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編校初體驗(復工記)

本報記者 張鵬禹

2020年04月30日08: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線上編校初體驗(復工記)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迫使傳統的圖書出版行業改變了工作方式。雖然不到單位坐班了,但北京出版集團的編輯們可沒閑著,雲協作的方式讓一冊冊圖書新鮮出爐,呈現在讀者手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后中小學心理成長課》就是編輯團隊通過線上協作制作完成的一套圖書。

  《父母必讀》是京版集團旗下一份有著40年歷史的家庭教育類期刊,讀者群主要面向家長,致力於與廣大家庭攜手,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看到疫情期間,孩子們無法到校上課也沒法和家長出去玩,心情難免憋悶,雜志主編惲梅萌生了一個想法——是不是出套書,幫助孩子們調整心態、適應居家生活和學習。

  這個想法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劉正奎研究員不謀而合。劉正奎的團隊從2008年汶川地震開始,就深入災區開展兒童心理援助工作。多年的心理援助服務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他摸索出一套重大突發事件后兒童心理援助的科學體系。

  確定下選題方向,編輯團隊和作者開始在線上忙碌了起來,一下子拉了好幾個群——研發群、審校群、研發/審校/設計協作群,等等。“前期的選題策劃、溝通,我們就和主編、作者開了數不清的電話會議﹔編輯過程中,與作者的線上溝通、二次編輯更是沒停。”惲梅說。通過線上審稿、線下稿件復審、接力式審稿的方式,圖書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了統稿和三審三校。

  “對我們來說,線上協作是一種體力與腦力的雙重考驗。”惲梅說。令她印象最深的是,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后中小學心理成長課》是一套書,包括1本教師用書、3本學生用書,還有部分放在網絡上的家長指導材料,三部分內容需要協調一致的地方非常多。“由於時間緊,我們的編寫、設計、審校滾動進行,就是邊編寫、邊設計、邊審核。”WORD和PDF文檔上數不清的標注意見、長長的微信截圖和語音通話讓這本書最終在今年3月初呈現在讀者面前。

  “人對電子讀物的錯誤容忍度一般比紙質書高一些,一些在紙上發現的錯誤在電子閱讀時不一定能發現。所以在線上審稿時,編校老師們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來完成審稿校對工作。”惲梅說。

  說起近兩個月來,線上協作的酸甜苦辣,惲梅記憶猶新的是繪制小南瓜圖示的一件小事。“教材中有一個活動是讓孩子們用紙做一個立體南瓜,審稿人認為制作過程單純用語言描述難以讓孩子理解,要增加制作過程的圖示。於是,協作群馬上行動起來,為這小小南瓜絞盡腦汁,有手繪示意圖的,有直接上手制作、拍攝圖片的,大家對不同方案反復討論、修改,終於在萬家燈火陪伴下圓滿解決了問題。”

  雖然線上辦公一開始令編輯們不太適應,比如審稿和校對由紙上標注變為用審校軟件在電子版上標注,但這次初步嘗試也讓團隊成員認識到,通過借助適當的軟件,在出版行業開展線上辦公是可行的。多線程操作、平行開展工作,不僅可以節約時間,也可以避免紙張的浪費。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