即開始組織場館改造,陸續建設了配套現場考古發掘的文物保護實驗室等,建成世界最大最先進的現代化考古實驗室。2013年底“南海Ⅰ號”保護發掘工作全面啟動,2015年完成沉船本體及船貨的堆積清理,“清理用田野考古的發掘方式見証了沉船沉沒下壓,到海水激蕩沖擊擾亂,海生物侵蝕,淤泥掩埋,再到意外發現,水下調查、發掘,到最后打撈的整個過程,同時也為水下沉船考古甚至陸地田野考古發掘提供了很有意義的對比借鑒和經驗”。

  據介紹,從已發掘暴露的船體結構判斷,該沉船屬於我國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類型,是宋代造船史上不可多得的活標本。發掘提取的文物種類豐富,主要有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幣、朱砂、動植物殘骸、植物果核等。截至2019年,共發掘文物近18萬件套,其中瓷器約16萬件套,鐵器凝結物124噸。其中既有船貨,還有船上的生活用具及旅客所攜帶的貿易用具或隨身物品等。船貨構成豐富,瓷器種類、樣式、窯口等在原來出水發現基礎上更加豐富,幾乎囊括了當時南方主要窯口與瓷器種類,大部分產自江西、福建和浙江,為南宋南方瓷器研究提供了一大批年代性質明確的標准器。

  專家介紹,“南海Ⅰ號”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又結構完整的水下遺存,其蘊藏的信息極為龐大,其發現及打撈發掘工作前后歷經近30年,也是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一個縮影,見証了我國從無到有,再到成熟壯大的水下考古學科領域的發展歷程。(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鬆竹)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