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時代“文化+”這篇文章 挖掘宕渠文化

2020年04月27日09:03  來源:四川日報
 

“我新寫的反映全縣脫貧攻堅的劇《龍骨山》已經排演完畢了。”4月16日,渠縣戲劇家協會主席張人俐介紹,該劇展現渠縣脫貧攻堅的成果風貌,有望在4月首演。

渠縣籍文藝工作者創作的熱情不止戲劇,中國當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賀享雍所著的長篇小說《鄉村志》,著筆在川東北農村生活﹔渠縣詩歌協會會長杜榮所著詩集《包漿故鄉》,主要反映渠縣風土人情和民俗風情……

今年春節,《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渠縣篇和《賨影謎蹤》兩部紀錄片在央視播出,一時間,視頻鏈接及相關報道高頻次活躍在渠縣人乃至達州人的朋友圈。“全世界都看到了我的家鄉。”身在成都的渠縣女孩羅靜馨說。

做好新時代“文化+”這篇大文章,深度挖掘宕渠文化,渠縣從多方面著墨。

挖掘資源 傳承宕渠文化

4月8日,在渠縣文聯排練廳,張人俐帶著一群戲曲愛好者正排練川劇《八濛山》。該劇是張人俐去年撰寫的劇本,講述的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宕渠之戰——張飛大戰張郃。

“宕渠”在今渠縣東北。經過全面挖掘的宕渠城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川東地區歷史最早、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古城遺址。渠縣還有6處7尊漢闕,數量是全國漢闕的四分之一,因此,渠縣被命名為“中國漢闕之鄉”。

為涵養巴賨文化,渠縣組建了“宕渠文學院”,設立了“文峰高端講壇”,目前講壇已舉辦六期。“請專家來,不只是簡單的授課,我們還要請他們為渠縣的文化發展和文旅融合支招。”渠縣縣委書記苟小莉說。

詩人楊牧、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李學明、周嘯天、中國當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賀享雍均是渠縣籍文化名人,2015年渠縣縣委、縣政府授予四人“宕渠之子”的榮譽稱號,並依托“名師帶徒”計劃,培育新生代“宕渠作家群”。

文旅融合 建設產業強縣

奔騰的嘉陵江支流渠江由北向南,縱貫縣境,將渠縣縣城劃分為東西城區,文峰山景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分居兩區、隔江相望。圍繞“川渝最美生態濱江文化名城”,著力打造“看得見”的文化之城,除縣城兩區外,渠縣的鄉鎮也有跡可循,如土溪鎮的中國漢闕文化博物館、貴福鎮的紅色渠縣紀念園、三匯鎮的三匯文學陳列館和民俗館……

“宕渠好茶,出自秀嶺。”在四川秀嶺春天茶文化創作基地,在渠縣漢碑酒業公司酒文化體驗區和“將進酒”詩廊,企業文化正借助當地文化特色開拓發展。

土生土長的周琳是渠縣民俗文化協會會員,也是一名網紅。從2017年開始,她用視頻記錄了宕渠呷酒、黃花菜、壇子肉等渠縣特色酒食一整套做法,這些獨具當地特色的美食美酒也為她帶來了不少的粉絲。目前,28歲的她在某視頻網站上擁有粉絲177萬,視頻最高點擊量高達714萬次。

渠縣特色人文與酒食滋養,賦予她創作的靈感,她又反過來用自己的行動幫助當地產業發展。“村民的檸檬滯銷,我就借助短視頻給他們幫個小忙。”周琳說,這個“小忙”,竟銷售檸檬約30噸。

打好文旅融合發展這張“牌”,目前,渠縣將依托宕渠文化、秦漢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等獨特豐富文化資源,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和核心旅游景區,積極推動從文旅資源大縣向文旅產業強縣轉變。

□鐘文博 記者 曾實

(責編:袁菡苓、羅昱)